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少華+湯利華+李芳
摘要: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專家調查問卷,構建了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運用模糊集合理論,借助模糊變換方法,通過游客對古村落民俗資源模糊評價打分,對北京13個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進行了綜合評價,認為其整體狀況良好,但各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質量還有提升空間。據此,本文提出了進一步提升民俗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的建議。
關鍵詞: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B
古村落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民俗的多樣性也在農村,這些具有地方和歷史文化特色的民俗資源吸引著游客,使古村落成為國內外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文化部等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公布的兩批傳統村落名錄中,北京共有13個古村落入選,分別為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密云縣新城子鎮吉家營村,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門頭溝區大臺街道千軍臺村,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門頭溝區龍泉鎮三家店村,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門頭溝區齋堂鎮黃嶺西村,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門頭溝區雁翅鎮葦子水村,順義區龍灣屯鎮焦莊戶村,延慶縣八達嶺鎮岔道村。本文將對這些古村落的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分類總結與評價分析,進而提出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一、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分類
民俗旅游資源的分類,取決于民俗的存在形態、表現形式以及民俗旅游者的需要和旅游開發企業的目的[1]。從民俗旅游資源劃分或分類方面看,主要側重于目的地民俗旅游資源的存在、承載和表現方式。陶思炎(1995)依據民俗旅游資源的承載方式,將其分為物態資源、動態資源、心態資源、語態資源四種基本類型,并歸納出了每種類型的亞類和基本類型[2];田里(1997)根據民俗旅游資源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將民俗旅游資源分為物質、社會和精神民俗旅游資源,并將每大類資源也作了細分[3];張捷(1997)按照目的地民俗旅游資源的存在方式,將民俗旅游資源劃分為信仰民俗、社會民俗、生活民俗、經濟民俗、民間故事歌謠、游藝體育及消閑民俗,每大類中具體細化為許多亞類[4]。依據上述分類方式,結合北京13個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實際情況,本文將北京民俗旅游資源劃分為3個主類,7個亞類,18個基本類型,并列出了每個基本類型的古村落民俗文化典型代表(見表1)。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的獲取
本研究通過專家調查問卷,運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北京13個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權重,在此基礎上,通過游客對古村落民俗資源模糊評價打分,運用模糊集合理論,借助模糊變換方法,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本研究數據從兩個方面獲取:一是層次分析法所需數據的獲取,主要邀請具有民俗、旅游、地理方面背景的25位專家在問卷調查表中對評價指標體系各個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并按照9,7,5,3,1,1/3,1/5,1/7,1/9的標度進行打分,對同一層次中的各指標間相對于上一層次的某項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 進而獲得判斷矩陣取值。二是模糊綜合評價法所需數據的獲取,主要通過對游客現場問卷調查獲得數據。共發放調查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405份;男性游客占532%,女性游客占468%;30歲及以下占37%,31-45歲占35%,46-59歲占183%,60歲及以上占97%。
三、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的評價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
依據國標《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資源分類標準和專家的意見,初步確立了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選取了25位專家,按照民俗旅游資源評價的客觀性、系統性、動態效益性等原則,從旅游者的視角出發,對指標體系進行調整與增刪,最終建立了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三個層次(見圖1):決策層A,準則層AA、AB、AC,指標層AAA-ACG。
(二)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
1.構造判斷矩陣。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請25位專家對各級評價中各個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按照評價規則從9-1/9打分(見表2)。
以準則層(AA、AB、AC)對決策層(A)的權重為例,構造判斷矩陣 A,各指標間的權重系數如表3所示。
2.判斷矩陣的計算。運用幾何平均法,計算判斷矩陣A各行各個評價尺度的乘積n次平方根Ti,在此基礎上,對Ti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各評價因素的權重值Qi:
Ti=n∏ni-1aik(i=1,2,3,…,n;k=1,2,3,…,n)
Qi=Ti∑ni=1Ti(i=1,2,3,…,n)
經計算可知,Q1=04055,Q2=04796,Q3=0115,即判斷矩陣A中準則層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觀賞游憩價值、旅游環境權重值分別為04055,04796,0115。
3.計算最大特征根值λmax和進行一致性檢驗。
λmax=∑ni=11nQi∑nj=1XijQj(i,j=1,2,3,…,n)
經計算最大特征根值λmax=3.0291,在此基礎上,進行一致性檢驗:
CI=λmax-nn-1=3.0291-32=001455<01,表明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說明評價因素的權重值分配合理。
采用上述同樣方法,按照上述三個步驟,可以確定指標層對準則層的權重分配(表4-表6),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指標層各指標之間的權重及總權重排序(表7)。
從表7可知,京郊13個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三個準則層評價中,觀賞游憩價值所占權重最高,其次是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再次是旅游環境,而觀賞游憩價值和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的核心價值所在,占整體權重的0885。從指標層對準則層的權重分配看,愉悅性和參與性在觀賞游憩價值中所占權重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中知名度、地方性、藝術性和傳承性權重較高;民俗資源保護程度、古村落游客安全、古村落交通便利條件、古村落配套設施在旅游環境中的比重較高。而從指標體系整體權重分布看,愉悅性、參與性和知名度三個指標在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體系中權重較高。endprint
(三)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模糊綜合評價
1.確定評價對象的因素集與評語集。因素集是設定各級評價因素的集合。按照圖1所示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將決策層評價因素集設置為A={AA,AB,AC},準則層評價因素集設置為AA={AAA,AAB,AAC,AAD,AAE},AB={ABA,ABB,ABC,ABD,ABE,ABF},AC={ACA,ACB,ACC,ACD,ACE,ACF,ACG}。
評語集是評價者對評價指標所做出模糊判斷的一個數量集合,我們將評語集設定為V={優,良,中,較差,很差}。
2.做出單因素評價。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為例,共有28位調查者對該村民俗資源的觀賞游憩價值,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旅游環境進行了模糊評價,評價結果見表8。表8中的評價值代表頻數值,如有375%的評價者認為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珍稀度(AAA)為優,而286%的評價者認為是良。
3.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借助模糊變換方法,運用公式B=W×R,其中B表示綜合評價結果,W為指標層各指標之間的總權重(見表7),R表示因素集,即單因素評價結果(見表8)。通過模糊矩陣計算,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綜合評價矩陣為:B=W×R=(0237,0333,0291,0121,0018),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0333,即綜合評價結果為“良”。而運用加權平均法,依據公式u=∑ni=1B×Si∑ni=1Si,其中,B為綜合評價值,Si為評語集合{優,良,中,較差,很差}的賦分,分別取(5,4,3,2,1),通過計算,u=3648,該值介于3-4之間,也表明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良”。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除了對整體評價外,還可以對每個準則層進行二級綜合評價,將指標層對準則層的每個權重分配定義為Wi,Ri為每個準則層的因素集,則觀賞游憩價值的綜合評價結果為B1=W1×R1=(0244,0352,0282,0111,0011),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綜合評價結果為B2=W2×R2=(023,0317,0301,0129,0021),旅游環境綜合評價結果為B3=W3×R3=(023,0304,0294,0134,0039)。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觀賞游憩價值、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旅游環境綜合評價結果均為“良”。
采用上述同樣方法,可以確定其他12個村落的民俗旅游資源整體綜合評價結果及準則層二級綜合評價結果。13個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結果見表9。
四、評價結果分析與可持續利用對策
從表9可知,旅游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排序為:房山區水峪村>門頭溝區琉璃渠村>門頭溝區靈水村>門頭溝區爨底下村>門頭溝區三家店村>密云縣新城子鎮吉家營村>門頭溝區黃嶺西村>延慶縣八達嶺鎮岔道村>門頭溝區葦子水村>門頭溝區馬欄村>昌平區長峪城村>門頭溝區千軍臺村>順義區焦莊戶村。整體上看,京郊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等級質量較好,13個古村落除了順義區焦莊戶村模糊綜合評價為“中”外,其余12個村落評價均為“良”。從游客對各村落準則層模糊評價情況看,除了順義區焦莊戶村三個準則層模糊評價均為“中”外,其余12個村落三個準則層模糊評價結果均為“良”及以上,其中密云縣吉家營村的觀賞游憩價值,房山區水峪村和延慶縣岔道村的旅游環境,及門頭溝區琉璃渠村和門頭溝靈水村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綜合評價結果為“優”。這些“優”的評價結果也體現了一些古村落的特色,吉家營村的古建筑民俗文化比較具有明清特色,且保存比較完整,有比較高的珍稀度、美感度和觀賞性;門頭溝區琉璃渠村的琉璃鍛造工藝和門頭溝靈水村“八大堂”商鋪民俗文化、秋粥節、名人故居、村規民約等民俗均具有獨特的地方性、歷史性、原真性與藝術性,且琉璃工藝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對游客都具有較高的吸引力;房山區水峪村和延慶縣岔道村均位于高速路旁,交通條件便利,且古村落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和村落環境質量優良,使游客整體感覺好,大大增加了旅游體驗的滿意度。
整體上看,各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質量還有提升的空間。根據上述評價結果,結合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自身的特點及目前的發展現狀,在民俗旅游資源的合理與可持續利用上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第一,集中古村落民俗特色,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價值。要考慮建設鄉村民俗主題博物館,記錄民間禮俗、民間工藝、民間歌舞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形式,同時,還要借助民俗旅游活動,充分展示民間的傳統節日、民間工藝與藝術、民間體育與娛樂技藝,增強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觀賞游憩與文化價值。
第二,豐富民俗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的形式與內涵。除了上述在古村落中成立地方化或專題性的鄉村民俗主題博物館和組織民俗旅游活動外,還應興建新型的民俗度假村,注重參與型和體驗型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使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參與和體驗民俗旅游的樂趣,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民俗工藝努力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工藝美術品、土特商品等民俗旅游產品。
第三,有序開發、合理規劃民俗旅游資源。將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準確定位、合理分區,并與國內外知名旅游景點進行聯合開發,使區域內的多種資源互補,才能滿足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需求,擴大客源市場,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古村落民俗景區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
第四,提高古村落交通便利性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歷史文化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村落往往位于北京遠郊,且多位于山區,距離核心區域較遠,雖然這有利于保持村落民俗文化的完整性,但這也導致交通便利性差,服務水平不高,且基礎設施相對于成熟的旅游村落來說往往也比較薄弱。因此,要提升古村落的交通便利性和加強配套設施建設,進而提高游客的體驗質量與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周靈,王曉文,尹春. 試論民俗旅游資源分類體系的構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6(4):78-81.
[2] 陶思炎. 論民俗學體系的重構與應用民俗學的建設[J].江海學刊, 1995( 5):52-57.
[3] 田里. 論民俗旅游資源及其開發[J].人文地理,1997,12(3):16-19.
[4] 張捷. 區域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J].人文地理,1997,12(3):20-24.
(責任編輯:劉春雪)endprint
(三)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模糊綜合評價
1.確定評價對象的因素集與評語集。因素集是設定各級評價因素的集合。按照圖1所示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將決策層評價因素集設置為A={AA,AB,AC},準則層評價因素集設置為AA={AAA,AAB,AAC,AAD,AAE},AB={ABA,ABB,ABC,ABD,ABE,ABF},AC={ACA,ACB,ACC,ACD,ACE,ACF,ACG}。
評語集是評價者對評價指標所做出模糊判斷的一個數量集合,我們將評語集設定為V={優,良,中,較差,很差}。
2.做出單因素評價。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為例,共有28位調查者對該村民俗資源的觀賞游憩價值,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旅游環境進行了模糊評價,評價結果見表8。表8中的評價值代表頻數值,如有375%的評價者認為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珍稀度(AAA)為優,而286%的評價者認為是良。
3.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借助模糊變換方法,運用公式B=W×R,其中B表示綜合評價結果,W為指標層各指標之間的總權重(見表7),R表示因素集,即單因素評價結果(見表8)。通過模糊矩陣計算,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綜合評價矩陣為:B=W×R=(0237,0333,0291,0121,0018),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0333,即綜合評價結果為“良”。而運用加權平均法,依據公式u=∑ni=1B×Si∑ni=1Si,其中,B為綜合評價值,Si為評語集合{優,良,中,較差,很差}的賦分,分別取(5,4,3,2,1),通過計算,u=3648,該值介于3-4之間,也表明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良”。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除了對整體評價外,還可以對每個準則層進行二級綜合評價,將指標層對準則層的每個權重分配定義為Wi,Ri為每個準則層的因素集,則觀賞游憩價值的綜合評價結果為B1=W1×R1=(0244,0352,0282,0111,0011),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綜合評價結果為B2=W2×R2=(023,0317,0301,0129,0021),旅游環境綜合評價結果為B3=W3×R3=(023,0304,0294,0134,0039)。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觀賞游憩價值、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旅游環境綜合評價結果均為“良”。
采用上述同樣方法,可以確定其他12個村落的民俗旅游資源整體綜合評價結果及準則層二級綜合評價結果。13個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結果見表9。
四、評價結果分析與可持續利用對策
從表9可知,旅游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排序為:房山區水峪村>門頭溝區琉璃渠村>門頭溝區靈水村>門頭溝區爨底下村>門頭溝區三家店村>密云縣新城子鎮吉家營村>門頭溝區黃嶺西村>延慶縣八達嶺鎮岔道村>門頭溝區葦子水村>門頭溝區馬欄村>昌平區長峪城村>門頭溝區千軍臺村>順義區焦莊戶村。整體上看,京郊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等級質量較好,13個古村落除了順義區焦莊戶村模糊綜合評價為“中”外,其余12個村落評價均為“良”。從游客對各村落準則層模糊評價情況看,除了順義區焦莊戶村三個準則層模糊評價均為“中”外,其余12個村落三個準則層模糊評價結果均為“良”及以上,其中密云縣吉家營村的觀賞游憩價值,房山區水峪村和延慶縣岔道村的旅游環境,及門頭溝區琉璃渠村和門頭溝靈水村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綜合評價結果為“優”。這些“優”的評價結果也體現了一些古村落的特色,吉家營村的古建筑民俗文化比較具有明清特色,且保存比較完整,有比較高的珍稀度、美感度和觀賞性;門頭溝區琉璃渠村的琉璃鍛造工藝和門頭溝靈水村“八大堂”商鋪民俗文化、秋粥節、名人故居、村規民約等民俗均具有獨特的地方性、歷史性、原真性與藝術性,且琉璃工藝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對游客都具有較高的吸引力;房山區水峪村和延慶縣岔道村均位于高速路旁,交通條件便利,且古村落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和村落環境質量優良,使游客整體感覺好,大大增加了旅游體驗的滿意度。
整體上看,各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質量還有提升的空間。根據上述評價結果,結合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自身的特點及目前的發展現狀,在民俗旅游資源的合理與可持續利用上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第一,集中古村落民俗特色,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價值。要考慮建設鄉村民俗主題博物館,記錄民間禮俗、民間工藝、民間歌舞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形式,同時,還要借助民俗旅游活動,充分展示民間的傳統節日、民間工藝與藝術、民間體育與娛樂技藝,增強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觀賞游憩與文化價值。
第二,豐富民俗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的形式與內涵。除了上述在古村落中成立地方化或專題性的鄉村民俗主題博物館和組織民俗旅游活動外,還應興建新型的民俗度假村,注重參與型和體驗型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使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參與和體驗民俗旅游的樂趣,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民俗工藝努力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工藝美術品、土特商品等民俗旅游產品。
第三,有序開發、合理規劃民俗旅游資源。將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準確定位、合理分區,并與國內外知名旅游景點進行聯合開發,使區域內的多種資源互補,才能滿足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需求,擴大客源市場,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古村落民俗景區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
第四,提高古村落交通便利性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歷史文化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村落往往位于北京遠郊,且多位于山區,距離核心區域較遠,雖然這有利于保持村落民俗文化的完整性,但這也導致交通便利性差,服務水平不高,且基礎設施相對于成熟的旅游村落來說往往也比較薄弱。因此,要提升古村落的交通便利性和加強配套設施建設,進而提高游客的體驗質量與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周靈,王曉文,尹春. 試論民俗旅游資源分類體系的構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6(4):78-81.
[2] 陶思炎. 論民俗學體系的重構與應用民俗學的建設[J].江海學刊, 1995( 5):52-57.
[3] 田里. 論民俗旅游資源及其開發[J].人文地理,1997,12(3):16-19.
[4] 張捷. 區域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J].人文地理,1997,12(3):20-24.
(責任編輯:劉春雪)endprint
(三)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模糊綜合評價
1.確定評價對象的因素集與評語集。因素集是設定各級評價因素的集合。按照圖1所示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將決策層評價因素集設置為A={AA,AB,AC},準則層評價因素集設置為AA={AAA,AAB,AAC,AAD,AAE},AB={ABA,ABB,ABC,ABD,ABE,ABF},AC={ACA,ACB,ACC,ACD,ACE,ACF,ACG}。
評語集是評價者對評價指標所做出模糊判斷的一個數量集合,我們將評語集設定為V={優,良,中,較差,很差}。
2.做出單因素評價。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為例,共有28位調查者對該村民俗資源的觀賞游憩價值,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旅游環境進行了模糊評價,評價結果見表8。表8中的評價值代表頻數值,如有375%的評價者認為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珍稀度(AAA)為優,而286%的評價者認為是良。
3.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借助模糊變換方法,運用公式B=W×R,其中B表示綜合評價結果,W為指標層各指標之間的總權重(見表7),R表示因素集,即單因素評價結果(見表8)。通過模糊矩陣計算,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綜合評價矩陣為:B=W×R=(0237,0333,0291,0121,0018),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0333,即綜合評價結果為“良”。而運用加權平均法,依據公式u=∑ni=1B×Si∑ni=1Si,其中,B為綜合評價值,Si為評語集合{優,良,中,較差,很差}的賦分,分別取(5,4,3,2,1),通過計算,u=3648,該值介于3-4之間,也表明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整體綜合評價結果為“良”。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除了對整體評價外,還可以對每個準則層進行二級綜合評價,將指標層對準則層的每個權重分配定義為Wi,Ri為每個準則層的因素集,則觀賞游憩價值的綜合評價結果為B1=W1×R1=(0244,0352,0282,0111,0011),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綜合評價結果為B2=W2×R2=(023,0317,0301,0129,0021),旅游環境綜合評價結果為B3=W3×R3=(023,0304,0294,0134,0039)。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可知,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民俗資源的觀賞游憩價值、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旅游環境綜合評價結果均為“良”。
采用上述同樣方法,可以確定其他12個村落的民俗旅游資源整體綜合評價結果及準則層二級綜合評價結果。13個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結果見表9。
四、評價結果分析與可持續利用對策
從表9可知,旅游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排序為:房山區水峪村>門頭溝區琉璃渠村>門頭溝區靈水村>門頭溝區爨底下村>門頭溝區三家店村>密云縣新城子鎮吉家營村>門頭溝區黃嶺西村>延慶縣八達嶺鎮岔道村>門頭溝區葦子水村>門頭溝區馬欄村>昌平區長峪城村>門頭溝區千軍臺村>順義區焦莊戶村。整體上看,京郊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評價等級質量較好,13個古村落除了順義區焦莊戶村模糊綜合評價為“中”外,其余12個村落評價均為“良”。從游客對各村落準則層模糊評價情況看,除了順義區焦莊戶村三個準則層模糊評價均為“中”外,其余12個村落三個準則層模糊評價結果均為“良”及以上,其中密云縣吉家營村的觀賞游憩價值,房山區水峪村和延慶縣岔道村的旅游環境,及門頭溝區琉璃渠村和門頭溝靈水村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綜合評價結果為“優”。這些“優”的評價結果也體現了一些古村落的特色,吉家營村的古建筑民俗文化比較具有明清特色,且保存比較完整,有比較高的珍稀度、美感度和觀賞性;門頭溝區琉璃渠村的琉璃鍛造工藝和門頭溝靈水村“八大堂”商鋪民俗文化、秋粥節、名人故居、村規民約等民俗均具有獨特的地方性、歷史性、原真性與藝術性,且琉璃工藝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對游客都具有較高的吸引力;房山區水峪村和延慶縣岔道村均位于高速路旁,交通條件便利,且古村落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和村落環境質量優良,使游客整體感覺好,大大增加了旅游體驗的滿意度。
整體上看,各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質量還有提升的空間。根據上述評價結果,結合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自身的特點及目前的發展現狀,在民俗旅游資源的合理與可持續利用上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第一,集中古村落民俗特色,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價值。要考慮建設鄉村民俗主題博物館,記錄民間禮俗、民間工藝、民間歌舞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形式,同時,還要借助民俗旅游活動,充分展示民間的傳統節日、民間工藝與藝術、民間體育與娛樂技藝,增強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的觀賞游憩與文化價值。
第二,豐富民俗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的形式與內涵。除了上述在古村落中成立地方化或專題性的鄉村民俗主題博物館和組織民俗旅游活動外,還應興建新型的民俗度假村,注重參與型和體驗型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使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參與和體驗民俗旅游的樂趣,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民俗工藝努力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工藝美術品、土特商品等民俗旅游產品。
第三,有序開發、合理規劃民俗旅游資源。將古村落民俗旅游資源準確定位、合理分區,并與國內外知名旅游景點進行聯合開發,使區域內的多種資源互補,才能滿足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需求,擴大客源市場,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古村落民俗景區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
第四,提高古村落交通便利性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歷史文化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村落往往位于北京遠郊,且多位于山區,距離核心區域較遠,雖然這有利于保持村落民俗文化的完整性,但這也導致交通便利性差,服務水平不高,且基礎設施相對于成熟的旅游村落來說往往也比較薄弱。因此,要提升古村落的交通便利性和加強配套設施建設,進而提高游客的體驗質量與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周靈,王曉文,尹春. 試論民俗旅游資源分類體系的構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6(4):78-81.
[2] 陶思炎. 論民俗學體系的重構與應用民俗學的建設[J].江海學刊, 1995( 5):52-57.
[3] 田里. 論民俗旅游資源及其開發[J].人文地理,1997,12(3):16-19.
[4] 張捷. 區域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J].人文地理,1997,12(3):20-24.
(責任編輯:劉春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