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師時常對學生強調的是刻苦學習,努力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要勤動手,加強鍛煉實踐能力;要創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而言傳不如身教,作為教師,我們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應起到表率作用。
【關鍵詞】育人 高校教師 實踐 創新 學習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035-01
育人的問題是學校的大問題。大學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為大學使命。大學生培養目標從業務方面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強調理論聯系實際。1999年1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高校教師時常對學生強調的是刻苦學習,努力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要勤動手,加強鍛煉實踐能力;要創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而言傳不如身教,作為教師,我們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應起到表率作用。筆者就高校教師之育人先育己談幾點想法。
一 做一個愛學習的人
高校教師應增加閱讀量,每個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經費用于圖書館藏書量的建設及期刊數據庫的購買,但是教師的讀書量少之又少,學生還要次之,使圖書資源極度浪費。作為教師,應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帶頭進圖書館,多讀書、多學習,帶動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自學的好習慣,讓圖書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 做一個樂于實踐的人
教師是實踐育人的核心要素之一,要使實踐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強化教師實踐育人的理念,提高教師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高校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與此同時,也要有很強的知識運用能力,畢竟他們進入社會后實踐多于說教,實踐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知識轉化成學生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經途徑。加強實踐教學工作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要求。高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做一個樂于實踐的人,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總結歸納形成論文,做成科研,并推廣讓大家學習。科學研究是大學的一個基本職能,大學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標志著大學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如果把大學為社會培養的創造性人才稱為高素質的勞動者,那么,大學的科研成果則是對社會生產力的又一直接貢獻,兩者共同構成了大學的生產力與生命力的標志。
三 做一個勇于創新的人
大學以人才培養為己任,而創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質。創造精神是大學存在的價值,是大學在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愛因斯坦更直接地認為“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社會服務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愿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應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自身創新能力,重視實踐環節,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
四 發揮教育者自身的榜樣作用
教育者每天都在進行教育活動,但是學生能否接受他的教育,不僅在于言,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行,在于他行為信度的高低。如果他的行為信度高,他本身就會被學生視為學習的榜樣,那么他的言行無疑就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計巧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加強實踐創新環節[J].高等理科教育,2006(5):101~103
[3]〔美〕菲利普·W.杰克森.什么是教育(吳春雷、馬林梅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