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課在職業學校中起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的作用。那么,在美術欣賞課中,美術教師應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使學生通過欣賞美術作品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境地,從而發揮美術作品在生活中的作用呢?這是值得職業學校美術教師探究的一個問題。
一 了解美術作品的特定意境是我們欣賞美術作品的首要條件
在欣賞一副作品時,教師首先應該向學生介紹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畫這幅畫的歷史背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幅作品的意境,如在欣賞畫家席里柯的《梅杜薩之筏》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這幅作品是十九世紀歐洲繪畫全面繁榮時期浪漫主義繪畫的代表作,這幅作品取材于法國的一起嚴重的海難事件,也就是——海軍“梅杜薩號”戰艦,在開往非洲塞內加爾的途中不幸沉沒,最后只有一小部分人幸免遇難。席里柯在這幅畫中著重描繪了木筏上的幸存者們,在突然發現一艘輪船時,掙扎著起來高聲呼救的一瞬間的情景,席里柯表現的是由痛苦掙扎中的絕望表情到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的強烈感情,他把這些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幅畫色調濃重、森嚴,給人震撼人心的感覺,這幅作品無論是從題材、內容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反映了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作品的特點,并且為法國浪漫主義美術奏響了序曲。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席里柯通過含蓄的表現手法來表現作品的意境,通過這一特點,我們在欣賞這幅美術作品時,不能只是簡單地就畫看畫,而是要通過繪畫作品中的有限形象,去領會和捕捉那些畫面上看不到的、更深刻的內涵和意境,這就是要求我們要超越這些形象以外的“象外之形”,來理解作品更深刻的內涵和意境。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要充分掌握作者生活的背景、繪畫意境等,從而達到從對作品的“欣賞”中去“思考”、去“領會”,從“思考”和“領會”中去“感悟”,充分展開我們想象的“翅膀”,去“想象”、去“思考”、去“創造”。在欣賞這幅作品中,假如我們只見到畫面上的小筏和人群,而對作品的意境和背景一無所知的話,就不能理解這幅作品,也就更沒有藝術可談了。
二 了解美術作品的畫技、畫法是欣賞藝術作品的關鍵
優秀的美術作品是畫家對生活的認識、體驗以及畫家對生活的藝術再現,是畫家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情感的結晶,優秀的藝術作品是畫家通過含蓄的筆墨,運用變化多端的藝術手法,來表達畫家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內涵的一種方式。因此,畫家的思想和情感往往是通過畫技、畫法來體現的,我們以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例,作者在刻畫人物時,運用的工細勁鍵的筆法,富麗勻凈的色彩,把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特別是在對五個樂妓的描繪上,顧閎中運用粗細、輕重、急緩不同的線條,充分表現了樂妓衣服的質感。在用色上,畫家運用紅、綠兩對比色來相互穿插的淺色調,表現五個樂妓的服裝,即色調統一,又有對比,至于服裝上那些織繡紋樣,不僅細如毫發,更是極盡工細之能事。特別是對韓熙載濃濃的胡須的描繪上,顧閎中刻畫得非常精細,不僅畫出了胡須的質感,而且使人感動,與其說是作者畫出來的,到不如說是自然而然的“長”出來的。這些充分體現了作者用筆的技巧,可以說是令人嘆為觀止。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在提高自己的“眼界”的同時,更應該讓學生把好的技法、技巧應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內涵、技法和技巧。
三 創造性地欣賞美術作品,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產生共鳴
為了讓學生全面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和意境,我認為可從三個方面來啟發引導學生,完成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
1.采用啟發引導的方式
例如:在欣賞《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披毛皮大衣的自畫像》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作者是處在一個穩重而嚴謹的時代,藝術家把藝術是當做“神”的贈品,如果對于古典技法有任何改變,就意味著可能引發道德范疇的爭論。因此,丟勒在他的作品中,就保留了非常濃重的宗教氛圍。但是,他又有所改變,把刻畫人的體貌特征作為繪畫主旨,在作品中,作者運用個性色彩,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和內涵,并逐漸形成了德國繪畫界的新的繪畫觀。通過對作品畫風、畫技的分析,要讓學生理解畫家的繪畫風格與技法形式上的內在聯系,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欣賞作品。
要通過對繪畫風格、繪畫技法的分析,讓學生理解作者繪畫風格與繪畫技法形成的內在聯系,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賞作品。如在欣賞十九世紀“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的自畫像時,畫中的塞尚的形象是敦厚、結實的,塞尚瞪著圓圓的眼睛,好像正在生氣,又好像有點自負的樣子,從塞尚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的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那種我行我素、決不隨波逐流的的性格特點。從而看出塞尚的作品是不愿討好流行的審美情趣,而著重刻畫自己的內心和情緒,用自己的審美觀來塑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這幅自畫像中,我們甚至可以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中國水墨畫的寫意技巧,塞尚的每一筆色彩都在傳達著自己主觀的感覺。塞尚用他特有的藝術風格刻畫出自己的形象,使“畫像”與“畫魂”之間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結合。
2.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
教師可將作品從形式、內容兩個方面來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讓學生了解作品的畫技、畫法在不同的畫面上所出現的規律,也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畫家運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3.讓學生各抒己見
由于師生間的個人經歷和對生活的體驗不同,藝術修養大有不同,這必然導致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也各不相同。在美術欣賞課中,通過各抒己見的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了解學生的感受,從而達到相互啟發的目的,這對職業學校的美術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