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校采取“訂單招生、冠名培養”的全新辦學模式以來,在就業創業教育中堅持教育性、援助性、實踐性原則,加強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化課程改革,構建就業導向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師就業創業教育能力;重視實踐活動,增強就業創業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職業院校 就業指導 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179-01
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必要文化知識、熟練職業技能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強就業創業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合格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最重要途徑。
2009年,我校采取了“訂單招生、冠名培養”的全新辦學模式,這個模式的深刻含義為,學校必須堅持由企業進行四個制定和四個融入。四個制定,即企業制定冠名班學生的招生標準、企業制定冠名班學生的培養標準、企業制定冠名班的方向、企業制定冠名班學生最終進入企業的考核標準。四個融入,即企業文化理念情景氛圍在冠名班中融入、企業專門人才在學校教研教改組織機構中融入、企業人事管理與培訓在冠名班上與學校班級管理的融入、企業工程項目在教學過程中的融入。根據這一辦學模式的要求,以及職業教育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我校在就業創業教育中確定了一些原則與教學內容。
一 創業教育中堅持的原則
1.教育性原則
把就業創業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融入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重點進行教育與引導,突出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擇業知識的教育,加強求職就業、開拓創新能力的訓練。
2.援助性原則
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就業和創業方向,為學生擇業、就業、創業提供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積極主動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信息、渠道和橋梁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務。
3.實踐性原則
職業學校要加強與人才市場、用人單位、學生家庭的聯系,結合專業、學生實際和學生求職意向進行合作與溝通,把學生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實訓實習與就業創業等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在各項活動中得到鍛煉提高。
二 就業創業教育的內容
1.加強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端正擇業觀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激勵能力、決策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營造具有職業學校特色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要能夠創造出“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的教育氛圍。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氛圍,時時刻刻發揮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是學生熏心啟智的無聲教科書,會使人產生奮發向上的激情。
2.深化課程改革,構建就業導向的課程體系
課程要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服務終身發展為目標,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對接職業標準,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合理確定各類課程的學時比例,加大專業技能課程的比重,創新教學方式,重點突出就業創業技能訓練,努力構建具有實踐性和創新特色的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完善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管理制度,提高學生適應就業市場的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重視和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奉獻社會的能力。通過課堂內外、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統一的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結構。如利用德育課堂教學主渠道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企業文化專題教育。在專業課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各個冠名企業的企業精神、經營理念等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企業文化教育。
3.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師就業創業教育能力
重視具有創業教育意識與能力的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就業創業教育課程教師團隊建設,努力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經驗豐富、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努力打造一支具備創業教育意識和能力、具有專業職業指導資格的就業創業教育教學團隊。
4.重視實踐活動,增強就業創業教育實效性
充分利用和開發活動在就業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就業創業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融入各種實踐活動。我校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大多具有鮮明的中職特色,其中,一系列的職業實踐活動都緊緊圍繞著注重培養學生“高技能”、“高素質”的原則開展。如我校會定期舉辦一些測量、預算、建筑CAD、樓宇智能化等專業技能大賽,這些具有專業特色的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既能促進學生技藝和技能的提高,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同時還能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道德感,更重要的是為我校參加全省乃至全國的職業技能大賽發現儲備人才,可謂一舉多得。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