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護理角色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來越高,護士們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操作外,還要有熱情周到、關懷備至的服務態度。作為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師,要抓好在校護生服務意識教育,把服務意識滲透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中職護生 服務意識 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72-02
一 背景
服務意識是服務人員在與服務對象的交往中,為其提供周到、熱情、主動服務的欲望與意識,良好的服務意識能自覺主動、發自內心地轉化成為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行為。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更多的醫院已從公益事業向盈利事業轉變,醫患之間的關系逐漸變為服務與消費的關系,其中的護患關系更是每一所醫院實現優質服務的重要環節,實現的目標就是為了贏得患者對護士乃至醫院的信任與尊重。
醫療衛生行業特別是各級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所面臨的現狀是:硬件設備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軟件卻不盡如人意,很明顯地表現在許多從業人員特別是作為醫院“窗口”的護士服務意識參差不齊。中職衛校是為社會醫療服務行業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學校培養的護生能不能成為適應行業發展的真正人才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因此,上述現狀也就決定了我們在培養護理專業學生時,應加強服務意識這一職業素質的教育。
二 中職衛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現實狀況
1.家庭和社會大環境對中職護生的影響
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由于受現實大環境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形成了“突出自我”的性格特點。在價值取向上往往只圖索取,不思奉獻,生存適應意識和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差,以上種種特點最終導致他們無法過多地替他人著想,為他人提供服務更是難以接受。
2.學生及家長對護理專業的誤解
很多學生甚至家長對護理專業認識片面,把護理病人的角色簡單等同于“高級保姆”,即不體面又低人一等,雖選擇了護理專業,也只是權宜之計、無奈之舉。
3.中職衛校課程教育的偏差
在中職護理專業教學中,一直存在重視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在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教育,雖然這幾年有所改善,但力度明顯不夠,例如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在教材中大多是一些沒有深度、淺顯的或者就是一些“口號”式的理論與實例,學生雖“明”其道理,卻沒有去實踐道理的想法和愿望,也不知該怎么做。“愛崗敬業”眾所周知,可護生們最后還是要問,我該怎么做。因此,針對性、可操作性是教師必須要在教學活動中添加并設計的,這樣才能真正完善護生的認知和理解。
三 培養護生服務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1.把優質服務的理念深入到課堂教學中
自護生開始中職教育的第一堂課起就要讓學生明白為患者服務和人文關懷是護士永遠追求的目標,無論是在專業課還是文化課或職業指導等非專業課程中,教師都應靈活運用交流探討、情景教學、角色扮演、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讓護生充分感知患者的需求和護士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在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關懷的內容,特別對于非專業的職業指導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人際溝通等),應增加課堂實踐環節。
從專業課角度講,護生在實訓課的各項操作中,應體會并能說出優質服務的意義所在,而不能只要求動作上的規范。比如:進病房前敲門,讓患者有準備;根據患者的生活背景和年齡稱呼病人;與患者交談時態度要和藹、有禮貌,聲音大小適宜,語調平和沉穩,尊重病人;操作前征求患者的許可;操作后感謝患者的配合等。這不僅是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良性接軌的必然要求,也是護生向護士角色順利轉換的有效保證。
從非專業課程角度講,我們首先可對《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實踐體驗內容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專業)的開發與完善。例如,教師設計一份適合中職生認知水平的“護士職業調查報告”,再由學生自由分組完成這一社會實踐調查,讓護生們從中理解護士工作的意義、就業機會和崗位特點、要求,真正能夠熱愛自己的專業。從幾年的教學效果來看,護生主動調查與認知得出結論所獲得的效果要遠遠大于教師在課堂上單純地講授所取得的效果。開展交流探討課堂,邀請本校的優秀畢業生到校做專題探討會,“學姐”和“師妹”們暢所欲言,既能發揮榜樣效力,找到專業的閃光點,又能樹立大家投身護理事業的信心,啟發大家熱愛自己的護理專業。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各種服務場景,讓護生通過角色扮演、角色互換、學生評委、交流心得等形式將優質服務的理念滲透到護生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
2.第二課堂活動中服務意識的滲透
優質服務理念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相應的社會、文化積累、教育熏陶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學校在注重教學的同時,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也是一個錘煉護生的大好舞臺,隆重的“5·12”護士節可以勾起護生心中的自豪感,加入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能樹立起護生們為社員服
務的責任感,特別是一年一度的“全國中職文明風采大賽”更是一個良好的契機,禮儀隊用優美的動作展示了服務的風采、文學社用筆寫出了真實的心情、攝影協會用光影凝固了我們身邊的正能量,這些都在護生的心中刻下了濃重的一筆。
3.在社會實踐中體會服務的存在
學校應鼓勵和支持護生參加各類公益性實踐活動,努力為護生聯系更多的力所能及的勤工儉學項目。社會公益性活動可以結合護理專業自身特點,在周末或假期深入社區、街道、農村進行義診等健康保健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護生們有機會和社區及醫院工作人員、各種背景的個體進行溝通和交流,強化了他們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認識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服務精髓。開發勤工儉學項目,不僅是為了緩解困難學生讀書生活的難題,同樣對于大多數生活優越的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讓他們體會“付出—服務—收益”相互聯系的真正意義。
4.培養護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醫療衛生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也是提升服務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護士在醫院里遭遇病人誤解和呵斥的情況比較多的,心理壓力也相對較大,這都要求護理工作者能夠在各種環境下保持一種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要學會釋放心理壓力,通過正確途徑宣泄情緒,最終實現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從而達到為患者提供優質服的目的。在醫院里,急救等重大事件時有發生,除及時按程序匯報外,護士要做到沉著冷靜、客觀分析、準確判斷。因此,在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應突出對護生自信心的培養、進行壓力測試考試與訓練。例如,單人單間的操作考試;嚴格的扣分制度;各種文體比賽的層層篩選;在職業指導課程的課堂上讓護生上講臺面試等,這些都是鍛煉心理素質的有效手段。
四 建立臨床實習職業素質綜合評價制度
建立臨床實習職業素質綜合評價是中職護生職業道德教育的一個創新,通過帶教老師、實習主管科室給出的準確、客觀、公平的評價,不僅可以督促護生把優質服務理念刻在心間,還可以檢測護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為學校的職業素質教育教學提供全面、實用的信息,為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可靠依據。長期以來,中職護生臨床實習職業素質評價并沒有真正開展起來,但從我校近年來的實踐來看,各種數據還是有著相當的說服力和指導意義的,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評價體系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楊梅.中職酒店專業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初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5)
[2]劉偉榮、張小妮.培養中職護生服務性意識之我見[J].維吾爾醫藥,2013(9)
[3]黃寶延、沈寧.服務性學習的概念及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