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松
摘 要:中國畫是程式化很強得一種藝術形式,中國畫的內在精神是筆墨結構,中國畫筆法、墨法變化萬千,要想學習中國畫首先要從臨習經典作品開始,學習古人筆墨技法、結構、章法及氣韻。本文對中國畫臨習方法、材料、技法進行分析、總結以掌握學習中國畫得“正道”,為下一步寫生、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臨摹 師古 筆墨結構
我們學習中國畫大都遵循的是臨摹、寫生、創作相結合的方式。臨摹可以看作是學習中國畫的敲門磚,通過臨摹學習筆墨表現方法和筆墨結構特點。臨摹古人是學習中國畫的不二法門,通過臨摹認識中國畫寫意性的造型觀和造型手段。清代畫家王原祁曾說“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師古與師造化互為辯證,互為轉換,不可或缺。師古人在先,師造化跟隨,目標在中得心源。師古人首先要讀古人書,其次是臨摹經典藝術作品,再次則是學習前人得治學精神。
中國畫的內在靈魂是筆墨結構,是藝術家在某種創作欲望的驅使下根據創作主題和要表現對象的本質特征結合自身感受和審美修養,概括提煉出的各種筆墨形態及組合方式,是中國畫的詞匯和語法。通過臨摹已有程式可以最大限度得掌握前人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并對前人的藝術思想有所理解。例如《芥子園畫傳》中得竹譜、蘭譜、菊譜等就是將客觀物象概括成筆墨形式,這些形式可以為我們提供最基本得技法,為我們進入中國畫這個藝術殿堂打開方便之門。
一、“臨”與“摹”
“臨摹”這兩個字一直以詞語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其實,“臨”與“摹”是兩重完全不同的概念。“臨”是指照著樣子去模仿。可分為對臨、背臨、意臨。“摹”是指用透明的紙覆蓋在作品上直接進行描畫。另外還有一種“勾填”法,用細筆將筆畫或是形象邊緣雙勾下來,然后在雙勾空白處填滿墨色。“臨”是臨習大師作品的用筆、用墨、筆法、筆意及作品意象;“摹”是通過描摹學習作品章法布局、形式語言。“臨”與“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習手段,缺一不可。學習過程中臨與摹結合循序漸進。
二、臨摹的方法
中國畫臨摹的方法一般分為對臨、背臨、意臨。對臨,這種方法我們并不陌生,就是對照臨本直接進行臨摹。臨摹前首先精心讀畫,反復推敲領會臨本做到胸有成竹,盡量真實具體的地臨摹原作的筆墨、章法、意境、用色、材質等追求臨本的筆墨精神及表現方法。
對臨首要解決的是造型的問題,自然界物象萬千都有其各自的結構和規律,通過對傳統筆墨的臨摹掌握自然物象的結構。其次解決用筆、用墨的問題,筆、墨、紙這些特殊的工具是中國畫獨具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毛筆有兼毫、硬豪、軟毫的區分還有長峰、短鋒的區分,正是這多樣、特殊的材質形成了極為豐富的筆痕,要想發揮毛筆的特性就要和畫家的基本工結合,中國畫講究用筆的筆法,皴、擦、點、染、勾勒,所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點、線是中國畫主要造型、抒情的表現形式;用墨主要是指墨與水調和加上筆法在紙上所形成的顏色痕跡,分為焦、濃、重、淡、清,墨法和筆法相結合構成中國畫的筆墨形態。對臨時要真正理解作品的精神,就要盡量追求接近原作的筆法、墨法、畫面的構成及穿插關系。對于筆墨、圖式要仔細分析。臨摹的同時要對作品的時代、歷史背景、作者創作意圖、藝術觀念進行詳細研究,了解這些藝術觀點時如何產生的,并對比這些經典作品之間的不同,了解這些之后有利于我們對中國畫筆墨進行深入的理解。
背臨是指離開臨本進行對臨本的默寫,盡量追求與臨本筆墨結構相接近。通過背臨能夠培養我們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抓住臨本的典型特征記憶在腦海中。背臨筆墨形式結構有助于技法語言的積累,將背臨作品與對臨作品及原作進行比較找出差異有針對性進行練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將傳統的經典的東西背下來,然后用于觀察生活,心中有了這些筆墨技法、結構,就能將生活中看到的形態轉化成筆墨表現出來,否則我們看到的就是物質世界的物理性質,這也是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的區別,我們表現的筆墨結構,西方繪畫表現的是物理性質。
意臨是在前期對臨背臨的基礎上進行意臨,由臨摹進入摹仿、創作。意臨可以擺脫臨本的束縛更加生動。意臨重在一個“意”字,沈潁《畫謹》“目意所潔,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掌握了一定的筆墨功力以后進行意臨吸取經典作品的精華為自己創作所用。意臨可以分開有針對性的來臨其作品的筆法、章法、墨法、設色等。
三、山水、人物、花鳥臨摹
董棨在《養素居畫學鉤深》中講到,“剛開始學習繪畫應當先探求法則,筆有筆法、章有章法、理由理法,采有采法,筆法齊備,然后能辨識各家。章法齊備,然后能心中充滿古今。理法齊備,然后能參考而有變通發展變化。采法齊備,然后能清美的風采大來。意境高超,不著形跡。”①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有所區別的一個原因是工具問題,中國畫所使用的毛筆中鋒、側鋒的筆法變化萬千,有著豐富的運筆形式,長久以來形成了一套筆法表現自然萬象。學習中國畫就要學習這些筆法,筆法的掌握是基礎,筆法的掌握也是一個技術問題,筆法的學習最初是通過臨摹習的,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筆法才能算掌握中國畫的基礎。山水、花鳥、人物各有其不同的造型規律和畫面組織方法、觀察方法和表現語言也不相同,相互之間不能替代,畫好山水畫不一定能畫好人物畫,通過臨摹能夠感受到中國畫寫形的意義。臨摹山水畫,要學習唐宋、元四家等經典山水,在學明四家、四王等大家的作品,對于近代各家作品只讀畫即可不必臨摹。臨摹時可以整幅臨摹也可選取局部或是只臨樹、石的結構,山水畫的筆墨結構豐富,風格多樣,如果不通過臨摹經典作品我們對于所謂的筆墨結構就一無所知;學習人物畫同樣要通過臨摹傳統經典人物畫為基礎,理解意象造型與筆墨結構的關系。首先臨習宋唐的工筆人物畫在臨習任伯年的寫意人物畫,深入研究中國的造型觀念,明確人物畫是以線造型刻畫對象的結構,再進一步學習花鳥畫和山水畫的筆法,訓練觀察能力和筆墨表現能力,同時練習書法并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花鳥畫內容豐富梅、蘭、竹、菊、鳥、魚、草、蟲筆墨表現方法各異,在學習時要通過臨摹掌握花鳥畫的筆墨語言,同時學會去認識客觀對象總結適合的筆墨語言。張立辰先生主張學習花鳥畫應先從任伯年入手,臨摹任伯年的作品就可以知道如何用筆墨結構去表現形體和神態,有利于認識客觀對象與筆墨之間的關系。沒有堅實的基礎直接臨習朱耷、徐渭、吳昌碩的作品很難把握筆墨核心。
臨摹除了讀畫以外,對于畫材的研究也很重要。畫材和畫的風格、畫的方式、方法聯系緊密。作品風格的差異與畫家所使用的材料也有很大的關系。中國早期的繪畫主要以紙和絹兩種材質為主,唐宋時期的繪畫以絹本為主,元以后的繪畫以紙本居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材料的變化也會帶來繪畫樣式的變化。例如我們在臨摹宋畫的過程中就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們很難找到相同的紙張或是絹,只能是盡可能的選擇接近的畫材。有些同學畫材選擇的不好,雖然很認真、臨摹的方法也正確但是最終的結果不是很理想。我們對照名家的作品也可以發現他們在絹本和紙本上所表現的線條的質感、用筆的氣勢是有區別的。
通過對古人藝術語言表現技法的深入臨摹,體會畫家背后的精神面貌,將畫家的筆墨語言和精神追求結合在一起,感受更高的審美意境。研習傳統臨摹古人就是要識古人之心,知曉藝術規律。張立辰先生說臨摹古人就要記住大的氣、形、體、勢、意境,記住筆墨結構及其各部關系。中國畫的臨習重要的是解決用筆的問題,筆墨形態是中國畫語言的構成基礎,筆法、筆意、個人修養都是通過筆墨形態來體現得。筆墨練習貫穿在學習中國畫過程始終,除此之外,對于書法、藝術史和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學習提高綜合修養,感受不同畫家的審美意境和藝術特點。
通過臨摹探求古人用筆,知曉古人的藝術規律,體會各家的藝術精神,不師古人就不能夠明白繪畫的法則,不師古就不能夠知曉中國畫的繪畫規律和藝術精神,也就無從找到自己的筆墨語言和藝術道路。
注釋:
① 《清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3年12月1版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