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創造了學生相互認識、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他們學會了把自己融于群體之中,小組內每個成員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久而久之他們就覺得難以離開這個可愛的群體,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合群性及合作能力。這也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的最基本的素質。現在每節課堂上都會有轟轟烈烈的合作學習,那么這些合作學習有沒有達到時效性呢?究竟怎樣才能使合作學習發揮其作用?
一 用心選擇小組成員合理分工
展開有效的合作學習,必須組建學習小組。組建了科學、合理的學習小組,既能讓組員感到各自肩上的責任,又能促使他們認識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合作學習還可以改善課堂的社會心理氣氛,促進學生良好的認知和非認知品質的發展,培養學生合作、交際等各種技能。老師首先要給學生搭配好學習伙伴,相對固定好小組成員,注意到小組成員在人數、層次分配上的合理性。我把同桌作為一小組,前后桌四人為一大組。各小組既有成績好、善于表達的學生,又有基礎不扎實、學習有困難、不善言辭或成績中等的學生,再根據成員的表現來更換他們的職責,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取長補短,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二 自主探究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語文課標》中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是基礎、前提。沒有發現與探索,就沒有什么可以合作更不能談交流。只有孩子們自己先開動腦筋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寫一寫,然后再小組討論交流,這樣才能有內容可講、有話可說。我在講授《舟夜書所見》一課時是這樣教學的。老師:詩歌的解釋無非是后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關詩人的簡介,課文的注釋來推測出來的。這節課我們就大膽地猜測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只要合理就行。我的話音剛落,很多同學就躍躍欲試。學生1:“舟”是指“小船”。學生2:“夜”是指“夜晚”。學生3:“所見”就是指“所看見的”。老師:那你們認為“書”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不說話了)有困難了,對吧?這樣,大家多讀幾遍,大膽猜想,但是要有依據。過了一會,學生4:“書”指“漁燈”。我一聽:這不是瞎猜嗎?但我沒有露出不滿,而是耐心地傾聽她的解釋。她接著說:“因為整首詩是寫漁燈的。”我接著問:“還有別的解釋嗎?”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書”是指“書生”。這句話指一個書生在夜里看到的。還有一名學生說“書”是指“書寫”,指夜里在船上記下自己所看到的。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個答案,我并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哪個答案正確。最后得出正確結論是“書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沒有讓學生上來就進行小組討論,而是先讓學生自己猜一猜在圖片、文字、自己已有的知識中、別人的觀點中獲得知識。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自主學習、自悟自得、自我啟迪、互補互學的過程,讓他們體驗到了快樂、合作的愉快。
三 精心選擇合作的內容
選擇的內容,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這些問題應該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是很難解決的。在教學中,當學生的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問題涉及面廣、學生回答不全面時,或學生主動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最好能及時地安排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才能將學生的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的功效。在教學《我只看見你的眼睛》一課時,由于學生需要的課外資料很多,一個人搜集資料不可能很全,我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收集資料。如第一小組搜集非典病毒的知識;第二小組搜集2003年發生非典時期的狀況;第三小組搜集有關醫護人員的資料等,課堂上再學生小組內交流各自的資料做到了知識共享。在教學《一雙手》一課時,講完張迎善手的特點后,一名學生站起來問:“他的手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我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解決這個問題。小組內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從而體會到張迎善植樹造林的艱難和他無私奉獻的精神。
四 師生合作,教師起引導者的作用
課堂上,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是參觀者,而應主動參與到小組之中進行指導,當學生小組活動開展順利時,及時鼓勵,當學生出現爭執時,應及時進行點撥,為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及時捕捉學生中獨特的見解和方法。課堂上盡量沒有空洞的講解,沒有包辦、代替。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正如蕭伯納所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開啟幽閉的心智。教師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積極引導學生吸收、內化,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時刻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讓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