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Semianr意為“研討班”或“研討會”,是一種融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培養學科興趣為一體的創新型教學,現已成為西方大多數國家課堂上一種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學形式。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對2012級化學專業的分析化學實驗課程實施了Seminar教學,本文就教學效果展開了統計與綜合分析。
【關鍵詞】Seminar教學模式 分析化學實驗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055-02
Semianr意為“研討班”或“研討會”,是一種融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培養學科興趣為一體的創新型教學,起源于18世紀的德國,19世紀中期在柏林大學設置的Seminar多達幾十種形式,其中主要形式是討論、習作和探究,討論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教學,而且還為了科學研究,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之后Seminar在歐美流行,現已成為西方大多數國家課堂上一種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學形式。在中國,Seminar教學主要運用于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在本科處于探索發展階段。1999年,中國科技大學率先在本科階段開設Semianr課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后來許多高校的Seminar教學探索中發現該課程主要運用于文科類課程而在理科類課程運用較少。針對這種情況,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對2012級化學專業的分析化學實驗課程實施了Seminar教學,對教學效果進行了統計和綜合分析。教學實踐證明在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運用Seminar教學模式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 Seminar課程的特點及實施
Seminar教學提倡探究、研究的教學理念,在這種理念下,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溝通、交鋒、理解、共享、合作的平臺。Seminar教學實施分為教師布置課題之后學生課下準備、課上發言、討論交流、教師評價總結四個環節。在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按照實驗書“照方抓藥”進行實驗。這一教學方法雖然能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實驗習慣,但也制約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為了改善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學院在2012級化學專業的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采用了Seminar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嘗試,以“EDTA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實驗為例講述Seminar教學過程。教學班級人數是30人,分成6個研討小組,每個組選出一個代表,課前教師給每個組學生布置選題,學生課前預習并查閱與選題相關的資料,小組討論寫出實驗預習報告。在實驗課上,小組代表先發言,小組成員補充發言,之后是對發言者提問、討論,教師對發言和討論情況做總結。最后學生按照確定的最佳方案進行實驗。
二 Seminar教學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Seminar的教學實施情況,我們對參與課程的30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見表。
題目1大多數學生認為Seminar教學可以增加對分析化學實驗學科的興趣,增加對學習的興趣,學生會慢慢變被動為積極主動。題目2上75.6%的學生認為Seminar教學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根據問題1和問題2兩項結果,我們預測Seminar教學是適用于分析化學實驗課程的。題目3正好驗證了預測的正確性。86%的學生認為分析化學課程中引入Seminar教學是適宜的。表明學生們比較接受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應該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加運用。
教學過程中相關的調查。如:題目4 Seminar選題的難易一定程度決定了同學的研究興趣。選題太容易,學生會覺得缺乏挑戰性,選題太難,學生感到受挫容易放棄。兩者對于Seminar教學的有效實施都是不利的。所以合理安排選題是有必要的。31%的學生均認為選題合適和一般。題目5的幾項比例都表明在發言過程中有的學生非常投入,有的學生一般,這和學生們在課前的準備工作和表達能力是緊密聯系的。說明要想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習慣,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給學生一個適應過程。題目6就討論情況看,34.5%的學生認為很好,還有6.9%的學生認為不好。這說明討論情況還有待提高,學生必須課前做好預習,完成文獻閱讀,深入思考,帶著問題參與課堂討論。只有這樣,才能使Seminar課堂討論充滿生機。題目7是任課教師組織研討的合理性,絕大多數學生覺得合理。教學效果能夠反映Seminar在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的實施效果。題目8與傳統模式相比較,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Seminar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58.6%的學生認為Seminar教學很好,說明學生需要有空間來展現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需要這一種教學改革。題目9Seminar的討論效果89.6%的學生覺得好,表明學生們比較喜歡課堂討論的教學模式,以往的“滿堂灌”教學,學生之間很少有機會交流觀點。Seminar教學提供給學生相互交流,辯論的機會。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啟發、影響、互補和合作,這對于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提升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是有促進作用的。題目10中24.1%的學生覺得今后非常可能參加Seminar教學,只有少量同學持一般態度。數據充分證明了在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實施Seminar教學模式是比較成功的,絕大多數同學表達了愿意嘗試這種教學模式的愿望。
三 Seminar教學模式的改進
在Seminar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是關鍵。課前選題布置、課上引導討論、控制討論節奏、鼓勵更多學生參與討論,讓每個學生有發言機會。避免學生在學術問題上鉆牛角尖,在查閱文獻過程中走彎路。這些要求Seminar教學的主持教師不僅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組織協調能力,幫助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使Seminar課程能夠順利進行。同時,教師要根據Seminar教學的實際實施情況不斷總結和改進,根據學生反饋意見及時調整Seminar教學安排,使教學效果不斷改善,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日思日進”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官杰、王琪.Seminar教學法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14)
[2]葛伊莉、郭慧.Seminar教學模式在分析化學實驗中的應用[J].廣東華工,2011(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