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民族的興旺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培養富于創新的人才是歷史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與教師的傳授并存”的思想指導下,通過自學、求異、思考、想象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從而促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自學 求異 思考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101-01
創造性思維的實質就是求新、求異、求變。如何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本文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分析。
一 鼓勵求異,激活思維
我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實踐中,通過學習他人的經驗,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充分挖掘課文的重點詞和關鍵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抓住“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一句話,要求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談談“幸福”一詞在這兩處所表達的意思。經過討論,有一位學生說:“第一個‘幸福’,就是指幻覺”。應該說,該生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了第一個“幸福”這個詞的意思,然后我繼續問:“有不同意見嗎?”于是第二個學生說:“第二個‘幸福’,與上面的‘幸福’一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擺脫了痛苦的意思。”該生能聯系上下文從人物的命運來體會。我繼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第三個學生說:“小女孩死了就沒有了寒冷、饑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這已能深入到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去分析了。第四個學生說:“這里的兩個幸福,第一個是指每次劃燃火柴后所看到的幻象,也就是平時渴望得到而未能實現的情境,第二個就是悲慘地死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與讀者產生共鳴。”這個學生已能聯系課文的中心思想來思考了。四個學生從四種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四種不同的思路得出四種不同的答案。你能說誰對誰錯?誰優誰劣?哪一個是標準答案?如果第一個學生回答后,我立即給出結論,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那后面三位學生的精彩創新思維將會被扼殺。另外,習題訓練是一切學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問題的訓練,才可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和強化。
二 加強自學,訓練思維
當前的語文教學過程太多是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是在老師預定的軌道中被動地學習,這樣勢必使學生的個性、特別是創造性受到限制。如果我們換種方式,注意加強學生自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效果肯定不一樣。如我教學古詩時采用“自學檢查——質疑討論——點撥輔導——創新意練習”的四步教學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自學檢查。初讀時,先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句,通過查字典、看注解、查資料等方式初步讀通、讀懂,老師及時檢查、了解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程度。(2)質疑討論。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展開討論,相互交流,自己解決問題,使整堂課都活躍起來。(3)點撥輔導。引導學生品詞品句,體會古詩的語言美和情感美,讓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4)創意練習。讓學生根據詩意即興表演,或誦詩比賽,或開展古詩知識搶答活動,或乘興作畫,再現詩境等。這種教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而且還能在他們不斷的“新發現”中激活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 多向思考,開拓思維
眾所周知,創造性思維的特征是:從新的角度運用已有的知識,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從而發現事實、現象與問題之間隱蔽的聯系。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憑借課文中的語言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文章的內容和中心,多角度靈活地運用語言,轉換語言。如《頂碗少年》這一課,可引導學生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在課堂上我常常采用巧設懸念、引奇激趣的教學法迎接創新的使者。教師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創造欲望,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性思維的關鍵工作。只有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迸發創新因素,獲得新的知識。
四 拓寬領域,鍛煉思維
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瞬息萬變,學生能在課外活動中得到大量鮮活的東西。因此,語文教學要拓寬領域,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如鼓勵學生多觀察周圍事物,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指導學生寫社會調查報告;舉辦畫展等。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各種創造性的學習和實戰、想象中不斷得到鍛煉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笪佐領、朱曦.創造教育概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教育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人民教育,2001(9)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