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應是教學的主體,回歸學生主體已成為現代教學模式的共同趨向。英語課堂教學要想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以創造性的勞動,開辟種種渠道。本文從激發學生興趣、轉換教師角色、鼓勵創新、創造實踐機會等方面談談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興趣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79-01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戰場。英語課堂教學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需要教師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把學生看成能動的主體,開辟種種渠道,促進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全員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真實體驗,展開探討。
一 激發學生興趣
有樂趣,才會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有了興趣,那么學生便會主動、積極地思考。如果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沒有學習興趣,那么實現主體性無從談起。有趣的學習內容、快樂的學習過程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材內容上我盡量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需要自由刪減、補充、替換教材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也可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手段,講講笑話、做做游戲、排演小品、觀摩影視作品等。授課時,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努力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尊重和提高。如在理解課文時,對基礎差的學生只提出一些關于時間、地點、人名等課本中容易找出答案的問題;對中等生則要求他們不看書說出課本中可以找到的答案;對基礎好的學生,要向他們提出一些課本中找不到現成答案、需要用自己的話來表達的問題。
二 轉換教師角色
學生的主體性如何充分體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角色的轉換與新角色作用的充分發揮。學生角色從教學客體地位到教學主體地位的提升,帶來了教師角色的轉換,這是對幾千年來教師“主宰”地位的變革。要想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上應充當這樣的角色:
第一,實現從無激發學生興趣到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色轉換。實現從不需要培養學生求知欲到必須培養學生求知欲的角色轉換。具體地講就是從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到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滿堂活”的轉變,從“提問者”到鼓勵學生質疑的“鼓勵者”和“解答者”的轉變。
第二,從帶領學生操練句型的“領操員”變為學生分組討論的“協調者”。傳統教學重視教師傳授,強調“學會”,忽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重視教師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角色;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強調學生“會學”,重視學生“會學”的角色自然落到了教師的身上。
第三,探索、發現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從“講授者”變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充當的是組織學生、指導學生、教會學生探索與發現的角色。
三 鼓勵創新
現代教學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理念。創新能力是學生主體性的高層次表現,是高素質人才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創新的過程中,必定體現著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每一教學步驟都應多設信息溝,層層遞進,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同時還積極鼓勵學生勇于問“為什么”,讓他們充分交流、討論,以創新的思維來提高靈活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如講climate and people’s life 時,課文重點講天氣對人的影響,教師可對此拓展一下,讓學生討論我們自身對環境和天氣有何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發了學生求異思維。
四 創造實踐機會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運用英語的機會,這是實實在在的工作。如果老是像傳統那樣,只是教師講得很多,學生實踐的機會很少,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便是一句空話。所以,教師要想法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進行實踐。如課前5分鐘找兩三個同學報告當天的新聞,長短不限。新聞的詞匯量很大,尤其是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詞匯,學生不查閱詞典、不翻閱課外讀物是不可能會說的。盡管學生每堂課報告的時間很短,但在課后他們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就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這樣的活動和實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成績,而且給學生增加了無窮的樂趣。
總之,英語課堂教學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必須從學生學情出發,培養學生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始終堅持以生為本,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