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文字生動,圖文并茂,除了有地圖外,還有很多照片,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可讀性,地理教學大綱指出,要求學生初步掌握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地圖所包含的內容,大大超過了同樣篇幅的文字記載量,地圖對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和定形五方面的功能表現出較高的精確度,它還展示了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分布、聯系和規律,也可以說明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運動、發展和變化。地圖語言的內容最精練,表達最直接,使學生容易辨認、判斷和理解。因此,充分利用課本插圖設疑、釋疑、解疑,能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講轉為主動思考,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 養成學生讀圖的習慣
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首先要讓學生養成常看地圖的習慣,特別是一些分布圖,分布圖在地理課本中數量較多。常看分布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分布的設置。有效的方法有:(1)在課堂上進行強化,課堂教學中頻繁使用教學掛圖和地圖冊,強化學生的地圖意識,教會學生掌握各地理要素的分布。(2)要求學生課余時間經常閱讀地圖,從圖中進一步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這樣記憶的內容就不容易忘記。例如,關于世界各大洋洋流的分布,課本上在講述了世界洋流的模式后,只有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圖》。為了讓學生掌握好洋流的分布和名稱,可以讓學生先自己看圖,分析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南印度洋的大洋環流模式的共同點,模式確定下來之后,再套上各大洋洋流名稱。由學生自己總結的東西,往往記憶深刻。
一些統計圖表和聯系圖表往往對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和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很有幫助。如高一地理第四單元中陸地水這節課的《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關系》圖,先讓學生觀察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的關系,從圖上看出這條河汛期出現在6~9月,此時氣溫是一年中最高,冰川融水量最大,其他月份河流流量都較小,是由于沒有冰川融水的匯入。這幅圖與同頁上一幅《河流徑流與降水量關系》圖進行比較,得出由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全年各月的流量比由雨水補給的河流流量小得多,因此這條河應該是我國西北內陸的一條河流。通過以上分析,讓學生學會了地理思維的方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新教材的景觀圖,包括攝影圖片和描繪圖畫都是彩色圖片,既有真實性和可靠性,又能突出重點。由于地理環境的廣袤性和復雜性,有許多地理事物和現象是難以直觀觀察到的。看景觀圖直實、直觀、易懂,還可以開闊視野,增廣見聞,激起學生的興趣。如高一地理第四單元中生物這節課的八幅圖都是景觀圖,對學生理解知識很有幫助。其中水生植物蓮,旱生植物駱駝刺兩張圖,學生通過看圖,加深了對它們個體形態和生長環境的了解,從而進一步理解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環境的制約。有的圖片具有幽默、諷刺性強的特點,看后令人深思。如大氣環境保護這節課中有張雨中垂釣圖,一個人戴著防毒面具,撐著雨傘在釣魚,釣起的魚只剩魚骨頭,身后的工廠煙囪還在不斷地向空中排放廢氣。這張圖夸張幽默,乍一看,覺得好笑,但笑過之后人們應該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是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的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二 利用課本插圖設疑和解疑
很多地理知識都可融入到地圖中,利用課本的插圖,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觀察,最后通過分析圖得出答案,解決疑難。例如,《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由于影響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使陸地自然帶分布交錯在一起,成為一個難點。課堂上通過剖析,弄清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對自然帶分布的影響。強調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于所處地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所以陸地自然帶的地域分布有明顯的規律性。而非地帶性因素,如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沿岸洋流,對自然帶的分布也有很大影響。不同地區分布不同的自然帶,可以提很多問題讓學生思考,如:(1)熱帶雨林帶是否都分布在赤道兩側?其他地方有嗎?(2)歐洲的溫帶混交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比北美洲同樣自然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更高,這是為什么?(3)北緯30°~40°亞歐大陸東西兩岸自然帶相同嗎?原因是什么?(4)澳大利亞中部荒漠帶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5)南美洲安第斯山東側和西側自然帶分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東側和西側的自然帶分布不同?學生要回答以上問題,必須仔細看地圖并認真思考,從而起到鍛煉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的作用。
三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和圖表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和圖表的能力主要是指能運用地圖和圖表解決問題,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和評價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教材的活動有許多要求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例如,大氣環境單元中有一活動題要求用資料說明我國季風的存在,提示在季風區可查閱去年當地報紙上的天氣預報,看看冬季和夏季風向的變化情況;而非季風區的學校則可利用給出的資料分析,書上給出的是上海兩個氣象觀測站(崇明和上海)最大風速的風向資料。這一活動題除了要求學生查找資料外,還要求學生會用所給的資料去分析并說明我國季風的存在以及冬、夏季風風向的不同。再如,另一活動題是討論季風給我國帶來哪些好處。這題可采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并結合農業生產等情況用聯系實際的方法來分析。先要求學生看氣候類型圖,看長江中下游地區與緯度位置大致相同的撒哈拉沙漠地區的氣候類型是否相同?各屬于什么氣候類型?為什么會不同?要求學生自己分析,最后老師綜合學生的說法加以總結。
總之,如果能引導學生在讀圖上多下工夫,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潛力,達到培養地圖技能并學會用數據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