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理論要求從課程與生活聯系的角度來看待課程和教材,不再把課程局限于知識、學科、教學科目等狹隘的范疇內,強調教學的生活性、教學的發展性以及教學的生命意義。英語課堂教學要求老師不再單純追求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更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英語學習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新課程 英語教學 反思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26-02
馬克思主義的人文思想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認為:認識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具有主動性、自主性、社會性等基本屬性。主體性是最能體現人類本質力量的特性,其發展實際上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人獨創和自由的發展。通過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研究、改革,來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參與課堂的各種活動,成為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等方面的主體,進而達到開發其自身潛能、提高學生自身素質促進自身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目的。自從開展新課程改革以來,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 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新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探索出靈活多樣,有實效性的教學過程與方法?,F在,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新課程變革的實質,構建課堂教學新的評價標準,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教師不再獨占整個教學活動的時間,而應有效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方式訓練,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大膽得出有獨創性的見解,使學生的思維有獨創性、發散性、廣闊性、變通性,從而為學生解決問題奠定基礎。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二 教學方法應靈活多變
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多樣化,多媒體設施被廣泛運用到教學中,英語教學更可充分借助于多媒體設備,體現英語學習靈活、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教師需要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方法,用更好的、更直觀的方法把知識教給學生,使學生更易于接受。電教媒體的充分運用可以表現新穎、形象、生動、直觀的知識,使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從而使英語教學突破課堂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巧妙地化難為易,變深為淺,從而突破傳統的單一語言講解的不足,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把新課改不斷推向前進。
三 要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這次課改的主要方向是要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教學體系,它要求教師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英語教學的觀念、目標、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各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以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這種能力的形成至少需要以下幾點要求:
1.掌握語言技能是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
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以及其綜合運用能力。一個人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在吸收信息與表達自己的交際過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目的,又是學習手段。所以,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2.學生的情感態度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
在實際的教學中應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機,樹立自信心,認識自己學習上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3.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標準強調的重要方面
由于我國參與世界交流、經濟貿易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對于西方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地去學習英語,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讓他們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為今后更多地參與國際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 教師要善于不斷總結、反思,在經驗教訓中取得進步
課堂教學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素質教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貢獻不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態度和一種不懈的追求。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真正價值所在。
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教學改革并不意味著要將以前的英語教學一概否定,探索新型英語課堂教學是對傳統英語教學的一次完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朝著真正培養人的方向思考,為配合時代發展下對英語教學培養人才的需要而不斷努力。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反思,其實就是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思考與總結,讓反思的成果成為一種經驗、一種智慧,以求更好地指導和改進今后的教學工作。
總之,作為新課程改革要求下的英語老師,應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不斷地學習更新自身的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探
索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湯學蘭、李長江.感悟英語新課標——淺談學習《英語課程標準》的體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10)
[3]盧莉.中學英語形成性評價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