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高速發展,計算機在教育領域迅速普及。傳統教學手段已不能滿足教學要求,而網絡教學則較好地彌補了其不足。本文闡述了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并且分析了計算機網絡在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應用方式,最后提出目前開展網絡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 網絡教學 優勢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55-01
一 引言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以及網絡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和網絡教學的聯合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走進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不少學校順應時代需要建設了校園網,開始了網絡教學的嘗試。開展網絡教學有何意義?它對學校教學將會帶來什么影響?網絡教學有哪些方式?當前開展網絡教學應注意些什么?
二 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概述及特點
計算機網絡教學應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理念來彌補傳統技術的缺點,給傳統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對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有戰略性的意義。網絡教學作為新型的教學方式有許多新的特點:
第一,開放性。目標開放,即面向學習對象的開放性;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場所和教學時間的開放性。
第二,靈活性。能充分滿足受教育者的個性化要求,受教育者有更大的自主權,能夠從被動的學習知識到主動的接受。
第三,交互性。網絡教育可實現實時與非實時的交互功能,解決傳統教育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問題。
三 計算機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方面
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建立,通過各種形式的信息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和視頻等信息集成在一起上傳到網絡上,使得不在同一空間時間段的教師和學生通過網絡隨時相互聯系,從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網絡教學過程中一般采用以下四種教學模式:
第一,講授。該模式和傳統課堂教學一樣,老師講、學生聽。該模式是利用網絡作為教師和學生的通訊工具、以授課為主的教學,主要有基于局域網的講授式教學和基于廣域網的講授式教學兩種。
第二,輔導。該模式是指老師和學生一對一地進行教學活動。主要是借助網絡在資源與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學生獲得及時、充分的個別輔導,有利于學生個人學習問題的解決。要求老師有較高的交流技巧,對學生個人情況有相當多的了解。
第三,討論。該模式其實就是老師或學生組織起來,對某些問題互相發表看法,實時地進行討論。在進行討論式教學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進行有關特定問題的討論和解答。此時教師要成為一個引導者,使學生的討論范圍在主題之內,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讓學生成為仲裁者。
第四,探索。該模式是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易獲取性,通過利用教師或其他機構提供的有關資料,學生用一段時間收集資料、分析與總結,得出一定的結論。教師可在同學探索求解的過程中提供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幫助同學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
四 計算機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網絡教學系統的后期維護不夠。許多學校在前期的網絡教學的建設中投了很大的人力、財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網絡教學管理系統,但在后期缺乏維護,使網絡教學不能正常進行,網絡教學系統軟件內容陳舊或粗淺,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教育。
第二,雖然網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寬松、更自由的學習環境和平等交互的空間,但它無法提供那種生動的面對面的人際交流環境,想要借助網絡實現情感目標(如思想品質、心理素質等)和動作技能目標(如體育、實驗技能等)的學習,難度都是相當大的。
第三,對于年齡小、學習依賴性較大的學生來說,注意力難以集中,興趣易轉移,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探索交流,有時因缺乏興趣或遇到困難導致信息不足而主動放棄。
五 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教師要適應角色的轉變。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要由傳統教學中的控制者轉變為引導者、組織者。這是有效實施網絡教學的根本保障。
第二,學生角色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尤為重要和困難,學生接受了多年的應試教育,已習慣于教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探究能力嚴重缺乏。學生要從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習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操作實踐。
第三,教學內容要轉變。傳統教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按照學科劃分編寫的教科書,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網絡資源成為教學內容必要的補充。教師可在網絡上搜索數據資源,如繪圖、聲音、影像以及資料圖書,加以利用加工成教學所需的課件。
六 結束語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應用,網絡教學逐漸被廣泛采用,并將會成為一種主流的教學方式。但一定要認識到網絡只是載體,教學才是關鍵。不應完全否定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圍,注重教學的優化設計,尋求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只有這樣網絡教學才能夠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和實施,并在教育信息化發展和教學改革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彬.淺議計算機網絡教學[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5)
[2]趙志梅.信息時代的網絡教學[J].文教資料,2005(1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