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校學生對語文教學不感興趣,怎樣才能尋找出中職語文教學的出路呢。本文闡述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組織、引導學生,使學生投入到語文課堂,愿學、樂學語文。
【關鍵詞】中職語文 學生為中心 愿學 樂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175-02
一 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中職語文老師由抱怨轉為擔心:中職學生素質差,太難教;學校不重視,不斷削減語文課,中職語文教學的出路在哪里呢?難道中職語文這塊陣地真的守不住了嗎?是什么原因導致中職學生不愿學,學不好?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傳統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單調。在當前的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職校學生的知識基礎差,理解能力差,讓他們回答問題,不但答不上來,反而鬧出很多笑話,還不如自己包辦,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一種僵化的教學格局,使語文課堂變得呆板,枯燥乏味,毫無生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就成為一個純粹的記錄員,在21世紀的今天,多媒體、電腦在學校中也被普遍使用,但很多語文教師還十分欣賞“滔滔不絕論乾坤”的教學風范,學校所設置的電化教學設備成了教室多余的擺設,致使學生形容教師上課有如“催眠交響曲”,從而造成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傳遞的信息,難以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造成了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課堂積極性低,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整個課堂活動的中心和主體,教師作為知識的講解者和傳授者擁有絕對的權利控制課堂活動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和學習的內容。這樣,在整個課堂活動中,學生始終要跟隨教師的思路和設計的規定模式進行大腦的思維活動,使得學生自身的創造性和主動思維的腦力活動被壓制。而我們一直在提倡進行課改,實際上也只是為了追求課堂效率的最大化,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師往往習慣于直接將所有的內容教給學生,再布置相關的作業給他們進行強化練習,從而達到快速掌握知識的目的。于是,學生慢慢習慣于依賴教師,一碰到問題就懶得獨立思考,再簡單的問題也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就坐在位置上等老師來教他,慢慢失去了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學生作為被動接受者并沒有選擇知識的權利,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和發揮個人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使得整個教學活動并不能發揮學生最佳能量和狀態,嚴重削弱了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和興趣。
所以說,雖然造成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困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現在的中職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對語文課堂說“不”,這恰恰證明他們思想活躍,不是傳統的書呆子,只要能改變一下教學方法,是完全能打開語文教學新天地的。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正是打開這片新天地的金鑰匙。
二 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改變中職語文教學的被動局面
1.“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源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相應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特征就是重視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常采用協作化、個別化、小組討論等形式和多種教學形式組合起來進行教學。
我們現在提倡轉變中職語文教學的理念,使“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這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內涵:一是教學過程關注學生學的方法和模式,而不是教師“教”的方法和模式;二是主體上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三是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考核上強調學生學得好不好,而不是老師教得好不好。而衡量一節語文課成功與否,它有九個標準,也即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九個教學原則:(1)是否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2)是否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愛好;(3)有否使用形成性評價、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4)是否培養學生核心就業技能;(5)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6)是否鼓勵學生獨立學習;(7)是否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養解決問題能力;(8)有沒有使用活動、資料來激勵、幫助、挑戰學生;(9)教師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呈現者。這些標準都具備非常強的可操作性。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強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推動者,而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薦知識,而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輔助者。
2.“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實施中的具體做法
現在大多數中職生都比較好動、好玩,可以說貪玩是他們的特性之一,在一個幾十人的班里,很難讓所有的學生認真聽老師講完兩節課。無論老師講得多么精彩,課文挖掘得多么深刻,他們頂多不吵,但一定有人精力不集中。但如果讓他們動起來,讓他們講,讓他們玩,他們就會很有興趣。由此可以看出,中職生不宜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是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老師更重要的職責不是站在前排做講解員,學生更不是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解,而是要參與其中,上到臺上當演員。具體可以應用到的教學方法有:(1)小組學習法;(2)頭腦風暴法;(3)項目教學法;(4)實際演練法;(5)案例研究法;(6)游戲教學法等。
試以筆者在新生入學時采用的一個“破冰活動”來具體說明“以學生中心”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
先說明何為“破冰活動”:冰是凝固的,是不能流動的,把冰破掉后,慢慢就變成了水,而水是可以流動、融合的。人與人之間在這之前可能是完全不認識的,就像一塊塊不同的冰一樣。要用盡量少的時間,想辦法把這些冰破掉,讓它們變成水,使它們流動起來,并最后融合到一塊兒。人與人之間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互相了解,互相融合就稱為破冰活動,也稱“破冰法”。
首先,筆者讓學生圍著桌子圍成一圈,然后從指定的第一位開始介紹,而且要求和一般的不一樣,那就是不僅要介紹自己叫什么名字、來自哪里、從那個學校畢業、有什么興趣愛好,而且還要介紹自己左邊和右邊各是哪位同學,來自哪里哪所學校(事先每位學生的手中都拿到了一份全班學生的名冊登記表)。這樣,無意間就把自我介紹提升為自我介紹與互相介紹相結合的活動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了每一位學生的被介紹的次數,除了自我介紹外,每個人還會被自己左邊和右邊的同學作一次介紹。這樣,每人平均介紹了三次,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相互間的印象。
第二個環節是分組。把全班按5~6人自由組合分成若干組,然后各組推舉組長、組名、提出建組口號以及組標志。在規定時間里,學生很快變得思維活躍,參與積極性很高,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破冰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團隊游戲:搭橋滾球競賽。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制作一個能讓圓球在地上滾動得越遠越好的坡道,但只可以使用10張A4紙、回形針和膠帶,制作出來的坡道應該是獨立支撐的。通過這個游戲的討論與合作,進一步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同學們一步一步放開了手腳,放松了心情,然后就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班集體迅速形成。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才能使學生真正愿學、樂學,教學中,語文教師還要因地制宜,從多方面去探討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的有用人才。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