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所用課時較多,學生興趣淡薄,教學效果不理想,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者。如何提高語文的課堂效率,筆者認為整體把握教材是前提,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關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語文教學水平定會有所提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教材 教學內容和方法 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04-02
葉圣陶先生曾經在《語文教學二十韻》里把教師授課過程形象地比喻為“引兒學步”,其中有這樣兩句:“而在導之者,胸中有成算”。這“有成算”,當然包括的內容很多,但是就從事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就應該是教材諳熟在胸,使用準確靈活。因此,筆者就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以下淺見。
一 整體把握教材是前提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載體,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憑借。不能很好地有效地整體把握教材內容,也就不能在自己的語文授課過程中很好地“引兒學步”。整體把握教材,就是要準確地把握以下內容:
1.明確教學目標
不少學生,一節語文課下來,問他學會了什么,說不出來;三年下來,再問他學會了什么,更說不出來。究其原因,與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有很大關系。課堂教學目標模糊,隨意性、盲目性大;一篇課文,授課主次不分明,胡子眉毛一起抓,碰到什么就講什么;老師感興趣的地方講很多,不感興趣的地方少講或不講,時間不夠占用自習課、壓堂等,這就造成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能控制教學秩序。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哪些東西學生已經學會,哪些是下一階段要學的,不清楚。教學層次模糊,沒有梯度,總是在同一水平上重復。久而久之學生生厭,或干脆抵觸不學。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低效,而且是費力不討好。
語文課程標準把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和語文知識方面的要求,落實到各冊教材、各單元以及各篇之中。教師教學新教材之前,要花一點時間,認真研究大綱、研究教材,了解清楚要教學的一冊教材擔負的學習訓練目標,從而確立各單元、各篇的重點。內容需要調整的做些調整,需要增刪的,可適當增刪。這樣,做到胸中有目標,教學有方向,實施的過程就會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增強針對性和科學性。
2.把握知識序列
任何教材都有科學的編寫體系。語文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語文教材的整體功能,立足一篇,著眼一個學段,甚至著眼于學生知識、能力、智力、思想、情感的整體發展,就要認真研究這個科學體系。弄清篇與篇、單元與單元、冊與冊之間的知識聯系,并梳理出一條條知識序列來。做完之后,或列表記錄下來,或寫入教學計劃,或在教案中體現出來。這樣做看似麻煩,但要相信有耕耘,必有收獲。這樣在實施教學時也就便捷多了。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遵循這個序列,充分發揮教材這個“例子”的作用,或重錘敲打或輕輕帶過;該豐富的豐富,該簡單的簡單。那時,整個教學過程才真正是路徑明白、步步清楚、節節扎實。學生才會在不知不覺中,認知得到發展,智能得到培養,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輕松高效的。
二 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關鍵
一個語文教師要達到“引兒學步,成算在胸”的境界,僅僅把握教材是不夠的,還要啟動智慧、運籌謀劃,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一番優化組合的工作。
1.吃透教材,成竹在胸
一篇文章往往包括很多的知識,可做訓練的內容也不少。如果教學時面面俱到,就會使語文課背太重的包袱,也勢必繁瑣,令人生厭。所以,教師在備教材時要做好以下四件事:(1)透徹理解本單元或本課的教學重點。(2)把握教學目標,理清知識序列,研究它處于知識系列的哪一階段,承擔怎樣的訓練任務。(3)看哪些教學環節可以完成這一任務,哪些內容前面已經學過或后面將要涉及。如教學魯迅的《故鄉》,重點抓住人物二十年前后的變化進行教學,其他如人物心理、動作的描寫就可以一筆帶過留待其他課文中完成。(4)做一番剪裁組織工作,完成課堂教學的準備。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對教學內容做一番剪裁取舍的工作,正是為了確保課堂教學重點的落實,確保學習和訓練的完整性。
2.化繁為簡,變難為易
一個教師面對教材,如果就繁講繁,就難講難,不經過一番化解變通、優化組合,就可能在教學過程中造成教學重點模糊,知識訓練線條不清,結果學生只會累而生厭,教學效率勢必低下。因此,教師面對內容紛繁龐雜的課文,一定要根據重點,設法化繁為簡,對深奧難懂的地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如《孔乙己》一文,內容豐富,主題深刻。從哪里入手、怎樣教學才能使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深入?我在教學本文時經過一番認真準備,指導學生做了三件事。(1)討論:來咸亨酒店的都是喝酒的人,他們有什么不同呢?學生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很快總結出他們穿著、喝酒的方式不同,認識到當時是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2)老師讓學生將課文有關段落摘出來,組成一篇孔乙己小傳(包括外貌、身世、遭遇),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很快認識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思想性格。(3)討論分析短衣幫和掌柜是怎樣對待孔乙己的,分別表現了他們什么樣的思想狀態。學生在分析討論中了解了短衣幫的麻木不仁,掌柜的冷酷無情,并深刻地理解了這樣的社會、這樣的世態,注定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讓學生逐步了解文章的矛頭不僅指向封建教育,而且有力地抨擊了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
這三項教學措施,引導學生概括了小說的社會環境,故事情節,認識了孔乙己這一藝術形象,理解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義,達到了這篇小說的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方法精煉、簡潔、難易適度,又面向全體學生,用極經濟的時間,引導大家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這就是短時高效、輕負擔、高質量的語文課堂教學。
3.方法靈活、結構多樣
教學方法死板,課堂結構單一,是課堂教學僵化、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因循固有的一套教學模式,不思變革。表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是:面對一篇文章,不分文體,不講個性,一律逐段講下去,從頭推到尾。我認為研究教材時,應根據文章體裁,循著作者的思路,探究寫作內容和方法。這是我們把握教材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讀者自讀文章,求其意趣最基本的方法。但它不意味著講課時被教材牽著鼻子走,不論什么文章都循著作者的思路,亦步亦趨。
從頭推到尾的講課方法,不是不可以使用,如說明文、議論文,邏輯性較強,還非用這種方法,不然就不能更好地體現文章的思路。但篇篇如此不免僵化,師生都會因索然無味而失去積極性,渴望產生高效率是不可能的。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讓學生感興趣,就應該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精心優化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如有的老師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就沒有按照作者“從……到……”這一思路順次講下去,而是精心選擇切入口,從“我不知道家里人為什么將我送入書塾里去了……”這一過渡段講起,引導學生朗讀體味作者對百草園的深深依戀之情,自然過渡到對百草園這一部分的重點講解,突出了景物描寫這一教學重點。而后順手搭連“三味書屋”一部分,進行簡要的對比分析,從而領會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寫作思路”也理解得更清楚了。像這樣,精心選擇最佳切入口,適當調整講課思路,適時改變平推直進的教學方式。猶如一縷春風吹過,課就“活”起來了,達到了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的注意力是起伏變化的,教師教學時應該注意這一心理特征。依據教材實際,注意調整課堂結構。一味講下去,問下去,或討論下去,都容易使學生因厭煩而注意力不集中。一篇課文,有的內容適合講解;有的內容適合吟誦體味;有的可以巧設問題,引起討論;有的可筆答練習;有的還可以搶答競賽……教師備課時,倘若能認真研究,總會設計出聽說結合、讀思結合、講練結合等動靜交錯、疏密有致、緩急相間的課堂教學流程,使課“活”起來,形成最佳的課堂教學結構。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但我認為,任何方法都是技巧性的,整體把握教材,準確、巧妙地使用教材是根本、是基礎。葉老所說的“胸中有成算”,我想,強調的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體把握教材,準確、巧妙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當然還包括知識、文化修養。所以凡有志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師,都不妨在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上下工夫。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