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既要以教學為基礎,又應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所以應根據學科特點,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方面進行全面教育,充分體現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全體性、全面性。
一 注重實驗、激發興趣,體現素質教學的主體性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現象大都具有生動、鮮明、新奇、有趣等特征,通過趣味實驗,寓教于樂,激發學生興趣。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將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堅持不懈地鉆研,特別是初中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實驗教學是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催化劑,是化學的生命線,更是其他教學手段不能代替的。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一節的教學中,關于用什么藥品制取二氧化碳最理想這個問題時,我提供了如下信息:碳酸鈉粉末、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稀硫酸反應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究竟哪種藥品最理想,請同學們自己分組實驗。話音剛落,同學們就積極動手實驗,他們一邊做、一邊觀察、一邊思考。討論時同學們都積極發言抱著回答問題,在教師適當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從“碳酸鈉、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的快慢、反應時間的長短、原料的來源經濟價值”方面作了分析,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個實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體現了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技能、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 巧設疑問,以疑激思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體性
課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并不是說忽略素質教育的全體性;相反,主體性教育正是為全體的滲透與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改變了傳統的選擇教育、淘汰教育,而是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是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的思維習慣,允許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學生都享有同等的權利,因此教師必須在設疑激思方面下工夫。要巧設疑問,問在問題關鍵處,問在啟發學生思考處。在提問用詞及方式上要講究,要照顧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信心,都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否則學生縱然有參與的熱情,也找不到合適的方法。
教師可將“誰來回答”、“某某回答”變成我要回答,如“誰來說說分子、原子概念中的關鍵詞語及你是怎樣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語的?”這樣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回答,教師應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巧妙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課堂提問。如為差生設計簡單明了的“是什么”的分辨型問題,為中等生設計“怎么樣”的描述型問題和“為什么”的分析型問題,為優等生設計“有什么異同”的比較性的問題和“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性問題”等,這樣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針對性的問題,使各類學生都有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的機會,各有所獲,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提高了全體學生的素質。
三 選擇策略、抓住時機,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面性
化學課堂教學總是設法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方法、媒體等抓住時機來體現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全面性,是針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只要對初中化學教材認真分析,就會發現,它是實施素質教育很好的教材,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面性?;瘜W知識中蘊藏著唯物辯證法和科學道理,如在講分子、原子時,在教學生認識微粒的不可分性及化學變化中的可分性時,教育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還可組織學生閱讀課后的選學內容。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建立都要經過對大量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以及對相關的資料、數據的歸納整理,經過科學推斷,再實踐再檢驗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研究問題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更重要。因為,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就可以比較輕松地、主動地學習,視學習為樂事,使他們的身體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如在化合價一節內容的教學中,可以把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示意圖、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及化合價的一般規律結合起來講授,使學生對化合價的產生及規律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把常見的化合價編成順口溜,加強記憶,再安排適當練習,學生就會比較輕松地完成這部分知識的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的主體性、全體性及全面性是相互聯系的,統一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的,而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又為學生主體意識的提高奠定基礎,從而為全體學生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全新的現代教育理念、扎實的教學業務功底、熟練的組織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成為一名全能教師。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