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倡導要在“校園文化”視角下實施英語課程教學、注重英語教學中知識文化與英語背景文化的導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素質與能力、建設跨文化交際的校園。本文圍繞這一要求做出了探討和實踐。
【關鍵詞】校園文化 英語教學 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09-01
為了研究英語教學的文化培育路徑,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我校成功申報并完成了常州市級課題《“校園文化”視角下的英語教學策略研究》。
一 校園文化與英語教學策略概念的界定
校園文化是校園建設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稱。它不僅包括校園建筑藝術、校園綠化、教育教學管理,也包括整體辦學理念和師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為方式等。
所謂英語教學策略,是指在英語教學中根據一定理論設計教學方案,并通過實踐形成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方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的整體思維。
二 發揮學校文化功能,促進英語課程教學的理論依據
根據高中英語新課程實施標準,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同時有利于培養世界文化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中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 創新之處
我校的課題有三大創新之處:(1)將校園文化與英語教學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2)將英語教學有機地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在文化建設氛圍中,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3)溶入學校的育人導師工作制,使本課題具有獨特之處。
四 依托“校園文化”的英語教學實踐
校園文化還應包括整體辦學理念和師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為方式等。因此,需要進一步開發英語文化資源,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我們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借用媒體,營造氛圍
英語角活動。每周開展一次,激發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熱情,通過各種途徑呈現一些常用的英語交際用語,培養學生“說”的熱情。
校園英語廣播。每天中午20分鐘,主持、編輯、播音全由學生擔任,節目形式多樣,難度適中,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激發學生“聽”的意識。
校園環境雙語化。學校開辟“英語專欄櫥窗”,在走廊中布置“中英文對照諺語”、宣傳欄、“警示標志”,從思想品德上給學生以無聲的熏陶。
編輯自辦報紙。通過創辦適合中學生特點的《我校英語報》或學生自作《英文手抄報》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讀者,有計劃地安排不同的內容,鼓勵學生踴躍投稿、積極參與。
2.立足課堂,文化滲透
英語教師是校園英語活動開展的先行者和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引領學生從教材中獲取英語國家的背景文化知識,了解世界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我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或文化再現法),即娛樂、游戲活動與課文相結合的形式。如在涉及文學、歷史、風俗、禮儀等題材的教學時,教師在適當指點之后讓學生分組準備,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模擬對話,親身感受西方國家的各種文化。在涉及地理、科技、體育、娛樂等題材的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制作的相關圖片或電視電影播放給學生觀賞,使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比較生動、直觀的了解,然后再進行相關文化的講解。讓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學中用,用中學”的氛圍中不斷提高,真正體現課堂教學中的文化素質教育。
3.挑戰偏科,輔以導師
利用我校的導師制,讓學生自己挑選導師,原則上是選擇自己薄弱的那門學科的教師。通過導師制的活動,讓教師了解學生,及時對學生做好提優補差工作,既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接觸,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搭建平臺,感受成功
為師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華提供舞臺,如各班的英語小品表演、英語詩歌朗誦、英語小報設計,英文歌曲演唱、教師的課堂展示等。
5.實踐調查,動態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相關因素的真實情況,特別是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興趣、學習困難等,確保活動的順利有效開展,我們將以座談和問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將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作為更新教學方法和技巧處理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
6.創設活動,互相學習
英語教研組定期開展“英語沙龍”活動,就某一問題進行研討和學習,通過活動使教師拓寬視野,使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促使教師轉變觀念,學會豐富文化滲透的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成為一個有效的文化學習促進者。
“校園文化”視角下的英語教學策略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堅持不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舒自梅.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歐陽雪青.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薄弱的現象和強化措施[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4)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