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的犯罪率也在逐年提高。本文通過介紹大學生犯罪案例引起的反思,總結出造成大學生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原因、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和大學生自身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解決辦法,其中包括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加強管理手段以及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完善大學生課余生活,從而促進大學校園和諧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高等教育 法制教育 和諧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041-02
一 大學生犯罪概述
大學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將來為社會創造出價值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人們往往把大學生定義為“天之驕子”、“國家棟梁”。曾幾何時上大學是一代乃至幾代人的夢想。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大學校園。但隨著大學擴招,高等教育不斷普及,大學生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駕車逃逸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后被公安機關釋放。后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藥家鑫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賠償被害人家屬經濟損失。
藥家鑫案是2011年社會輿論的熱點事件,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案發之初社會反響強烈喊殺聲一片,到后來的“同學請愿”、“教授呼吁”,人們爭議的焦點在于對藥家鑫的判罰。雖然最終結果已經塵埃落定,但是人們也不禁要問為什么?藥家鑫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父母、鄰居、同學眼中的好學生,是什么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二 大學生犯罪成因
大學生犯罪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犯罪原因也具有特殊性,我認為應從家庭、社會、學校以及大學生本身來考慮。
1.家庭原因
古語云:“子不教父之過。”可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師。然而,在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下,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視對子女智力上的培養。高考體制下,成績的高低是衡量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忽略了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養。在教養的方式上多采取簡單、粗暴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也可稱之為人格障礙。當子女考入大學后,有的家長又將精力轉移到經濟支持上,而對其現實表現和心理成長關注不夠。如我班2010級BCIT的某同學,自幼父母離異,從小便和父親一起生活。由于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父子聚少離多,平時交流很少,更談不上父親對兒子的教育。久而久之,父子間的關系越來越差。
2.社會原因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錯誤的輿論導向促使人們過分追求物質生活,這使有些大學生心理不平衡,拜金主義思想不斷膨脹。錢的多少已成為許多大學生衡量人生價值的主要尺度。特別是一些腐敗分子以權謀私,也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影響,導致其理想、信念的困惑和動搖。另外,教育收費方式的重大變化,給一些學生家庭加重了負擔,為了“彌補”經濟上的不足,他們就以違法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3.學校原因
大學階段是人生十分重要的時期。大學教育是決定著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與否的關鍵。一些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導致一些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學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而校方對學生的管理卻未加強,存在重知識“輸入”而輕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有的學生夜不歸宿、逃課曠課、賭博醉酒等也無人過問。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漸,導致個別學生自覺性越來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線而走上犯罪歧途。
4.大學生自身原因
當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跨入高等學府后,有的人認為從此前途有了保障,對自身缺乏準確的定位,放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加之離開家庭,走上了社會,便逐漸滋生了好逸惡勞、學習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艱苦、貪圖享樂、愛慕虛榮等不良習性。而一旦面對犯罪的誘因,在不能正確辨別是非的情況下,就容易以身試法。
三 預防大學生犯罪措施
1.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加強管理手段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積極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加強管理手段,能夠更好地約束學生行為,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當然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強管理手段并不是要求學校要教條地粗暴地去干涉學生生活,而是用科學的方式合理引導,使學生自覺地遵守。
2.加強學生法制教育,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衡量人才的標準不應只是看成績的好壞,更應該注重思想品德方面,應當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對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大力開展法制講座,積極利用學校資源如食堂、寢室宣傳法律知識,利用班會、團會、心理活動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使學生能夠知法、懂法、守法。與此同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積極開展文藝、體育等活動,重視素質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增進學校與家長聯系,共同促進校園生活和諧發展
大學生往往是離開家鄉、離開父母,異地求學。因此,學校便成為他們主要生活和學習的地方。而有的同學在家里和在學校的表現卻是截然不同的。如我班有些同學在學校做事情任勞任怨、勤勤懇懇,而回到家里卻從不幫父母做任何的家務,人也十分叛逆。還有些同學在父母面前十分聽話乖巧而在學校卻很少與同學交流參加集體活動。因此,增進學校與家長聯系,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雙方通過溝通,找到妥善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校成為學生與家長溝通的紐帶,讓家長成為學生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的橋梁,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從而促進校園生活和諧發展。
四 結束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關鍵。良好的大學教育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本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才。因此,作為大學輔導員,應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進校園生活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