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洙+趙陽陽
摘要:當前,在中韓兩國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貿易模式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產業內貿易已成為中韓兩國雙邊貿易的重要模式。本文選取1992-2013年中韓兩國雙邊貿易數據,在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的貿易現狀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對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進行測度與分析,選取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韓國對中國的FDI三方面因素對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進行實證研究,據此提出提高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中韓兩國由于地緣相近,文化相似,加之貿易結構的互補性,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和韓國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統計顯示,自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的雙邊貿易額由起初的5028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 74238億美元,增長了50多倍。與此同時,中國對韓國出口工業制成品比重也逐年提升,比重額由1992年的47%上升至2013年的92%,韓國對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一直圍繞在90%左右波動,這表明中韓兩國進出口商品逐漸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工業制成品為主。此外,中韓兩國的貿易模式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中國對韓國既出口又進口相似的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與傳統的產業間貿易模式并存,產業內貿易逐漸替代產業間貿易成為中韓兩國貿易的主要形式。
產業內貿易作為一種國家間的貿易類型,國外專家與學者對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測度與類型上。Balassa(1966)在研究歐共體成員之間的貿易模式時,首次提出了“產業內貿易”這一概念,并且提出了Balassa指數,用來測度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水平。Grubel和Lloyd(1975)對Balassa指數進行了批判,認為其只是一個簡單的算術平均數,并不能反映出每個產業的權重,同時還指出該指數忽略了貿易不平衡因素對計算結果所產生的偏差。因此,在Balassa指數的基礎上,Grubel和Lloyd提出了產業內貿易指數,即G-L指數。Kniest(1991)提出了運用動態指標來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方法,即邊際產業內貿易(MIIT)分析法。Jae Jin Byun(2001)對韓國國內各行業的產業內貿易情況進行了實際測算,發現韓國的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的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從國內研究現狀看,趙放、李季(2010)根據1991-2008年間的中韓貿易數據,推算出其產業內貿易指數,其結果顯示:中韓貿易特別是工業制成品貿易具有明顯的產業內貿易特征。藍慶新和鄭學黨(2011)對2001-2009年中韓雙邊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計算,得出中韓雙邊初級產品以傳統的產業間貿易為主,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呈現上揚趨勢。張婧(2012)對中韓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整體水平較低并以垂直型為主,只有旅游、運輸和通訊三個細分行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
當前學者主要是基于G-L指數對中韓兩國產業內貿易進行靜態分析,而很少采用MIIT指數對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進行動態研究。本文利用1992-2013年中韓雙邊貿易數據,在考察中韓兩國貿易現狀的基礎上,既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G-L指數進行測度,又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MIIT指數進行分析,力圖全面客觀地考察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真實情況;并且在G-L指數的基礎上,還將對中韓兩國的產業內貿易進行實證分析,力圖為國家和政府制定提高中韓兩國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對策提供依據。
二、中韓工業制成品貿易現狀
工業制成品在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重,是評價一國對外貿易水平和層次的重要指標。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伴隨著中韓的正式建交,兩國之間的貿易迅猛發展,而制成品貿易的地位不斷上升,工業制成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根據UN Comtrade的統計數據,計算整理得出了1992-2013年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進出口額以及占進出口額的比重,見表1。從中可以看出,在進口貿易上,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進口總額保持逐年增長的態勢。1992年,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進口總額僅為24億美元,到2008年,對韓工業制成品貿易進口額首次突破1 000億美元,是1992年的近42倍。到2013年,中國從韓國進口的工業制成品貿易總額達到近1 704億美元,工業制成品進口額在進口產品中所占比例達到93%。在出口貿易上,1992-2013年,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也是逐年增長,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除外。1992年,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僅為11億美元,到2013年,出口總額達到841億美元,是1992年的近77倍。并且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也大幅提高,由1992年的47%上升至2013年的92%。
據聯合國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體系》(SITC)標準,0-4類商品代表初級產品,5-8類商品代表工業制成品。其中,5類和7類為資本或者技術密集型制成品,6類和8類為勞動密集型商品。利用UN Comtrade的統計數據,本文計算整理得出了1992-2013年中國對韓國技術或資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工業制成品總出口額的比重,如圖1。其中,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制成品占中國對韓國出口比重總體呈現上漲趨勢。1992年,SITC5與SITC7出口總額僅占中國對韓國出口總額10%左右,到2004年,首次超過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占中國對韓國出口比重總額的43%左右。此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出口比重持續提高,到2013年,出口比重提升到近60%,比1992年高出50個百分點。作為中國傳統優勢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SITC6和SITC8在1992-2013年出口比重基本圍繞在40%上下波動,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1995年,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比重達到頂峰,約占總出口額的55%左右。到2013年,SITC5和SITC7出口比重僅為34%左右。總體來說,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出口中,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出口發展迅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優勢逐漸喪失,中國對韓國出口貿易結構逐步優化。endprint
三、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分析
(一)靜態測度
G-L指數是目前運用廣泛的測量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的指標,它的具體表達式為GLi=[SX(](Xi+Mi)-|Xi-Mi|[]Xi+Mi[SX)]×100%,其中Xi和Mi表示i產業或者產品組的出口額和進口額。G-L指數取值在0與1之間,如果大于05,則表明該產業的貿易模式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反之,如果小于05,則表明該產業的貿易模式以產業間貿易為主。根據UN Comtrade的統計數據可以得出1992-2013年間的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的G-L指數值,如表2與圖2。
通過對表2與圖2的分析,發現1992-2013年期間,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在05到06左右窄幅波動,1992年為053,經過20年的發展,到2013年,中韓兩國產業內貿易水平才達到066,指數變化不顯著,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較低。
但是具體分析SITC5-8不同產業G-L指數的變化時發現,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貿易水平的變化與整體貿易水平的變化差異很大,制成品內部產業內發展存在著不平衡。具體分析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G-L指數變化趨勢看,1992年以來,SITC5G-L指數為046,表現為產業間貿易,此后指數呈小幅下滑趨勢,到2013年為038,SITC5一直處于產業間貿易模式;SITC7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除了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2003年外,其余年份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并且于2008年G-L指數值達到頂峰為073。
進一步分析勞動密集型產業1992-2013年間G-L的指數變化情況時,可以發現,SITC6和SITC8的變化情況又各不相同。1992年,SITC6除了在1993年和1998年表現為產業間貿易,其余年份均呈現產業內貿易,并且在1999-2006年間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與SITC6相比,SITC8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1998年,SITC8G-L指數值達到最高為085。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并存,產業內貿易發展不平衡,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還不高,發展速度落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無論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還是整個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動態測度
上文對中韓產業內貿易的總體水平以及SITC5-8四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分別進行了測量,但是基于G-L指數的測度是動態的,不能反映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發展變化的動態特征。因此,在G-L指數的基礎上,又引進了MIIT指數,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旨在把握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發展變化的規律。其中,MIITi=1-[SX(]|ΔXi-ΔMi|[]|ΔXi|+|ΔMi|[SX)],ΔX表示某一特定時期的出口變化量,ΔM表示某一特定時期的進口變化量。MIIT取值范圍在0-1之間,若MIIT值為0,表明增加的貿易量完全是產業間貿易類型;增加的貿易量中產業內貿易的比重隨著MIIT指數值的增加而擴大;如果MIIT值為1,表明增加的貿易量完全是產業內貿易。同樣,根據UN Comtrade的統計數據可以得出1992-2013年間的中國對韓國工業制成品的MIIT指數值,如表3。可以發現,1993-2013年間,中韓工業制成品增加的貿易量中,有14個年份表現出產業內貿易,其余7個年份表現出產業間貿易,總體變化幅度較大。1993年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MIIT指數為030,但是經歷長達13年的發展,中韓兩國產業內MIIT指數達到最高值095。但是具體分析SITC5-8不同產業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變化情況時,發現1993-2013年間,勞動密集型產業(SITC6+SITC8)增加的貿易量中呈現產業內貿易的年份要高于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SITC5+SITC7),表明1993-2013年期間,中韓兩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速度要快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
四、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前文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分析了中韓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從上文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韓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因此,為了優化中韓兩國的出口貿易結構、提高兩國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對于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選取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為被解釋變量,以中韓兩國的貿易不平衡程度、中韓兩國人均GDP差距、韓國對中國直接投資額3個因素為解釋變量,力圖為提高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對策提供理論與事實依據。其中,中韓兩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用Yt表示,為上文已經整理計算得出的G-L指數值;貿易不平衡程度用TIMB表示,具體的測度方法為中韓兩國進出口差額的絕對值與兩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中韓兩國人均GDP差異用AGDP表示,具體的計算方法是:AGDP=[SX(]韓國人均GDP-中國人均GDP[]韓國人均GDP+中國人均GDP[SX)];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用FDI表示,并且根據歷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換算后再按照物價指數進行了修正。文中選取了1992-201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如表4所示。
根據產業內貿易發展理論,建立影響中韓兩國產業內貿易水平影響因素模型,其基本函數表達式為:
Yt=α0+α1TIMBt+α2AGDPt+α3FDIt+ξt(1)
其中,Yt表示t期中韓兩國的G-L指數值,α0為常數項,TIMBt表示t期中韓兩國的貿易不平衡程度,AGDPt表示t期中韓兩國人均GDP差異,FDIt表示t期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ξt為隨機誤差項。
在使用Eviews進行回歸分析前,為了消除異方差,體現時間序列本身的規律,對各數列分別取對數,經處理后的函數表達式為:
ln(Yt)=β0+β1ln(TIMBt)+β2ln(AGDPt)+β3ln(FDIt)+εt(2)endprint
在得出回歸方程之前,分別對變量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所有的變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二階單位根檢驗,方程(2)中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時間序列是二階平穩的。利用Eviews軟件,得到計算結果如表5,由此得出回歸方程:
Yt=-105-011ln(TIMBt)-040ln(AGDPt)+007ln(Rt)(3)
根據上述回歸方程系數可以得知,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而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表6可知,殘差的T統計值為T-statistic=-3677708,小于5%顯著性水平臨界值-3029970,因而殘差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這說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證明此回歸是有效的。另外,雖然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不高,但是完全可以看出3個影響因素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G-L指數在研究期間影響程度上的差異。
五、發展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對策建議
上文對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現狀的分析表明,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有待提高。
(一)合理利用韓國對華的投資
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韓國對華的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因此合理利用韓國在華直接投資至關重要,不僅要提高韓國在華投資的數量,還要合理利用韓國在華的投資額。一方面,要改善國內投資環境,通過政策的優惠廣泛吸引韓國在華投資;另一方面,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應注重將外資投入在技術、科研等方面,以此來推動中國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二)加快中日韓自貿區的進程
當前,中日韓自貿區已經進入談判階段,進一步的經濟往來將會更加密切。成功建立中日韓自貿區將會減少三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帶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自由貿易區的本質就是區內各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一切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若中日韓自貿區成功建成,區內生產廠商的生產成本便可以充分降低,獲得價格優勢,占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由此可以縮小中韓兩國的貿易規模差距。
(三)大力發展異質產品
產業內貿易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產品的異質性,也是提高國家貿易競爭力的重要依據。產品的異質性不僅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款式和功能的不同上,同時還體現在營銷方式、信譽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當前,消費需求千變萬化,只有多層次的異質產品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這就需要生產企業抓準國際市場需求特性,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偏好,為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異質產品。在中韓貿易中,中國應生產符合自己優勢又具有特色的產品,在同類產品中體現自己的異質性,從而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Balassa,B.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466-473.
[2] Grubel.H.,Lloyd,P.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3] Hamilton,C.,Kniest,P.,Trade Liberalisation,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a note, Weltwirtschaftlich Archiv,1991,127:356-367.endprint
在得出回歸方程之前,分別對變量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所有的變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二階單位根檢驗,方程(2)中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時間序列是二階平穩的。利用Eviews軟件,得到計算結果如表5,由此得出回歸方程:
Yt=-105-011ln(TIMBt)-040ln(AGDPt)+007ln(Rt)(3)
根據上述回歸方程系數可以得知,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而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表6可知,殘差的T統計值為T-statistic=-3677708,小于5%顯著性水平臨界值-3029970,因而殘差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這說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證明此回歸是有效的。另外,雖然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不高,但是完全可以看出3個影響因素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G-L指數在研究期間影響程度上的差異。
五、發展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對策建議
上文對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現狀的分析表明,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有待提高。
(一)合理利用韓國對華的投資
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韓國對華的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因此合理利用韓國在華直接投資至關重要,不僅要提高韓國在華投資的數量,還要合理利用韓國在華的投資額。一方面,要改善國內投資環境,通過政策的優惠廣泛吸引韓國在華投資;另一方面,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應注重將外資投入在技術、科研等方面,以此來推動中國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二)加快中日韓自貿區的進程
當前,中日韓自貿區已經進入談判階段,進一步的經濟往來將會更加密切。成功建立中日韓自貿區將會減少三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帶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自由貿易區的本質就是區內各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一切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若中日韓自貿區成功建成,區內生產廠商的生產成本便可以充分降低,獲得價格優勢,占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由此可以縮小中韓兩國的貿易規模差距。
(三)大力發展異質產品
產業內貿易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產品的異質性,也是提高國家貿易競爭力的重要依據。產品的異質性不僅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款式和功能的不同上,同時還體現在營銷方式、信譽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當前,消費需求千變萬化,只有多層次的異質產品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這就需要生產企業抓準國際市場需求特性,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偏好,為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異質產品。在中韓貿易中,中國應生產符合自己優勢又具有特色的產品,在同類產品中體現自己的異質性,從而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Balassa,B.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466-473.
[2] Grubel.H.,Lloyd,P.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3] Hamilton,C.,Kniest,P.,Trade Liberalisation,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a note, Weltwirtschaftlich Archiv,1991,127:356-367.endprint
在得出回歸方程之前,分別對變量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所有的變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二階單位根檢驗,方程(2)中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時間序列是二階平穩的。利用Eviews軟件,得到計算結果如表5,由此得出回歸方程:
Yt=-105-011ln(TIMBt)-040ln(AGDPt)+007ln(Rt)(3)
根據上述回歸方程系數可以得知,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而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表6可知,殘差的T統計值為T-statistic=-3677708,小于5%顯著性水平臨界值-3029970,因而殘差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這說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證明此回歸是有效的。另外,雖然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不高,但是完全可以看出3個影響因素對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G-L指數在研究期間影響程度上的差異。
五、發展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對策建議
上文對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現狀的分析表明,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有待提高。
(一)合理利用韓國對華的投資
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韓國對華的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中韓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因此合理利用韓國在華直接投資至關重要,不僅要提高韓國在華投資的數量,還要合理利用韓國在華的投資額。一方面,要改善國內投資環境,通過政策的優惠廣泛吸引韓國在華投資;另一方面,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應注重將外資投入在技術、科研等方面,以此來推動中國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二)加快中日韓自貿區的進程
當前,中日韓自貿區已經進入談判階段,進一步的經濟往來將會更加密切。成功建立中日韓自貿區將會減少三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帶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自由貿易區的本質就是區內各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一切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若中日韓自貿區成功建成,區內生產廠商的生產成本便可以充分降低,獲得價格優勢,占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由此可以縮小中韓兩國的貿易規模差距。
(三)大力發展異質產品
產業內貿易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產品的異質性,也是提高國家貿易競爭力的重要依據。產品的異質性不僅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款式和功能的不同上,同時還體現在營銷方式、信譽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當前,消費需求千變萬化,只有多層次的異質產品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這就需要生產企業抓準國際市場需求特性,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偏好,為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異質產品。在中韓貿易中,中國應生產符合自己優勢又具有特色的產品,在同類產品中體現自己的異質性,從而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Balassa,B.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466-473.
[2] Grubel.H.,Lloyd,P.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3] Hamilton,C.,Kniest,P.,Trade Liberalisation,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a note, Weltwirtschaftlich Archiv,1991,127:356-3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