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職院校焊接專業的特點,本文從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深入加強校企合作和使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等方面,論述了高職院校焊接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的方法。這些方法經過教學實踐證明均是切實有效的,能夠較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使其較快地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 焊接專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052-02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焊接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已經滲透到汽車產業、船舶制造業、建筑業和機械制造業等領域。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就是大量采用焊接技術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焊接技術發展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焊接行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焊接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為這個行業輸送更多焊接專業方面的技術人才。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焊接一線人員的任務,但是其畢業生往往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實際操作能力不強,不能滿足行業市場的要求,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必須對焊接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以適應行業市場發展的需要。
一 緊抓課堂教學主陣地,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1.注重知識的銜接,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焊接專業是機械、材料、電子和計算機交叉滲透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學科,其學科內的課程內容相對繁多,知識體系結構也較為復雜。教師在有限的課時中不可能對所有專業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這就要求專業教師要廣泛征求區域行業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制訂符合它們實際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從而使培養的學生在理論知識結構上能夠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同時,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抓住每篇和每章教材內容的核心和難點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掌握本專業最基本的理論知識。而對于課程講授過程中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教師可以進行簡單介紹并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對于感興趣的學生來說,專業教師可以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刪減淘汰舊知識,更新補充新知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一種重要的材料連接工藝方法,焊接技術的發展也非常迅速。然而,教材上知識的更新速度卻往往遠落后于焊接技術的發展速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刪減和淘汰比較陳舊的知識,更新和補充最新技術和科研成果,把新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工藝和焊接設備及時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捕捉到新知識和開闊眼界,掌握焊接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國內外發展動態。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并讓學生掌握更多焊接科學前沿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去圖書館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學生查閱的情況可以以課后作業或學術報告的形式反饋給教師。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聘請國內外行業的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或學術論壇,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焊接技術研究的新進展和新熱點,拓寬知識面,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為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3.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優化變換教學方法
焊接專業各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專業性都比較強。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和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堂上的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較差,造成了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相對來說不是很理想,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要改變傳統的方法。結合我們高職院校教學實際和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強的特點,高校可以建立符合現代教學方法的一體化教室。專業教師借助一體化教室讓學生在邊學的同時可以邊做,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課堂討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這樣,原有的教學模式將得到極大的改進,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觀察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 加大軟硬件方面的投入,注重辦學條件的提高
1.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扎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和推動者,在焊接專壞。做好焊接專業教學的改革,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原則。
所謂“引進來”就是校方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廣泛招聘優秀的高層次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將他們對焊接專業的研究成果帶到學校。此外,高校還可以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進校參加焊接專業建設,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并讓他們積極參與教學研討、指導學生實訓和開展學術交流等。企業的技術骨干深知焊接專業一線人才的技能培養要求,對實際操作本領的掌握有獨到的見解。他們可以在實踐技能方面對校內的專任教師起到引導、指導和培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校內專職教師的成長。
所謂“走出去”就是高校要設立人才培養基金,加強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焊接專業教師的培訓工作。高校可以把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送到其他高等院校或培訓機構學習深造,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新焊接科學前沿的知識和成果。此外,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把教師送到全國知名企業去參觀和學習,通過參與工程項目實踐和技術服務等方式提升專業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學習當今現代化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制作工藝。實踐證明,專業教師只有走出校門,與焊接一線多聯系、多合作,通過現場實踐,積累經驗和素材,才能將枯燥的結構、材料等知識生動化、具體化。
2.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加大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
高職院校培養的焊接專業人才在立足于掌握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力求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這樣就需要高職院校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加大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
目前,我院雖有寬敞整潔的焊接實習實訓中心,但是焊接設備的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少,只有手工電弧焊機、鎢極氬弧焊機和超聲波探傷儀。這些設備雖然可以滿足學生校內實習的最基本需要,但卻不能滿足大幅度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實現與企業接軌的需要。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為了能夠培養出企業需要的合格焊接人才,學院應該借鑒比較成熟的其他兄弟院校的經驗,加大焊接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引進一些先進的焊接設備和焊接輔助設備,如:埋弧焊機、CO2氣體保護焊機、焊條焊劑的制造與烘干設備,熔敷金屬擴散氫測定設備等。另外,學院還應把焊接實習實訓中心與力學性能實驗室和金相實驗室結合起來,使焊接實踐操作、焊接檢驗和焊接工藝評定的過程能夠被學生系統地掌握。要實現與企業對接,還要了解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涉及的材料。此外,要盡可能地引進一些企業常規應用的設備,模擬真正的企業環境,從而使學生在參加工作時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
另外,高職學院還可以通過加大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來獲得電焊工培訓點的資質,承接國家、省市級焊接比賽和企業焊接人員培訓,提高在同類院校中的知名度。
三 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推進實踐育人建設
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自然催生了職業教育的出現和發展。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自覺地服務于社會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遵循行業和發展趨勢,滿足企業的實際經營需要。高職院校要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取長補短,將職業教育與企業的生產緊密結合,探索切實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可以采取實訓室進入企業、企業生產車間進駐校園、頂崗實習和訂單合作培養等模式來實現校企合作,達到學院和企業雙贏的目的。為培養適應社會市場需要的從事焊接方面的專門人才,使實踐教學充分體現社會對本專業能力的要求,我院開發了多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長效合作機制,如大連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和大連三洋壓縮機有限公司等。通過加強企業與學院的合作,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而實際的工作環境又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為以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企業通過接收實習學生并通過短期培訓就可以讓他們基本適應崗位的需求,為企業節省勞動成本。企業還可以挑選優秀的實習生成為自己的員工,畢業之后直接進入企業,這樣可以減輕企業招聘和培訓的壓力。所以,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院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四 幫助大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增加就業砝碼
焊接人員屬于特種設備操作人員,因而企業需要其持證上崗。為了能快速適應崗位,大學生需要在學校就要獲得上崗的一些必備條件。現在對于高職院校焊接專業的學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電焊工職業技能鑒定的資格證書,這是用人單位招聘和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是境外就業和對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證的有效證件。
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在求學期間就獲得焊接操作的從業資格證書,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把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考試的內容融入到焊接專業的課程教學和實訓教學體系中。此外,高校可以在考前舉辦相應的培訓強化班,結合最新的考試大綱和歷年考試真題,對大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提高考證過關的一次性通過率,而這種方式也可以為企業節省培訓時間和成本,從而有利于實現學生、企業和學院三方的共贏。
五 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焊接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焊接教學質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緊跟焊接就業市場的需求是高職院校的立足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要不斷總結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力爭培養出能夠適應企業需求的高水平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岳燕星.高職高專焊接專業課程教學探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1(18)
[2]王建勛、蔡建剛.高職焊接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電焊機,2012(10)
[3]劉瑞軍、曲芳、符蕾.基于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推進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3(2)
[4]薛春霞、朱云龍.高職焊接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3(3)
[5]崔永權.焊接技術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創業家,2013(1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