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讀寫結合,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可成為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專業成長的橋梁。
【關鍵詞】讀書 興趣 方法 勤練筆 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081-01
時代發展,社會日新月異,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不例外,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怎樣適應時代的要求?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從國文科咱們將得到什么知識,養成什么習慣呢?簡括地說,只有兩項,一項是閱讀,又一項是寫作。要從國文科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他的這段話明確揭示了語文學習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培養讀寫能力。對于讀寫的關系,韓愈的一句話揭示得更為形象,他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也就是說,耕是獲的前提,學(閱讀)是文(寫作)的基礎。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認為,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讀寫結合,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可成為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專業成長的橋梁。
一 多讀書,好學習
讀書是成長的階梯,生存的力量。老師要想文化業務水平快速提高,就必須多讀書,好學習。
1.興趣
據資料統計: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能發揮80%以上;而做他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這項統計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在一定的階段,也許會產生“厭教”心理,唯一應對的方法就是讀書,在讀書中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須要有一桶水,這只是傳統的要求,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是必須要有一泓水。只有教師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樂于被學生接受。因此,教師應培養自己廣泛的閱讀興趣,多讀經典名著、教學雜志等,拓寬視野。只有博覽群書,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
2.方法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在讀書的過程中,要講究方法,邊讀邊記。多讀教育教學專著,記錄其中的精華。記錄零碎的名家名言,在以后的寫作中可以作為論文的依據。
此外,手頭還必須擁有幾本權威的教學雜志,多翻閱,豐富自己的理論修養。看書往往能觸發自己的思維與靈感,引發自己的共鳴,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
二 多反思,勤練筆
教學名師魏書生說過:“寫文章不一定能成為教育家,但不寫文章一定不能成為教育家。”作為一位高中語文教師,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多反思,勤練筆,這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效途徑。
1.靜
心靜才能深入思考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和別人一樣沉溺于電視、游戲中,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行為,深夜對著電腦屏幕冥思苦想,那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思維枯竭的時候。但這本身是一個歷練的過程,走出困惑時,你所得到的愉悅是一種創造的、崇高的愉悅,永遠勝過娛樂之后的淺愉悅。教師只有這樣把心沉下來、靜下來,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
2.勤
一個只會教書的教師,即使十分優秀也只能算作“能工巧匠”,教師的永恒魅力是“思考”。那么如何來呈現這份思考,最好的最持久的方式那就是寫文章,而教學論文、教學反思又恰恰是最能反映平時教學問題的一種方式。寫論文、教學反思,要勤于探索,勤于實踐,勤于反思,勤于記錄,讓厚積真正落到實處,為薄發奠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就是由丟進紙簍的一個個紙團整理而成的,日積月累,集成了一本詩集。“集腋成裘”、“滴水石穿”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在進行學案制教學模式的改革中,在教學《你一定會聽見》一課時,根據前三段文字的描述,我總結了如何把無聲的聲音寫得生動形象:觀察(用心感受)+想象(設置情境)+語言(生動形象)=心靈想象的美,筆尖流淌的美,并把此點收獲寫入了我的論文中。點滴積累,終究會有所成效的。
3.恒
貝多芬曾說:“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這句話就點出了一個道理,凡事要想成功必須持之以恒。許多教師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較好,有時也憑著一時心血來潮,偶爾寫點教學反思,但等職稱到手了,就沒有了寫文章的欲望。
“天上不會掉餡餅”,凡事都不會有人向你事先承諾,只要踏踏實實地耕好自己的試驗田,成功的果實就一定在等著你采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四方友。”作為教師,教好學生當然是最基本的本職工作,可是,當你要求學生能聲情并茂地朗讀,能侃侃而談時,如果你自己能上講天文,下談地理,侃談時世變遷,相信學生對你更佩服;當你指導學生寫作時,如果能拿出一篇自己發表的作品,相信對學生指導的說服力應該會更強。當你回首自己的教學歷程時,如果面前能擺放幾本發表有自己文章的刊物,你就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無名地方的小小教書匠,而是已經融入了教學改革的大潮。
在教學中,不斷閱讀與積極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讀是為了吸收,寫是為了傾吐。教師只有不斷閱讀、寫作,才能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