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新教材對于每一位老師和同學來說,都會有一個適應和學習的過程。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學觀念,才能保證新課改教學的順利實施。對此,談幾點自己的嘗試和認識:
一 新課改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
1.學習知識與德育教育要兩手抓
新課改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新課標明確規定,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師不應只關注語文的工具性,還要注重語文的人文性,而德育教育就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因此,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將書本上有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點認真研究,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要樹立發展的學生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興趣等非智力因素,讓學生理解如何完善自我、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2.與時俱進,加強與社會的聯系
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語文應走出狹小的課堂,走出校園,與社會甚至世界接軌。小學生社會閱歷不足,知識積累也不夠,因此教師教學不能只注重教材的教學,要善于捕捉現代社會、科技及其他學科的知識信息和最新成果,與時俱進,積極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相聯系,使教學活動始終充滿活力。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營造學習的實際情境,將教學拓展到課堂外,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和世界的密切聯系。
3.學生為主,促進全面發展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學的目標不是讓受教育者適應現實,而是改造、創建新的現實,培養有創造能力的人,形成“實施新課程的成敗在教師,教師的任務是更新教學觀念”的共識,確立“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要貫徹民主教學思想,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觀點,相信存在發展的潛能,承認個性差異,積極創造和提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成長的條件。
二 課改要體現老師的主體地位
大多數學生都生活在學校和家庭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對外界的認知有限,外加思想不成熟,對有些課文理解有些困難。要解決這個問題,僅靠買幾本參考書是遠遠不夠的,這要求教師要對文本進行高質量的解讀,不能敷衍了事,對課程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課堂上,教師要避免提機械性的問題。比如“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這句話,教師要避免提“他為什么寫得很認真”這類問題,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能充分自主地思考。教師應巧妙提問:“同學們,你們讀了‘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這句話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這樣,學生思維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散。所以,教師的巧妙提問,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
授課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出主動、機智的調整,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如教學《曹劌論戰》時,課文主要以對話展開情節,有的學生說:“能否把課文改編成劇本,抽時間演?”教師就應該考慮更改教學安排,讓學生自由發揮,把課文改編成話劇、劇本等。這樣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大綱精神,符合課改精神。
三 新課改教學手段的優化和多樣性
1.注重導語的設計
成功導語的設計,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好的導語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導語設計要新奇;語言要美;和新授知識要緊密聯系,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順應新課改的要求。
2.應用多媒體
多媒體是現代教育的需要,在新課改課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師要將課件作為提升授課水平和效果的亮點,而不是完全依賴多媒體課件。對多媒體課件的認識和定位要清楚,切忌主次不分、賓主倒置。教師要成為課件的操作者和跟隨者,可以充分引導學生的思維。
3.創設教學情境
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做游戲、講故事展示等形式創設情境,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語文獨特的底蘊去吸引學生,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 新課改要求加強習作指導
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不斷拓寬觀察的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培養學生讀書興趣,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以不斷增加習作內容、文化、語言方面的儲備。
指導學生打腹稿,做到心中有數再下筆。在低年級的作文課上,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真實的感情;在高年級的作文指導課上,要因需點撥,結合習作實例指導。
獎懲并行,切中要點。講評時,要注意優秀的習作多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的信心;有問題的習作教師要指出不足之處,教會學生修改作文,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習作有哪些可以進步的地方以及下一步需要怎樣改進。
總之,語文課程改革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師應抓住機遇,關注課程改革,學習、思考、研究新課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創新、求發展。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