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吉
摘 要:蘇扇文化從明代開始發(fā)展至今,已經走過了六百余年的風風雨雨,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其文化價值依舊永葆青春。在技藝上,蘇扇依舊保持著很高的技術水平,在藝術造詣上,蘇扇精良的質地和講究的扇面字畫使得其成為了收藏家愛不釋手的藏品。蘇州的經濟文化、自然環(huán)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蘇扇的發(fā)展和傳承都提供了基礎,然而在當代,蘇扇已經逐漸淡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越來越成為了蘇州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的城市、地域符號。
關鍵詞:蘇扇 特色 發(fā)展
一、蘇扇的歷史
蘇扇,是蘇州的特色產品,與蘇州刺繡、桃花塢木刻年畫、蘇式玉雕齊名。晚明清初,蘇扇品種日益增多,著名的有絹宮扇、折扇和沼扇。在各種蘇扇中,最為文人墨客所喜愛的,就是折扇了。折扇被成為“懷袖雅物”,既能夠用來消暑納涼,又能夠在手中賞玩,更重要的是,扇面成為了文人揮灑筆墨的載體,是文人騷客揮灑豪情之所在。
大部分專家學者都認為折扇是舶來品,可以肯定的是從明代永樂年間開始,折扇逐漸流行開來。有記載說永樂年間,成祖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自內傳出,遂偏天下①”,可見這股風尚先起于宮廷后及社會。早在明代,蘇州生產的折扇,就已“不脛而走四方”。當時,人們對全國各地折扇的評價是:“自吳制之外,惟川扇稱佳。”意思時,除了蘇州地區(qū)生產的扇子之外,四川制的扇子也還不錯。“川扇”多供應宮廷,“吳扇”似更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此時蘇州的折扇也極有特色,其扇面的書畫藝術,本來是蘇州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唐寅、文征明等蘇州雅士留下了諸多扇面畫作品,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高麗國》:“彼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折疊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謂之倭扇,本出于倭國也②。”明陸深《春風堂隨筆,:“今世所用折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xiāng)張東海先生以為始于永樂間,予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予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摺痕猶存。東坡謂高麗自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措許,正今折扇,自北宋已有之③。”清無名氏《避兵雜記》:“折扇柄則象齒、檀香,甚或描寫仕女,以泯金填出雪景等。鍘一扇,所費數金,而人必數扇,且輾轉丐求名手書畫,以相夸耀④。”16世紀時,中國折扇經葡萄牙人傳至西歐,法國宮廷間,人手一扇,一時蔚為風尚。
而蘇扇精致古雅的扇骨配上竹雕工藝,更有韻味與欣賞價值。因此,蘇州出現了一大批制扇高手⑤。制扇名師有劉永暉、杭元孝、馬勛、馬福、李昭、蔣蘇臺、柳玉臺、沈少樓等,他們的技藝各有專精,如馬團頭,李尖頭,柳方頭,蔣、沈方圓俱精,胡景芝則擅長裱扇面。當時制作扇骨集中在蘇州市北郊陸墓⑥。蘇州檀香扇制作工藝相當復雜而技巧性極高。其兩道工序拉花與燙花,都是“蘇門絕活”。僅以拉花而言,一把扇子可拉出一萬個眼,拉花時,檀香木的香味特別濃郁。
除了折扇與檀香扇之外,蘇扇中的絹宮扇也聲名遠播,據東晉蘇州人謝芳姿“團扇復團扇,許持白障面”的團扇歌和宋代陸游“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的詩句,表明了晉到宋,蘇州絹宮扇已是頗負盛名了,并已成為文人雅士賦詩作畫的載體。由于蘇州絹宮扇聲譽益廣,且技藝精良,所以當時采購絹宮扇的,莫不紛至蘇州。絹宮扇又名紈扇、羅扇、團扇。蘇州絹宮扇,以圓形為主,并由圓形發(fā)展到了六角、海棠、長方、腰圓、鍾離等式樣。扇柄多用湘妃、梅鹿、玉竹或雕漆、象牙之類制成。扇面以絹為主,但也用羅、紗等織物,開始僅有單面素絹,到明清時,不但出現了雙面綃絹,并且還增加了泥金、瓷青、湖色等各種彩面品種,豐富多彩,百花競艷。
二、蘇扇的工藝特色與藝術特色
蘇扇扇面以“泥金扇”著名。扇面習用金扇,泥金之法,這與史書記載的“烏骨泥金扇”的制作最相符合。所謂“泥金”,有三種解釋:(1)指研得扳細的金樹,是繪畫和漆工所用的一種材料。(2)指泥金材料的研磨制作。(3)指溁物上面敷金。如紙店所賣的全金扇面,即稱泥金扇.泥金實際上與渾金同義。明代似乎只跟限于研麿極細的真金粉全面沬敷器構的,才叫泥金。清代晚期,工料日趨簡陋,泥金材科的范圍擴大,不一定用真金只要遍體嫩一層金色即為泥金。
蘇扇扇骨的制作,也以富有變化和精工細作為世所重。扇骨多以竹木制成,有多種材質的扇骨。檀香木木質堅硬。白者白檀,皮色紅者紅檀,紅檀為勝,除取用檀香木之外,還取用象牙,珊瑚等。檀有天然香味,輕輕搖,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點,保存十年八載后,扇起來依然幽香陣陣,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人衣箱,還有防蟲、防蛀的妙用。由于折扇使用方便,雖而逐漸取代羽扇,紈扇,流傳至今,此外民間還有葵扇、棕櫚扇、蒲扇,麥稈扇等。蘇扇扇墜用桃核、玉石,牛骨、瑪瑙、象牙、翡翠等制成,系在扇頭,搖曳生姿增添了折扇的風雅之態(tài)。扇袋用綾緞制成,圓底扁口,下窄上寬,并用刺繡,挑花或盤釘金銀線和料珠制成各種小巧圖飾,及其富有情趣。后來制作扇袋成為蘇州女紅的一個重要內容。1973年3月,南京博物院在蘇州洞庭山清理了明代許裕甫墓,墓中出土了一把文徵明書畫折扇。扇骨為烏木,扇面為泥金⑦。明代許裕甫墓中還出土了申時行手書折扇一把,為竹骨十三股方端混金面。另外在王錫爵墓中也出土了一把男用圓頭水磨竹骨、紙面書畫折扇;兩把女用圓頭雨金烏漆竹骨灑金扇⑧。
三、蘇扇的發(fā)展
元、明兩代蘇扇制作名家輩出,制作愈見精良,晚明清初,“蘇扇”發(fā)展迅速。清初,蘇州精制的水磨竹扇骨還被選為貢品之一。嘉慶年間,單是山塘街就有制扇作坊十多家。明末清初蘇州市場還出現了“仿沼扇”,亦名“黑漆洋扇”, “沼扇”較團扇面大,中上部分略向前躬。多為官吏士紳使用,以標榜風雅。做法是用尺許毛竹一根,以三分之一作柄,其余劈成竹絲,以線牽纏成長形、圓形、里外裱紙兩層,然后髹以黑漆,堅固耐用。民國時期,由上海九華堂裱畫店將“仿沼扇”改為白紙圓形扇面,并用印刷技術把國畫印于扇面之上,被稱為“紙團扇”即今日紙扇之前身⑨。
太平天國之后,蘇州桃花塢一帶為制扇作坊集中地,產品以水磨骨玉折扇為珍品,扇面有金面、灑金面、格景仿古等名目,也有素白扇面給用戶自己去安排書畫。民國時期,蘇扇業(yè)持續(xù)發(fā)展,扇莊有張多記、陸春和、楊政記、祝金記、吳仁記、李瑞記、王榮記、宗正記等十多家,大都集中在閶門西街一帶。
建國之后,蘇扇的發(fā)展仍然得以延續(xù)了下來。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蘇州地區(qū)還保有“張卿記”等幾家專門生產檀香扇的作坊,1892年,為了生產檀香扇出口前蘇聯(lián),又成立了檀香扇的合作社。1958年,檀香扇生產合作社和絹宮扇生產合作社合并成立為蘇州檀香扇廠。1975年,檀香扇受到了日本、歐美、東南亞以及香港地區(qū)市場的歡迎,年出口14.25萬把遠銷海外,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蘇州檀香扇廠已經發(fā)展到了600余人的規(guī)模,產量高達30多萬把一年,產品規(guī)格發(fā)展到300多種,此時為檀香扇的全盛時期。然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末,企業(yè)發(fā)展困難重重,企業(yè)通過改制之后成立了蘇州正牌檀香扇廠。目前,在蘇州楓橋、虎丘、山塘一代,現在能夠看到林林總總的蘇扇售賣,然而這些“蘇扇”多為機器制品,真正的精華瀕臨失傳。市場經濟給蘇扇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作為傳統(tǒng)的手工藝生產方式,扇子的制作周期長、效率低,生產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使得成本提升,人員不斷流失,老字號的蘇扇店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雖然制扇事業(yè)在建國之后由盛轉衰,然而蘇扇的制作技藝卻還是被不間斷的傳承并保留了下來了。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為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制扇工人在制扇工藝、花色品種上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雙空女扇”,產品暢銷不衰。同時藝人們還運用拉花工藝、拉燙工藝,使其更加精美,風格獨特而成為蘇州工藝美術之一絕。目前,蘇扇在制作技巧以及材質上都有所變化。蘇州檀香扇就已經有三百多種規(guī)格與花色品種,蘇扇在材質上,除了檀香木之外,還有湘妃竹、斑竹、紫竹、玉竹、象牙、紫檀、烏木、酸枝木、黃楊木等原材料。在制作的技巧上,已經將現代藝術手段“微雕”“鑲嵌”和“淺刻”等藝術手法運用到制扇上。藝術家曾在一把不足方寸的象牙小扇的扇面上,刻了1、4萬字的《唐詩三百首》,在放大鏡下,字字清晰。據相關報道,近年來,各種類型的蘇扇在藝術家的巧手之下被制作出來:1982年,蘇州扇廠制成一把重10公斤、兩根邊骨各長2米,開啟扇面寬4米、高1米20的巨型折扇,作為中國名扇的標志,送秋季廣交會展覽,被譽為我國最大的折扇;工藝美術師周其昌設計了一套8件長7厘米的《水鄉(xiāng)情懷》微型扇,扇面正面用國畫描繪出了周莊“蜆江漁唱”、“南湖秋月”等8景,背面用蠅頭小楷書寫周莊8景詩,扇骨分別以象牙、烏木、紫檀、紅木、雞翅、檀香、梅鹿、桃絲8種木料相配,輔以藍印青花的外包裝。這些都代表著我國當代蘇扇極高的工藝發(fā)展水平{10}。
結語
從產生至今,蘇扇已經走過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在蘇州這一塊古色古香又充滿了現代氣息的土地上,蘇扇文化就像是一名身著現代服飾的古代女子,渾身上下都散發(fā)著幽幽的古香,但卻又帶有現代時尚的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蘇扇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表現形式,其中蘊含的是蘇州地區(qū)獨特的文化底蘊,傳承的是百年來蘇州文人的情懷,繼承的是一代又一代蘇扇藝人的精巧的手藝。
注釋:
①鄭麗虹著.蘇藝春秋:“蘇式”藝術的緣起和傳播[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04.
②徐吉軍 ?方建新等著.宋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M].,2001年11月第1版.
③陳從周著.梓室余墨:陳從周隨筆.生活·讀書·新知[M].三聯(lián)書店,1999年05月北京第1版.
④錢玉林 ?黃麗麗.中華古代文化辭典.[M].齊魯書社,1996年05月第1版.
⑤曹正文著.江南符號[M]..東方出版中心,2009.01.
⑥周治華主編;吳奈夫副主編.蘇州全國之最.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01.
⑦鄭麗虹著.蘇藝春秋:“蘇式”藝術的緣起和傳播[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04.
⑧鄭麗虹著.蘇藝春秋:“蘇式”藝術的緣起和傳播[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04.
⑨鄭麗虹著.蘇藝春秋:“蘇式”藝術的緣起和傳播[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04.
{10}張澄國,胡韻蓀主編.蘇州民間手工藝術[M].古吳軒出版社,2006.1.
參考文獻:
[1]張科何,耀英.江南扇藝[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
[2]包銘新.藏扇筆談[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陳耀卿.中華扇文化漫談[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
[4]張澄國,胡韻蓀.蘇州民間手工藝術[M].南京:古吳軒出版社,2006.
[5]段本洛,張沂福.蘇州手工業(yè)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6]孫欣,潘文龍等.手藝蘇州[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
[7]蘇州檀香扇廠廠志編寫組編印,蘇州檀香扇廠志,1985.
作者單位:蘇州市職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