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備課是教師精心準備授課的體現,在課堂上教學相長,師生的互動不可或缺。教學過程中把歷史事件與焦點時事相結合,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
【關鍵詞】教學相長 對現實的啟示性 掌握學習規律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14-01
提起歷史,人們的印象是:死記硬背,與現實聯系不大,是無用之學。一門學科的地位決定了學生對它的學習態度。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不重視,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門副科,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其中原委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么上?要改變學生的態度,就必需認識到歷史學習的價值。其實歷史學科對豐富學生的社會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都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功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把這些教學目標貫穿進去,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切身感受歷史對他們的情感認識、價值觀認識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這些都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學生有了這些認識,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在乎與重視這門學科。如何讓學生重視歷史課,并對它產生興趣呢?以下簡要談一談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思考。
一 更新備課方式
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是備課。以往的備課多數是教師個人的思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時常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在備課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設計。有許多教師認為,備課只是簡簡單單地去應付學校的各項教學檢查,對于教學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師上課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授課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做到因材施教,這就會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備課是教師精心準備授課的體現,在課堂上教學相長,師生的互動不可或缺。教師在備課時也要充分了解學生,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備課時,教師可能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并利用互聯網絡,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材料。
二 課堂教學中要體現歷史的趣味性和對現實的啟示性
有不少人認為,由于歷史同現實生活有較大的時空距離,很多學生認為歷史事件離自己很遙遠,學起來沒有興趣,導致許多學生不喜歡歷史課。其實,在歷史課的學習中,有鮮活的歷史人物,有生動的歷史故事,歷史是充滿趣味的。而且,歷史同現實之間也有許許多多的對接點,教師若把歷史事件與焦點時事相結合,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中可以收獲很多關于現實的啟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調動。歷史是我們很好地認識和把握現實的一面鏡子,所以,歷史教學要突出歷史學科的這些特點。
三 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和科學化
從歷史高考的考綱考點、命題意圖、答題規范等角度來看,并非學生簡單背背知識點就可以取得高分,這其中學生需要有分析問題、分析材料、活用教材的能力。傳統的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失去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調整教學方法,在知識點的傳授中指導學生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動腦子,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誘導,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觀察現實問題,掌握學習規律。
四 積極調動學生思維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要學會獨立思考。通過課堂討論,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勤做練習等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設計出一個個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己去尋找答案,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識記教材上的結論,而且要使之理解、學會運用,并借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這種問題教學方式非常符合當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打下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
總之,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大膽嘗試,那么歷史教學必將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