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教育政策和農村現狀都需要農村中職優秀畢業生回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然而,受“跳出農門”思想的影響及農村中職學校引導不當,加劇了農村人才流失。農村中職應有效實施創業教育,使學生在農村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引導部分優秀中職畢業生回歸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有利于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同時也能促進農村中職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中職的發展 就業 創業教育 創業意識 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91-02
《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加強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強化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推進城鄉、區域合作,增強服務‘三農’能力。”農村中職立足農村,應該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然而,在“跳出農門”思想的影響下,農村中職學校把畢業生都往周邊城市推薦就業,加劇了農村人才流失,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此外,對我校2010屆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中發現:在家鄉就業的有8人,在家鄉實現創業的有5人,在“珠三角”打工的有452人,人均年收入分別為13000元、45000元、23000元,對就業“感到滿意”的比例分別為87.5%、100%、13.5%,由此可見,到“珠三角”打工的就業質量還不如在家鄉的就業質量高。因此,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提高就業質量,筆者認為,農村中職應確立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指導思想,加強引導優秀畢業生回歸農村就業。
一 廣闊的農村需要大量中職生,并為中職生的發展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在我國西部廣大農村,有勞動能力的農民都想方設法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缺乏,農田荒蕪;農民文化水平低,利用新科技能力差,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天吃飯;農民商品意識差,導致豐產不豐收的現象經常產生。落后的農村,效率低下的農業,收入不高的農民,嚴重影響我國實現“建成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初中畢業后,學生經過中職學校的培養,他們成為有文化、有想法、有一技之長的合格的勞動者。他們回到農村能有效填補人才缺口,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有豐富的資源,新農村建設需要新鮮血液,農田需要經營,農產品需要深加工,服務需要提高,所有這些,都為中職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了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黨和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為縮小城鄉差距做出了不懈努力,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做了許多有益的研究。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落后的農村對有技術、懂經營的管理人才的渴求更加突出,我們應與時俱進,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引導人才流向廣闊農村。
所以,農村中職應旗幟鮮明地呼吁學生“到農村去”,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實踐證明,許多中職畢業生回到農村,有的成了養殖或種植大戶,有的開店,有的辦廠,有的做了農副產品經紀人,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 中職生就業定位是否在農村,關鍵是全面加強創業教育
不可否認,“跳出農門”仍然是許多農村孩子讀書的目的,也是家長的期望,這也是農村中職涉農專業招不到學生的直接原因。但同時應看到,農民更注重實惠,因為工作生活艱辛,希望孩子“跳出農門”是他們對改變命運的渴求。假如孩子讀完三年中職回來跟他們一樣勞作,他們肯定會說“不”。所以,作為中職的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農村中職要在辦學體制、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進行深入改革,加強創業指導,實施創業教育,引導中職生創造性地加入發展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隊伍,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實現自我價值。
創業教育是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將創業教育融入中職教育,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的教育,激發學生創業自信,使學生做好挑戰自我的心理準備。
首先,加強引導,培養學生創業意識。中職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不穩定的階段,大多數學生存在自卑心理。進入職校,學生感覺前途渺茫,在學習上缺乏耐心,在生活中缺乏激情,對創業缺乏信心。而良好的創業心態是創業成功的必備要素,因此,中職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建立創業信心。教師可以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創業成功所需條件,再讓學生搜集成功創業者的相關信息,讓他們明白,只要努力,創業是能夠取得成功的,在學生的心田播下創業的種子;可以邀請有創業經歷的企業家和私營業主,特別是邀請歷屆畢業后“自我謀職”有成就的各行各業人才回母校講述創業的經歷和心得體會,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有組織地分批派遣在校生深入企業實習,激發學生創業的欲望和激情,開啟學生的創業思路,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
其次,加強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技能,必須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或實踐活動,養成學生的創業個性心理特征。
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針對農村開展廣泛社會調查,加深認識,增進對農村的感情,掌握調查方法,為將來立足農村創業奠定基礎。可以創業報告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深入市場,分析市場,尋找商機;可以社團的形式,設立相關課題,研究小企業開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多
種形式的創業專題培訓、經驗交流活動,使有志于創業的中職學生的創業活動能夠未雨綢繆。學校招生就業指導處應轉變職能,利用自身與社會聯系密切的優勢,統一指導創業教育的實施,組織、評審、扶持優良的創業項目,為學生的創業實踐提供服務和支持。學校可以給學生提供仿真創業生產經營實體,例如將學校的小賣部、書店、理發店等交給學生經營。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創業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從而堅定學生創業的理想和信念。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幾方面的共同努力。除了學校要完善創業教育外,還需要鼓勵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還需要支持創業的積極政策。
三 引導中職生回農村就業具有重大意義
通過教育改革,引導優秀中職生回歸農村就業,既是對中央政策的貫徹落實,又能滿足農村對人才的需要,為根本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在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過程中,學生高就業率轉變為高質量就業,在模范示范作用下,增強農村中職競爭力,促進農村中職學校的招生,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中職發展瓶頸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邊茂偉、趙景新.淺析中職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J].新校園,2012(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