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的精神下,創新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以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英語學習潛能,意義深遠。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推進,英語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英語口語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重視。本文就如何做好英語口語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英語口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13-01
一 以發展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
語言學習犯錯在所難免,但如何糾錯值得研究。英語口語教學中,對于學生的錯誤要區別對待,在進行機械或半機械練習時,學生犯的基本結構錯誤,應引起重視,以免錯誤泛濫。但學生在自由表達時,不宜過多糾正,尤其不宜打斷學生的說話而進行糾正,因為此時交流是首要的,不斷糾正錯誤會使學生因害怕出錯而不敢開口,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喪失信心,難以突破語言口頭運用這一難關。評價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能以錯誤的多少為尺度,而是要看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強弱,這里既包括語言也包括內容,表達的內容豐富與否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糾正說話過程中的錯誤,主要靠學生本人,教師的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對語言錯誤的識別能力,只有學生具備了敏感性和識別能力后,就會不斷地自我糾正,并逐步樹立起信心,增強其自身開口說英語的欲望,進而促進英語口語學習的長足發展。
二 注重文化引入,凸顯語言豐富的內涵
語言使用得體與否,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當前,英語教材不斷地得到更新完善,其中的顯著特色之一便是注重文化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新英語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在口語教學中抓好文化背景滲透這一問題。眾所周知,當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時,各自特殊的文化背景勢必反映在語言的內涵和外延上。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沃夫森曾指出,“在同外國人打交道時,對方往往會對發音和語法錯誤比較容忍,而對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語用錯誤頗為計較?!闭纾骸癘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因此,英語口語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是十分必要的。而地道的英語口語本身就是英美文化的集中和典型體現,多讓學生接觸和運用地道的英語口語,也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強對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如外國婦女忌諱被詢問:“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私人問題;在中國,夸某女孩漂亮,女孩通常會客氣地說“哪里、哪里”,但若直接說:“You are beautiful”,“Where,where”便出笑話了,正確說法應是:“You’re beautiful”,“Thank you.”可見,若在口語表達時不了解各國文化,單純按照中國的傳統思路表達,不但會出現錯句,甚至會引起外國人的誤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各國文化,掌握英語國家民族的思維方法,才能講出地道的英語,達到英語交流的目的。
三 激活英語口語課堂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表明,第二語言習得與母語習得的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即學習者必須通過進入到一定的環境中學習第二語言,在這種環境中,他需要并想要說這種語言,通過書寫來理解和被理解。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形式,使學生們融入各種情境中,激活英語課堂。如對于那些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英美文學作品,如Necklace等,學生往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此,既復現了課文內容,又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技能課,良好的口語水平是通過實際練習得來的,而不是靠灌輸獲得的,學生只有反復實踐才能熟練運用,而教材作為教學的核心,對英語口語教學起著綱領性的作用,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課文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為口語交際訓練提供了廣泛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為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巧妙地用好教材資源,讓學生積極參與口語實踐練習。如借助插圖,想象“說”。新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配有生動鮮明的圖畫,這些圖畫能喚起學生聯想和說話的興趣,教師可借助插圖,讓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有效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還可借助教材中的“Talking”部分,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表演,從而促進學生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聽懂別人的話語,并能做出正確的回答,使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此外,如課前5分鐘說英語、唱英文歌、猜英語謎語、英語辯論賽、英語口語競賽等,也是很好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實際,巧妙運用。
參考文獻
[1]戴娜蓮.創新性英語口語學習途徑的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1(9):130~131
[2]張冠秀.高中英語口語教學實踐與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