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幸教小學四年級數學且當班主任,班上曾發生了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但就是從這件事中,讓我感悟頗多。
事情是這樣的:那天早上,我剛來到學校,孩子們就不約而同地朝我奔來,邊跑邊七嘴八舌地講著些什么,我停住腳步,等待他們的到來。沖上來的孩子喘著氣,可還是七嘴八舌地講著,我做了一個停的手勢,讓班長先講一講。班長說:“早上,我看見梁×的十元錢掉在了她的座位下面,可趙×過去后錢就不見了,一會兒,他卻買來了許多小吃,我問他,他卻不承認。錢肯定是他拿走的。”其他孩子也附和著,而此時的趙×低垂著頭,兩手使勁地揉搓著衣角。看到此情此景,我不忍直接戳穿他。于是我讓其他孩子先走,單獨和他談。
當我問他這件事時,他紅著臉承認了,并且保證再也不犯這樣的錯了。我知道他家的情況,于是掏出十元錢讓他把錢還給了梁×。事后,趙×找到我,再次向我認錯,他講他知道那樣做是錯的,可就是抵不住那十元錢的誘惑。誘惑力對孩子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孩子獨立意識弱的情況下極易被誘惑,導致產生不良行為。因此,有必要讓孩子理解需要與可能的關系。講清這樣一個道理,在豐富的物質世界面前,在各種誘惑面前,人的要求應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一個人應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讓其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一般來說,抗誘惑能力差的孩子,缺乏自主意識,自控能力不足,大都具有“見異思遷”、“見好就愛”等不良心理傾向。對此,家長要幫助孩子提高分辨能力,認識到貪欲的危害性,使其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當然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滿足孩子正當的需要。一時解決不了的應向孩子作出解釋。
上例中,趙×不能用正確的道德認識去影響自己的行為,其實就是缺乏道德意志力的表現。所以,對小學生進行品德培養重在道德意志力的培養,特別是抗誘惑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抗誘惑力呢?針對這個問題談談筆者的觀點,僅供各位參考:
一 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道德行為是指個體遵照道德規范所采取的言論、舉止和行為。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增強學生抗誘惑能力的基礎,是一個人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為轉化為某種品德的關鍵因素。教師在培養和訓練學生道德時,既要重視道德動機、觀念、情感、意志的教育,又要進行行為方式的指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行動和應該怎樣行動,使學生逐漸形成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地選擇道德方式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讓道德行為方式與道德動機建立穩固的聯系,形成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和行為,并能使一定的行為方式在新的情境中自覺地得到遷移。
二 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學生能否經受住誘惑的決定因素。正如學生趙×他雖然有正確的道德認識,但因缺少果斷和堅韌的意志力,而不能完成任務,抵不住那十元錢的誘惑。因此,增強學生的抗誘惑能力,必須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意志力。
首先,運用榜樣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如錢學森面對國外優厚生活條件的誘惑,毅然回國的事實;江姐在反動派的嚴刑拷打和各種誘惑面前,為革命事業從容就義的事例,都能激勵與教育學生,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
其次,創設情境,加強訓練。教師應該積極創設一些困難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難的條件,在方法上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鼓勵、表揚和批評,有目的、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和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使他們在思想上有正確的信念和原則。
最后,指導學生加強自我訓練。在培養和訓練學生意志力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大的勝利就是自己征服自己的勝利。”小學生比較缺乏自制力,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應教育學生認真做事,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并引導學生加強對自己意志行為的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當然,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抗誘惑能力,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分析和了解學生道德品質上存在的優點和弱點,采用不同的鍛煉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從而增強學生的抗誘惑能力。總之,小學生抗誘惑力的培養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它需要社會的支持與幫助!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