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21世紀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創造性地獲取知識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應如何進行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呢?筆者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音樂課堂 教學改革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144-01
一 現狀不容忽視,音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創造情境,引導學生聯想與想象
上好音樂課,需要一定的情境設計,目的在于啟發學生思維,發揮想象,使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課堂的情境中。如教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時,通過聆聽歌曲范唱錄音并結合引導學生體會歌詞的內涵,啟發學生聯想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草原,蔚藍的天空白云朵朵,草地上馬兒在自由地奔跑。體現了一種祥和、自由的牧民生活意境,在想象中勾勒出一種美好的生活圖畫。音樂的想象力是自由的,但不能脫離作品。因此,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從歌曲的標題和有關知識到反復聆聽作品的音響,逐步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喚起學生對歌曲意境的聯想和想象。
2.利用學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音樂教學中最常用的學具就是鋼琴,在傳統教學中,鋼琴的作用不外乎就是范唱伴奏,為學唱伴奏的工具。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利用琴聲巧妙地作為音樂課教學的輔助手段,來幫助學生用歌聲表現好歌曲。如在教唱《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時,利用力度變化夸張,較明顯的琴聲來提示學生聲音強弱的變化,琴聲還可以提示學生演唱速度的變化以及連跳音唱法等。另外,配合教學巧用幻燈、投影、錄音等多媒體教學,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又節約了教學時間。
二 改革音樂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主體學習精神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為此,本人嘗試著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表明,培養學生的主體學習精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主體參與的氛圍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和作用的發揮,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懈地熏陶,潛移默化地感染。這種熏陶和感染可通過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來實現。這樣才能使教與學雙邊相互交融,師生互相尊重,才能達到音樂教學最佳效果。
2.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音樂課堂教學中,喚醒學生主體自覺參與意識的關鍵是引發學生在音樂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這就要打破以教師傳播為主、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格局,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倡導啟發教學,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讓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充當主角,帶有主體性地去感受、去體驗音樂。參與過程是一種合作、平等的伙伴關系。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雙邊互動發展的作用。如在欣賞《藍色多瑙河》的曲子時,有學生認為這是遠方游子懷鄉思緒;有學生從中體味到纏綿愛情故事。音樂形象的不特定性,讓學生產生音樂想象中的超越性與求異性,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 教師人格魅力與創造性教學
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創造能力的培養,與音樂教師的創造性音樂教學方法密切相關。任何時候,音樂教學都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否則無法構成教與學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要充分發揮其教學中的“組織”作用。
1.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
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師,自身必須先接受高素質的教育。新的教育機制對音樂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從愛心出發,以人為本。教師在幫助學生完成人格時必須系統地設計教學,還要富有敬業精神,激發自身創造欲望,銳意于音樂教學科研,拓展音樂視野,提升教學藝術,自覺提高自身修養,努力使自己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音樂教師。只有這樣,才能確立自己的教師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新音樂教育體系,推動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2.協調統一教與學之間的雙邊互動關系
音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絕不是貶低教師在駕馭整個教學活動方面所起到的啟發、誘導作用。學生之所以愿意主動參與,首先得歸功于教師的啟發與誘導。事實上,教師啟發誘導作用的發揮正是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需要。因此,教師既要做一個出色的“節目主持人”,充分施展自身的優勢,注重臨場的即興激勵,又要創造出一種情感感染性很強的藝術氛圍。
因此,中學的音樂教師,在講授音樂知識的同時,當明白各自肩上擔負著美育之重任。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愛護和幫助下,更進一步領悟大綱精神,吃透教材,合理選擇內容,在有限的條件下多做一些有助于改進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完善人格的有意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旦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