【摘 要】作為大學中重要的文化宣傳刊物,高校校報在弘揚先進精神以及促進當前高校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鍵詞】高校校報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034-01
當前各大高校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媒介載體就是高校校報,它實現了高校師生之間、大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大眾彼此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是高校向外展現其良好形象及進行品牌宣傳的重要途徑。在各大高校中,校報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成為大學生實現自我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 我國各大高校校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之處
1.重視報道而忽略策劃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當前我國眾多高校在本校的校報建設上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即重報道而輕策劃,習慣于對高校以及社會現象進行無目的性的陳述報道,對于高校領導的會議講話往往是“照本宣科”,使得當前高校的校報成為一只具有強烈宣傳功能的“話筒”,而對于一個標準的大眾媒體工作者所應當具備的獨立策劃能力以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敏感力明顯不足。總而言之,就是對于高校校報本身作為高校黨委機關報的本質性質及其地位難以做到深刻理解,從而使得在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得不到充分認知。這種單純重視文字敘述性的報道文章很難引起讀者也就是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空洞的內容更是難以發揮校報所應具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是說校報的價值難以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體現。
2.重視信息內容而忽略宣傳質量
同社會上的普通報刊不同,高校校報在其出版周期以及版面上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校報所承載的信息十分有限,使得高校校報的信息量一度成為制約其自身發展的一大瓶頸,然而很多高校的校報為了實現報紙信息量的充實而將那些大眾早已熟知的事件再次視作新聞而摘錄在校報之中,這樣的“新聞”對于大學生而言無異于舊事重提。這就使得高校校報的信息可讀性不強,難以真正激發大學生對于校報的閱讀熱情,同時高校校報信息中所蘊含的思想性、教育性、理論性以及指導性不足,正是由于高校校報普遍缺乏對信息的深度報道,使得很多現實中具有價值的信息題材難以真正實現其宣傳與教育價值。
二 提高高校校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率的對策
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實踐表明,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持科學的輿論導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校報作為黨政刊物,同樣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既是高校校報的創報目標又是其職責所在。高校校報只有堅持了正確的輿論作為其導向,才能夠對于高校師生起到鼓舞動員的作用,才能夠及時糾正錯誤的信息及觀念。
2.堅持主旋律的同時實現多樣化
高等院校作為不同思想以及信息的發源地與集散地,其價值觀念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不同的思潮在此交流與分享,并且高校校報最主要的讀者就是大學生,他們作為高素質人才,在今后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發揮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校報應當堅持精神的主旋律,將弘揚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集體主義精神作為高校校報所弘揚的主旋律,只有這樣校報才會起到促進高等院校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同時對于主旋律的宣傳并非是空洞單調的,枯燥的宣傳方式只會使讀者失去興趣,因此高校校報可以采取多樣化的創報思路,在校報的形式上可以采用雜文、特寫、社會時評以及征文等多種類型的體裁,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配合,對于大學生出現的思想問題及時關注與解決,從而實現校報的正確引導功能。
3.提升校報品位的同時推出精品
由于高校校報是大學校園中的黨刊,它所面對的讀者大都為高校的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素養,大學生在其生活情趣、審美觀念以及精神需求、文化修養等多個方面同普通的社會大眾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高校校報要想真正在大學校園中得到大學生的廣泛認可就應當實現其文化品位的提升,與大學生的文化層次水平相符合。同時,實現校報文化品位的提升也是校報主旋律的弘揚以及堅持正確輿論目標導向的現實條件之一,能夠充分抵制校園中的不良思想泛濫,能夠有效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高校校報在提升自身文化品位的同時力求多出精品,這樣能夠吸引更多的不同層次的讀者,從而實現校報的宣傳力度最大化與效果最優化,通過精品的傳播實現對于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素質的正確引導與塑造,促進大學生的良好發展。
4.發揮榜樣作用,實現情感熏陶
高校校報理應發揮自身的特點優勢,對于高校中的典型事例進行及時報道,主要是注重對于那些正面的典型如品學兼優以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作為榜樣示范予以積極宣傳,或是對于高校中那些嚴謹治學、無私奉獻的教師進行報道,同時還可以對與大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息息相關的具有積極價值導向的小事予以宣傳,使得高校校報貼近普通的高校師生,這些典型先進的人與事能夠增強校報內容的真實性與可信度,使得學校的師生對其產生親切感,從而提高校報的可讀性,學生能夠在喜聞樂見的榜樣宣傳中得到正面的感染與啟發,從而起到激勵與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付磊、董海川.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