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豐富而靈活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為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能引起學生注意的“刺激”,從而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刺激 激發 興趣 音樂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140-02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對學習、對課程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勞動和有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最主要的興趣源泉。”引起學生一時的興趣并不難,但保持和發展其持久的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不斷運用豐富而靈活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從而以愉快的心情,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因而,在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學習的持久興趣,就要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能引起學生注意的“刺激”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由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的學習,使學生由旁觀者變為積極的參與者。通過教學內容的充分活動化,為學生創設情境,自然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有效地激活學生的音樂興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持久性,有著多種的手段和不同的渠道,以下是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 創設情感及情境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的培養和激發需要一個良好的氣氛,教師可通過營造情感氣氛和情境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營造良好的情感氣氛。師生關系是最主要的,和諧的師生關系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情感氣氛可通過教師溫暖寬容的態度,使課堂教學形成一種寬容和理解的氣氛,善于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身心放松的環境中積極地參與教學,輕松地舒展自己的主張。
第二,在情境氣氛的營造中,首先,教師應創設有別于其他教室的音樂教學環境。教師可把教學掛圖不定期地交替著掛在教室的墻上,也可根據教學的需要掛上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掛圖,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的教學環境。有條件的學校更應把已有的樂器藝術地擺在教室,使學生一跨進教室就如同進入了音樂的天地。其次,音樂教師還應該在音樂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根據音樂的情緒﹑風格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營造再現一個當時無法看見的事物﹑現象和過程,或無法聽到、聽清的各種音響。如學習歌曲《解放區的天》,歌曲反映的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正處在一個災難深重的戰爭年代,經過長期奮戰,中國人民終于戰勝了侵略者和反動派,建立了解放區和革命根據地。而此情此景都是學生不可能經歷,且難以展開想象的。此時教師把大型歌舞史詩《東方紅》第五場《埋葬蔣家王朝》的錄像放給學生欣賞,隨著畫面和音響的出現,就恍如時光再現,使學生猶如置身于現場,多了一份直觀的感受,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充分的調動。
二 以音樂教師獨特的語言藝術,引領學生的學習興趣
柯達伊曾說:“好的音樂教師,要比歌劇院的指揮重要得多。一個蹩腳的指揮,不過是失敗一次,而一個蹩腳的教師連續失敗三十年,則要扼殺三十批兒童的音樂天才。”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有特定的對象和獨特的語言藝術。不論課內課外,教師的語言藝術極為重要,語言雖然不是音樂課的主要內容,但標準、準確、生動、組織有序的語言無疑可以為一堂音樂課增色不少。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清新流暢,要做到像旋律那樣優美,像歌聲那樣動聽。要把美的節奏時刻展現在課堂上,因此,一位出色的音樂教師,其課堂語言應該是生動、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教師語言的節奏感與韻律感把握得好、應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樂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更加豐滿。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真正地融入音樂之中,接受藝術的感染與熏陶,引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 在聽、唱、演中激發、增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聽——是音樂學習的根本,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就要學生感到需要——想。因此,教師要注意教學手段的音樂化,讓學生隨著樂曲進出音樂室,起立用上行分解和弦,坐下用下行分解和弦。其次,教師的范唱和器樂演奏也不可缺少。教師的示范如果能做到富有美感并具有感染力,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感知表象,又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思維。優秀的音樂教師總是把講臺當做舞臺,把每一次的范唱與演奏都當成一次舞臺演出。學生欣賞教師的范唱及演奏時就是一個很直觀的審美過程。學生會在教師的范唱及演奏中評價教師的專業能力,如果學生佩服教師的專業能力,就會把崇敬教師的心理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教師良好的示范能不斷把學生引導到深化教學的軌道上,運用得當,收效顯著,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唱——是音樂教學中的重點。死板的帶唱或枯燥的氣氛都會讓學生覺得乏味,因此在教唱前,教師應對歌曲進行生動而簡潔的概括,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一種探索的愿望進行學習,這樣在唱的同時又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星唱的歌之所以吸引人,關鍵是他們唱得很動情、演唱時很會“煽情”,是用他們的“心”去唱歌的。學生之所以不喜歡上唱歌課,原因常常是我們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略“情”的重要性。在學習中教師應注重引導他們領悟歌曲的內涵,要抓住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對歌曲的再創造,聲情并茂地演唱,抒發內心的情感體驗。
演——是學生學習后綜合的反饋。原始的音樂絕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師應和著節奏鮮明的節拍,啟發學生感受歌曲的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在音樂課堂上,我會刻意地降低表演難度,增加學生成功的概率,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欣賞《瑤族舞曲》時教師可教一兩個簡單的瑤族舞蹈動作,讓學生隨曲而動,使學生仿佛參與在瑤族的篝火晚會中,組織學生即興而動,讓學生進行角色化的表演,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四 合理運用教學評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的評價,對有效教學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可以有效調控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有效地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如《繡荷包》一課是以有感情地學會演唱歌曲、學會欣賞音樂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即興創作歌詞為音樂素養升華。在使用評價方面,課前準備時,讓學生找到的經典陜北民歌以及對該曲目的理解,先由其說出對歌曲的背景、旋律等理解,再由學生之間的討論評價,小組評價打分,教師再給予中肯的評價。歌曲欣賞感受如上評價,但音樂是一門感性學科,每個人對同一首曲目都有著不同的感受,故不可作統一標準評價,要按照學生的陳述估量。此時,教師應深入到學生學習的情境中,依靠教師的專業判斷能力,對學生進行現場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應積極發動學生對自己和他人做出評價,學生可以有機會了解自己學會了什么,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學習的程度如何,有哪些不足之處。通過自評和他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音樂學習的氣氛,從而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 運用競賽機制,發展學生學習興趣
要想使學生的音樂興趣得以保持并增強,教師要設法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悅。愛表現、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同學的羨慕是學生的天性,音樂這門藝術也需要表現。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競賽和評比的方式去“刺激”學生。如分組比賽或派代表比賽,并且定期地舉辦班級演唱會,發動全體學生參與。讓學生自己做評委,做點評。通過競賽,使單純的演唱變得活躍,賽后教師要進行統一評講,但更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講評,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檢查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充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興趣已從學習本身的直接興趣逐漸升華到對學習的結果(成功和獎勵)感興趣的間接興趣了。學生的興趣有了新的層次上的提高,為其音樂興趣的持續發展和后續的音樂學習提供了強大動力。
六 巧設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這說明在教學中,設問是非常的重要。問題是架起新舊知識聯系的橋梁,也是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深化的階梯,有利于知識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但對音樂教師而言,提出問題要相當的謹慎,因為音樂這個學科不用納入升學考試,故學生往往都不重視,且由于家庭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音樂基礎差異較大。且《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如何巧妙提問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既讓學生有所悟、有所獲,又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身心上的愉悅和享受?系統論有條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因此,首先教師對問題的設置就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把學生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問題的設置必須兼顧思考性與啟發性。做到抓中間、顧兩頭,多選擇代表多數人水平的學生回答,偶爾提出高深或靈活性大的問題讓優生回答,其他人復述,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都有興趣。如在《走進西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繼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我會在課前播一段阿寶演唱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視頻,聽后教師就可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從剛才阿寶的演唱風格與穿著打扮中說出阿寶演唱的是哪個地區的民歌嗎?”學生回答出是西部地區后,教師接而再問:“西部在大家的印象中是怎么樣的呢?那里有什么樣的風土人情?”“同學們都會唱西部地區的哪些歌曲啊?”“那他們在演唱的時候唱腔有什么特點呢?”隨著問題的一步步推進,課程要掌握的知識難點也一一得到了解決。其次,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辭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才能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對于學生的回答,無論答案是否準確,教師都應以鼓勵為主,切忌挖苦諷刺。學生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的顧慮。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學習的動力是興趣,而興趣的產生是刺激的作用。興趣是培養人對事業執著追求的基礎。完整的教學過程就是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而興趣的發生,必先要使所學材料具有吸引力。正如英國教育家柏西·布克強調:“一名教師,你首要的緊迫任務就是去創造一種吸引力。”我認為,在音樂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注意、發生興趣想去參與,就是一個吸引的過程,故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各種不同刺激,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持久興趣。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宋乃慶、徐仲林.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談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高長梅.教育方法與藝術全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九洲圖書出版社聯合出版,199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