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以中醫護理課程教學為載體,積極探索出了以下教學改革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滲透中醫醫學史教學;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中醫選修課程;開展中醫實踐技能競賽。
【關鍵詞】教學改革 中醫文化素養 中醫護理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2-0181-01
中醫護理防重于治,注重養生,應積極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然而,中醫護理內容多而學時少,理論抽象而玄奧,筆者結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以中醫護理課程教學為載體,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措施。
一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性
在中醫護理的教學中,建立一支知識結構合理,高素質的教學團隊,是保證教學的基本條件。目前,護理專業中醫護理總學時為54學時,由于學時數過少,作為教師要把握教學重點,詳略得當。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變成師生共同參與,如圍繞教學內容,在課堂中設想與我們的生活相關的話題,在聯系生活實際中,使學生邊學邊用,切身體會“中醫和我們”的密切關系,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 滲透中醫醫學史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和中醫文化興趣
在課本上有一些內容,如緒論中提到的中醫大家的著作及相關學術觀點,對于這一部分教材的處理,一些教師認為它形同虛設,不講也罷。其實這部分內容就是關于中醫發展史的教學內容,值得好好去開發、利用,教師用醫學家的偉大人格魅力來影響教育學生,對幫助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優良的科學品質能起到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如在講解中醫大家孫思邈時,介紹其撰有《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內容涉及針灸、養生等各方面知識。同時介紹孫氏著有大醫精誠:為醫者當博學多識,對患者要有深切的同情,要一視同仁等,如此才算“蒼生大醫”。同時,一個醫學家治病救人的過程包含了中醫大家的思維能力,解決醫學問題的能力,可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逐步培養科學能力和對中醫文化的興趣。
三 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
中醫護理中,針灸推拿部分應為教學重點,根據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針灸推拿部分聽過見過,甚至實踐過,對此有濃厚興趣。在教學中,我綜合運用課堂授課、實踐教學、技能訓練和實踐考試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針灸掛圖,更加直觀清晰地向學生展示經絡、腧穴的位置。同時,結合實踐課,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充分開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做到心到、手到,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四 開展中醫選修課程,擴展知識面
丁悅森等針對開設中醫學相關選修課程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滿意程度頗高,學習熱情非常高漲。100%的同學認為通過中醫選修課程的學習,增加了對中醫學和針灸推拿學的興趣,同時也鞏固了中醫針灸推拿知識及技能。劉革新等通過問卷調查指出:目前課程設置中最突出的問題是選修課范圍太小。有關對選修課方面存在的問題討論與研究的較少,開展選修課對于學生大有裨益,因此,我校積極嘗試開展選修課,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尤其在開展與中醫知識相關課程上有較好效果,深受廣大學生歡迎。我校先后開設了十三期《推拿培訓》短期學習班。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程之一,學習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經過培訓的學生掌握了一技之長,熟悉了中醫傳統治病養生的保健方法。實踐證明,開設相關中醫選修課程既能彌補中醫護理學課堂教學的不足,又能在學校中營造中醫文化氛圍,激發了學生對中醫護理學的學習熱情。
五 開展中醫實踐技能競賽,開辦中醫講座,鞏固學習成果,推廣中醫文化
我校為弘揚針灸推拿傳統醫學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嘗試舉行了學習活動之針灸推拿技能知識競賽。通過這樣的比賽,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此外,我校多次舉辦中醫知識講座,如“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的開展”、“推拿按摩古今談”、“中醫傳統療法防治老年性高血壓”等專題講座,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中醫護理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中醫文化興趣,采用與學校、學生適合的教學手段是重視學生長遠發展、培養學生中醫文化素養的良好途徑。我校通過中醫護理教學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中醫護理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秋平.中醫護理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69
[2]丁悅森、張俊玲.關于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6):739~740
[3]劉革新、王力、王艷等.高等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探討[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4(3):27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