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把語文同其他學科相聯系,更要把語文放到大的時代社會背景中,使語文教學和生活相聯系。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做好語文與生活的結合,下面是對語文與生活結合的幾點認識。
一 語文來源于生活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來源于生活,更要面向生活?,F在我國各出版社的語文課本中許多課文都是對社會生活的提煉,表達的都是關乎人民生活和國家發展的內容。依據張孝純提出的大語文教育觀的說法,語文來源于生活,也要融到生活中去。如在《羚羊木雕》一文中,記敘的就是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小主人公錯把家里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父母發現后勃然大怒,要求小主人公去要回木雕。該文正是通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件表現大的主題,即金錢與友誼該怎樣衡量,在孩子眼中友誼沒有貴賤之分,羚羊木雕也比不上友誼的價值。該文就是生活事件的提煉,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只有這樣,通過最平凡生活的提煉,才能讓學生學起來沒有陌生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關心國際和國家大事,留心觀察身邊的生活,善于思考總結,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素材。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具備慧眼并能結合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努力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把語文教學同生活甚至是社會時代的大背景相聯系,使語文生活化、社會化,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進行語文漫游,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還能使學生豐富生活經驗,在結合自己生活實踐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 語文要面向生活
語文的根基是生活,離開生活,語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語文不僅要立足于生活,從生活中來,更要面向生活,走到生活中去。語文教學需要結合社會生活實踐,語文教學還應面向生活,為社會為生活服務,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新課標理念提出,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還要陶冶學生的思想感情,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人才。
如教授《“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時,要改變傳統的只講述知識而不關注學生能力和感情的傳統,認識到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作用,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思想感情的陶冶,全面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可以展示該文的歷史時代背景,聯系當時的國際背景,放眼國際,具有歷史眼光,分析“諾曼底”號出現的背景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學生講述那一段戰爭史,帶領學生領略那一段戰爭風云,使學生在那一段的歷史漫游中感受沉船的驚心動魄,感受災難的無情和人類面對災難時的恐慌、無助及悲傷。在講授該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手段搜集世界大戰的視頻、圖片等資料,擴充學生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世界責任感和國際眼光。同時,教師還應了解本課的重難點,創設一種悲傷、英雄主義基調,帶領學生走進“諾曼底”號沉船的那歷史性的一刻,感受當生命面對災難時的渺小無力,以及船長和船員為船上的乘客安全而英勇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通過這一主題的宣揚,使學生體會生命的脆弱,讓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培養其責任感。
三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身,為祖國發展努力奮斗。語文教學更要遵循這一目的,為祖國的建設培養接班人。語文教學在立足于生活的同時,更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做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注意把語文課文和社會生活相結合,不僅教授學生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思想的教育和感情的陶冶,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如在《王二小》一課中,講述了放牛娃王二小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日寇斗智斗勇,最終英勇犧牲的故事。該文不僅歌頌了王二小的英勇犧牲精神,號召同學們向王二小學習,更是講述了八路軍和王二小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教師在講授該課文時要注意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圖片、音樂等輔助手段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調動學生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熱愛國家熱愛黨、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為國奉獻的精神,使學生為祖國建設好好學習、努力奮斗。
總之,語文教學不僅要來源于生活,更要面向生活,為社會生活服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才能改變傳統教育所造成的“高分低能”的弊端,實現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