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偏低的問題一直是各個小學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學德育教育與實際生活存在脫節的情況,導致無法順利完成對應的德育目標。這就需要廣大小學將德育面向生活、回歸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措施來切實提升小學德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德育 生活化 家庭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148-01
所謂德育生活化,指的是將德育教育與生活進行融合,通過生活方面的引導,讓學生體驗更有價值與意義的生活。德育生活化能夠給予小學生呼喚、激勵、鼓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活化的德育活動中,從而有效提升德育教學的品質。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德育生活化提出了一些想法,以供廣大教師借鑒與參考。
一 將德育納入日常行為規范中
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大量研究與實踐證實,處在6~10歲階段的小學生處在他律時期,小學生道德認知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影響道德認知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分別是認知能力與德育教育。所以,僅通過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提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應當在日常行為規范當中滲透德育。如學校可以常識組織“執勤班級”或“行為規范示范班級”等相關的評比活動,設計“準時、衛生、節約、禮儀、愛校”等相關的評比內容,由每個班級輪流擔任一周的執勤工作,并且這個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配備相應的執勤標志,通過明確的分工,使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崗位與負責內容,都能夠真正感受到為學校、為老師、為同學服務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的現實意義,在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與自主意識的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認知。
二 將德育滲透到專題教育
現階段,小學校園中開展的專題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環境教育、廉潔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等。而開展專題教育則應當針對社會當中所發生的各類問題,通過分析這些問題,來教導學生文明、健康的生活模式,而學校應當從社會中的熱點問題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充分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與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專題教育,而活動的模式又必須要充分重視廣大學生的感悟與體驗。
三 德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學校課外活動是學生感受生活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學校應當充分利用少先隊活動、儀式教育、紀念日活動、節日活動、班集體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開展一些學生感興趣、具有德育效果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生活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時,領悟生活的意義。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走進社會,去了解大自然,能夠鍛煉學生的協同合作與生活自理能力;神圣、嚴肅的儀式教育則屬于少先隊員活動中關鍵的環節,如入隊、入團等相關的儀式,通過儀式的教育作用能夠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與道德行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的道德境界得到有效提升。此外,組織安排學生參觀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博物館等,通過生動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學到一些生活當中的技能。
四 家庭德育與學校德育相結合
當小學生在學校中學習了正確的道德認知后,還應組織他們參加各類活動來加深印象,還應通過生活實踐來促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除了校園,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與自己的家長一起生活,將德育延伸到家庭中是德育生活化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小學生在家庭中接受的德育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要多得多。通過大量的實踐可知,無論學生是去飯店吃飯,還是做家務這些小事,在上述這些看似平淡的活動中,只要學生能夠細心觀察、善于思考、注重累積,家長再給予適當的點撥,學生都能夠受到較為深刻的教育。又由于小學生還沒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倘若家長在進行家庭德育教育時,總是采用一味的說教方式,小學生自然難以接受,長久以往,還會產生厭倦的感覺。這就需要學校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指導家長進行家庭德育的方法,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措施去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愛變得更加理性,給孩子創造理性的德育環境,這也是對家長們的一個挑戰。
五 德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社會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教育信息,這也是學生進行學習與鍛煉的實踐平臺。倘若學生不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那么學生在學校中所學習到的德育知識都無法升華成為道德意志與道德品質。所以,學校必須要讓學生去體驗生活,去參與社會實踐,真正實現知行統一的目標。
總之,小學德育只有堅持回歸生活、面向生活,才能切實提升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只有真正還原德育的本來面目,將生活作為德育教材,小學德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馮文全.德育如何做到“以人為本”——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質觀的現代啟示[J].教育研究,2008(12):209~210
[2]侯文華、董晶晶.德育生活化主體建構及交互主體性發揮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133~13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