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要求把學生當成課程建設的主體,并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而由于農村學生相對于城里的學生更加內斂,再加上政治課比較枯燥的特點,導致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學生如果不敢發言及表現自己,很多情景探究根本無法開展。本文主要談談農村政治課如何讓學生多發言。
【關鍵詞】農村 初中政治 發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24-02
一 農村政治課教學中課堂發言情況的現狀
新課改進行了很多年,在城市進行得有聲有色,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城市課改中更加注重效果,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在農村的政治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學生們像自習課一樣默不作聲,自己看書,有一些小組甚至推舉不出一個人來發言,大家互相推讓,結果得讓老師來點名,學生站起來發言就臉紅脖子粗,說不了幾句話,不見得他是不會回答,只是他缺乏這方面的鍛煉,或者習慣當聽眾。只有個別的學生能達到城市學生的那種水平,但長期就那么一兩個學生發言,時間長了,教師就沒有進行此類的探究活動的動力了,還不如滿堂灌來得干脆。
二 學生敢于發言對于課改的重要性
在農村,學生是否敢于發言,關乎課改能否進行下去的問題。學生敢于發言,課堂教學的氣氛就會好,愉快、活潑、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境,從而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感情自然流露。學生不敢發言,就會產生沉悶的氣氛,使學生情緒受到壓抑,從而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素質不高,不敢發言,就放棄了踐行課改的精神,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教師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農村搞課改,首先得讓學生敢開口、敢發言。
三 在農村學生不敢發言的原因
第一,學生、家庭因素。農村和城市的學生素質是有差距,城市的學生知識面比較寬,自信大方,敢于表現自己,這樣的學生多了,整個班級就會出現很多人在討論回答問題,老師也能輕易地掌握課堂氣氛,也能活潑地開展各種探究活動,甚至是小品等等。但是農村的學生只有個別的學生能達到城市學生的這種素質,就是思維既活躍又能積極發言,其實絕大部分的農村學生的思維也很活躍,心里想的不比城市的學生差太多,但是他就只是默默地想,不敢說出來。
這里有學生鍛煉的機會太少、缺乏自信的因素,也有學生知識面不寬、從小家長缺乏鼓勵等因素。這是農村條件比較差,家長外出打工或者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在農村很多家里面沒有網絡,就是有網絡,家長也是因為孩子一直要跑去網吧玩游戲而做出的妥協,所以有網絡的學生也很少用它來學習,家長都不懂網絡,甚至有一些家長常年外出打工,就更談不上監督孩子上網了,還有的家長怕學生帶手機來學校影響學習,所以也不能用手機來上網,但是有一部分學生放假期間是可以用手機上網的,但可想而知用來學習的也是寥寥無幾。學生的課外用書也幾乎沒有,一來農村的書店很少,有的話也都以教輔為主,二來有部分家長也很少會給他們買書,認為課外書就是閑書。小孩從小家里面就沒見過父母拿過書,很自然地不會很想看書。
第二,學校、老師的因素。考試評價與課改的要求不統一,是當前嚴重制約農村課改深入的主要“瓶頸”。在有的地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和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仍然以學校升學率和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參考指標。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學校的評優,與教師的待遇、晉職、晉級等掛鉤。只要能出成績,是傳統的授課方式還是課改的授課方式就不顯得那么重要了,再加上農村中小學教師水平不夠。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很好,但能否落實還要看教師的水平。目前教育部門規定每個教師每周必須完成10~12課時的工作量。這對一些老師來說工作量很大,不太可能完成,學生們對課改也不主動,老師開展起來也是費力不討好,所以老師們還是比較習慣傳統的授課方式。所以單靠一兩個老師來開展課改的話,是不能形成良好的課改氛圍的,整體氛圍不好,學生得不到良好的鍛煉,也不能養成積極發言、合作探究的習慣,獨木難支的情況是很難把課改發展下去的。
四 如何讓學生多發言的對策
第一,鼓勵學生多讀書,多通過一些途徑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學會自主學習,可以網上購買書籍,多利用網絡來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在探討問題時才有底氣,才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然視野不開闊,很多政治里的時政學生都不懂,甚至有些政治常識,學生也不知道,這讓他們怎么開得了口?!
第二,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的素質,給學生多一些機會鍛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老師處理好和學生的關系,在農村中學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素質有高有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問題學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愿意配合老師的教學,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從而創建出有效的學習氣氛。師生間的融洽關系意味著師生心靈的交流與溝通,每一個眼神與動作都潛藏著彼此的心意與情意,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三,可以讓班主任通過校訊通平臺或者家長會以及家訪,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讓他們參與到教育孩子當中來,畢竟農村的家長要不就是外出打工,要不就是文化素質不高,再或者對教育重視不夠,如果他們能多鼓勵學生,多監督學生,只有家校加強聯系,把家長的因素也調動起來,學生才有可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樣面對問題侃侃而談,我們的課堂氣氛也會好起來的,課改也能更順利地開展下去。
第四,學校可多開展一些演講比賽、文藝晚會等能夠讓學生“拋頭露面”的活動,讓學生多參與其中,在教學中營造一個課改的氛圍,創造條件去讓學生在公開場合敢于發言。
總之,筆者認為課改是大勢所趨,也符合教育教學規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思維,相信廣大的農村教師也很樂意以這樣的方式授課,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多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培養合作精神,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