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口頭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用好課堂教學中的口頭語言呢?
一 教師的口頭語言要準確、精煉、規范
首先,用詞要準確。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概念中的每個“字”、“詞”都有特定的內涵,關系到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準確使用科學、清晰、明了、簡練的教學語言,來進行概括與表述,才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如:“汽車的速度是每小時35千米”,不能說成“汽車每小時的速度是35千米”。數學概念科學嚴謹,概念中每個“字”、“詞”都不能隨意刪減、添加、調換。如:“數位”不能說成“位數”,“除”不能說成“除以”。如果用詞不當就會引起學生的誤解,影響學習效果。對于相互依存的數學概念或某種前提條件下才能成立的,教師要表述清楚他們的依存關系或存在的前提條件,不能獨立地表述。如“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這句話中的“同一平面內”這個前提條件就不能丟掉。
其次,敘述要簡練。課堂上是有時間限制的,教師語言不簡練,就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講究科學性的前提下,要用簡練的語言把復雜的問題講明白,抽象的問題講具體,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有些教師只怕學生聽不懂,翻來覆去、不厭其煩地講述,其結果只會造成重點不突出,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最后教師的語言要規范,教學語言必須規范才能達到清晰、準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用數學術語去講課。如:“長方形周長公式,(長+寬)×2”不能讀成“括號長加寬括號乘2”,而應讀作“長加寬的和乘以2”。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運算定律和法則,也有利于小學生理解文字題。另外,教師語言還應快慢得當,有輕重緩急,要有節奏感,要抑揚頓挫。
二 教師的口頭語言要有啟發性
首先,教學語言要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可以激發學生巨大的潛力,能燃起學生求知的火花。其次,教師語言要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誘導學生質疑問難,盡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教師的語言要有針對性,一方面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水平,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
三 教師的口頭語言邏輯性要強
首先,教學語言必須符合邏輯規律。數學教師在運用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時,都必須嚴格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如:“這兩條平行線畫的不平行”,“這個直角不到90°”,“圓錐的體積等于圓錐體積的三分之一”等,都是違背邏輯規律的。
其次,口頭語言必須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數學是一門邏輯嚴密的科學,數學學科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的口頭語言必須合乎事實、前后一致、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具有較強的概括性,給學生以清晰的思維,另外還必須符合教學知識內容的邏輯順序。
四 教師的口頭語言要有幽默感
學生都喜歡有幽默感的老師,多點幽默,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調解學生的學習情緒,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的內容。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筆者這樣問學生:“有客人來你家吃飯的時候,先讓誰入座?然后誰再入座?”學生們都說:“客人先入座,然后自家人再入座。”“對,乘、除法就好比客人,加、減法就好比自家人,計算時當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了。”但是課堂上不可單純地使用與教材內容無關的材料,漫無中心地講笑話。教師在使用幽默時一定要有分寸,分寸掌握不好,學生就會對你的話產生懷疑,甚至讓學生產生一種戒備心理,不利于課堂教學。
總之,教師只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口頭語言,學生就會有一種親近、輕松的感覺,學生就愿意親近你,自然就形成“親其師,信其道”,課堂上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