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是江西省新課改后的第三次高考,隨著高考的結束,高考文綜地理試題也就由之前的猜測走向了明朗。本文現結合本人這三年參加江西省新課標卷文綜地理閱卷的親身經歷,簡要分析一下文綜地理試題的特點,并提出一些2014年高考文綜地理備考建議。
【關鍵詞】高考試題 分析 備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099-02
2013年6月10日至17日,我有幸第三次參加了高考新課標卷文綜地理的閱卷工作。結合自己連續三年的高考閱卷親身經歷,本人認為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地理部分與2012年和2011年相比,總體上變化不大,基本上體現高考試題穩定中有所創新和突破的發展思路。從整體來說,2013年的試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對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地理試題做簡要分析,并談談對2014年高考文綜地理部分備考的幾點建議。
一 2013年新課標文綜地理試題分析
2013年高考大幕已落下,認真研讀新課標文綜地理試題,整體呈現十分強調基礎、主干和能力的特點,題型穩定,與去年相比差距不大,總體感覺試卷難度在比2012年略有上升的基礎上依然保持適中,命題不拘泥于教材,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本人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1.命題意圖的分析
注重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試卷突出了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充分體現了以能力立意為主旨的命題思路。從考查目標和要求上看,客觀題主要考查了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調動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而主觀題四種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卷面上都有體現。
高考命題雖然從“知識立意”轉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學科思維能力的考查,但要清醒地認識到,能力是以知識作為載體的,離開了地理基礎知識,地理學科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從考查內容上看,試題突出了對地理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
2.考查內容的分析
客觀題主要考查了農業生產、區域特征和定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因素、人口變化及分布、等壓線天氣形勢圖的判讀;主觀題主要考查了影響氣候特別是氣溫的因素及天氣特征的描述,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地理環境與漁業生產的相互影響;選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三沙市旅游的特性及問題;中國江南丘陵洪災的成因及措施,中國某地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潛在危害及措施等學科主干知識。而難度較大的地球運動連續多年沒有出現,但并不意味著地球運動會從高考試題中永久消失,只是為了降低難度,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一種策略,所以這部分內容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忽視。
3.試題形式的分析
從考題的呈現方式上看,強調圖像信息的判讀與運用,
文綜地理部分共出現10個圖表,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特色,重視區域圖、等值線圖,全面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提取信息,運用圖表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2012年的試題,從考題的比重上看,自然地理的比重上升,人文地理側重人口和特色農業的考查。區域定位在選擇題里難度較大,而非選擇題中難度較小,但試題中區域圖卻有八幅,所以區域定位仍不能忽視。從考題的設問方式看,注重探究性和開放性,如36題的第3問。這些開放性試題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闡述清楚理由即可,突出了對考生發現、探究、評價地理問題以及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考查。
4.成功之處
第一,符合新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相關要求,確保了命題改革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考查內容沒有超出規定的范圍,沒有偏題和怪題。
第二,試題難易適中,區分度較好,符合高考的選拔性。
第三,試題體現出探究性(第36題第3問)、應用性(43~44題的第2問都出現了措施類設問),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維能力。
第四,試題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體現基礎性。如:河流的水文特征、氣候干旱的原因、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和工業集聚、等值線問題、文化遺產問題、颶風和地震、城市水源問題等。
第五,試題結構比較合理,內容比例力求均衡,但必修2部分試題所占分值較多。
第六,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得到明顯體現。關注地理現實問題和熱點,體現鮮明的時代性。如根據三沙市的地理特點旅游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總之,2013年文綜地理試題總體難度適中,突出地理主干知識的考查,試題以地圖為載體,學科特點鮮明,情景設置貼近生活,試題設問獨特新穎,注重對知識靈活應用的考查,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理念。
二 2014年文綜地理備考建議
1.突出對地理主干知識和主干思維方式的整合與訓練
近年來,高考地理的命題以“問題立意”、“能力立意”為宗旨,突出對地理主干知識和主干思維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復習時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識和主干思維方式的整合和訓練。如在復習區域自然地理時,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的模式來進行整合,既落實了地理主干知識,也突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主干思維模式。
2.加強區域地理學習,強化地理空間定位
要加強中國各國土整治區域、周邊毗鄰的國家和地區地理的學習。對這些地區:一要從經緯位置、海陸位置及其他相關位置(區域輪廓圖、地勢剖面圖、特征事物)等,熟記重要的經線、緯線經過的沿線地區和重要的國家,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間定位的參照體系,能進行左鄰右舍地理事象的空間推斷,形成空間邏輯能力;二要把重點區域的分層設色地形圖轉變為等值線(地形、溫度、降水)圖進行判讀訓練;三要加強地理位置的有關應用,推斷和概括區域特征,如水文、氣候、地形、經濟、人文狀況等。
3.以地理考綱為指導,加強學生地理能力的訓練
由于高考命題已從“以知識立意”轉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復習內容也應以能力立意,學好多角度遷移和轉化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高三的地理能力訓練要圍繞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要幫助學生學會從試題提供的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資料的有效內容,并運用地理知識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找出與試題要求和考查意圖有關的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
第二,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闡釋能力。要加強地理學科語言表達和答題規范的訓練,使學生能規范、完整地使用地理學科語言正確的解讀地理圖表,辯證地考察事物和現象,進行正確的地理表述,準確解釋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
第三,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論證和探討的能力。要加強概念教學,在地理問題的論證過程中使學生審題、答題伊始就能明確題目的意圖,知道從什么角度切入,應當回答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在論證過程中,能夠運用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分析方法,觀點明確、邏輯嚴密、層次清晰。
4.立足基礎,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歸納與表述
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不僅要立足基礎,讓學生對高考考點過關,要將知識體系網絡化、綜合化,建立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而且要能用地理術語規范地表述出來。
5.開拓學生視野,注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試題多取材于生產生活實際,設問角度靈活多樣。要求考生拓寬思維和知識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備考中,教師應該緊密結合實際,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邊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掌握答題要領,嚴格規范答題
高考閱卷采取流水作業的形式,閱卷教師要在短時間內閱完一定數量的試卷,因此學生對于地理簡答題的解答,就應該盡可能做到書寫邏輯嚴密、文意順暢。這樣的話,閱卷教師比較容易判斷考生的解題是否“踩點”或“踩了哪些點”。地理專業術語的使用也很重要。學生在平時的復習中,一定要對文字的組織、層次的劃分以及措辭的準確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考究,從中不斷地加以總結,從而真正提高思維方式的科學性、思維過程的嚴謹性,減少由于文字表述不當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將更會體現出新課改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對高三地理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只有堅持在新課程的理念下的科學備考,及時反思,與時俱進,才能取得素質教育和高考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呂鳳秀.基于學生存在問題的地理備考復習策略[J].地理教育,2012(9)
[2]陳剛.高三地理復習應考中充分發揮地圖功能[J].地理教育,2013(2)
[3]盧琦.淺議高考地理試題的繼承與發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8)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