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霞 崔若健
摘 要:傳統文化之于民俗錢幣形態設計,在設計上是以具體的、清晰的符號元素出現的。文化學語境下的中國民俗錢幣設計形態研究應從中國古代神秘文化、宗教哲學、民間藝術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去探尋其形態來源,并通過傳情達意”的銘文、“制器尚象”的造型、“隨質而變”的色彩和“紛繁各異”的材質去彰顯其設計形態存在。
關鍵詞:文化 民俗錢幣 設計形態
文化不僅存在于道德、宗教、法律、哲學等精神文明體系之中, 不僅存在于表征精神價值的文學、繪畫、音樂等高雅藝術之中, 還廣泛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和物質產品之中。民俗錢幣作為貫穿中國兩千多年造物文化史的一種物質存在,對研究中國傳統造物文化具有至關重要地位。我們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根基中尋找最本源的符號,對民俗錢幣中的傳統文化有效的進行分解、重組和在設計。對于民俗錢幣設計文化的研究應以其設計形態存在為突破口,這是對歷史的一種尊重,也是對現代設計藝術形態研究的一種溯源。
一、厭勝錢幣設計形態溯源
中國傳統造物行為有別于現代設計活動所創造的文化類型, 它以一種具體、實在的可觀、可觸、可用的物質性形式進入人民群眾中去,并賦予產品名稱、形式結構以文化內涵和詩意的想象。民俗錢幣設計作為一種把審美、功能和制作工藝完美結合的創造性行為則是中國傳統造物的典范。對其進行神秘文化、宗教哲學、民間藝術、社會風俗方面設計形態來源的分析,能夠對錢幣本身形態存在所依托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做一充分表述。
1.神秘文化
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有了人類,就有文化。中國神秘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客觀存在,又是一種若有若無、忽明忽暗的精神氣團。它們標示著古怪、神奇、詭異,而中國古代民俗錢幣中,也有大量與神秘文化有關的實物存在。例如鎮妖辟邪降福內容的錢幣,據說將其懸掛或攜帶在身,可以驅邪避災,永保平安。
2.宗教哲學
宗教哲學是文化園地里絢麗多姿的精神花朵,但是中國宗教形態并不發達,真正對中國文化發生持久而深遠影響的只有道教和佛教。在我國,宗教從神秘文化的多神崇拜,至夏、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最終在兩漢時期形成有組織的較為完善成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是在東漢佛傳入我國的,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在隋唐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播,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中國哲學又出現了融合中西的特征,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哲學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如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等等,這些鮮明特色的中國古代哲學,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對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民俗錢幣設計中,亦存在大量與宗教哲學相關的設計形態,如道教用來捉鬼降妖的厭勝錢“天罡符咒”、“鐘馗象”等。
3.民間藝術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生活的藝術,它發源于人類文明之始,伴隨人類生活穿越幾千年。它孕育、成熟、完善于中國的農業社會,其成長歷程可謂是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的縮影。同時,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植被、資源物產等)和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模式、風格民倩、道德倫理、哲學觀念、宗教信仰、審美品味等傳統文化內容)又對藝術的創作、傳承方式、藝術的功能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透過中國民俗文化中的民間藝術來看民俗錢幣形態來源問題,就是要了解我們民俗錢幣設計文化中最為根本的生命血脈的由來,了解在民俗錢幣形態下所蘊含的設計文化。民俗錢幣設計中,民間藝術的存在形式可謂形態繁雜多樣。民間藝術融入民俗,不但豐富了民俗錢幣的文化內涵,而且使許多民間藝術通過民俗錢幣這一特殊載體而得到普及和流傳,甚至使許多歷史典籍未記載的、或者已經失傳的民間藝術在民俗錢幣中保留了下來,民俗錢幣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傳承民間藝術的作用①。
4.社會風俗
中國風俗文化博大精深,反映在民俗錢幣中的也極其豐富多彩。如壓箱撒帳、洗兒洗心、立木上梁、壓歲祝壽、喪葬辟邪、符咒降魔、占卜供養、定情秘戲、佩飾憑信、馬格棋將、生肖吉語等等都是社會風俗在民俗錢幣中的反映。這些反映在錢幣中的社會風俗有的已經消失。例如:打馬格錢、棋錢、將錢所反映的民間游戲,現在已經沒人知道它的游戲規則了。有的社會風俗在民間,尤其在農村還能找到。例如:建造房屋時用的上梁錢,喪葬用的瘞錢等②。有的至今還在普遍流行,例如:壓歲錢、洗兒錢等。民俗錢幣設計 形態在社會風俗中可謂隨處可見、普遍存在。
二、厭勝錢幣設計形態存在
對中國民俗錢幣設計形態進行分析一般從錢幣的色澤、形狀及錢幣上的文字、紋樣及手感等可視可感的形式入手。清朝古錢學家翁樹培說他研究錢幣的時候“辯之于其字、于其形、于其色、于其質、于其聲;兼此五者,而精審焉”③。可見民俗錢幣自身的錢文、造形、色彩和材質,是厭勝錢幣設計形態存在的主要體現,而聲音則主要附著在材質上。
1.“傳情達意”的銘文
錢幣與文字是中國的兩項偉大創造,是文明古國的象征。中國金屬鑄幣始于商代,但錢幣上沒有文字。戰國時期金屬鑄幣已經廣泛流通,流通錢幣上的銘字,往往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銘文作為民俗錢幣設計中的重要表達形態,內容深受《周易》文化的影響,多直接來自《周易》卦辭或彖(tuan)辭。中國古代民俗錢幣的銘文幾乎囊括了我國全部的書體,但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在民俗錢幣設計中銘文始終是一種設計形態,具有一定的設計文化功能,展現著豐富的審美文化特征。
在民俗錢幣設計中銘文是錢幣及其設計文化得以發展和傳承的主要載體,發揮了顯著的文化功能。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生活的演進,不斷豐富,不斷完備,成為民俗錢幣設計中重要的形態元素,其形體多姿多彩,語義氣象萬千,體現的是一種音、形、意結合的獨特樣式,具有音律美、對稱美、含蘊美的審美特點,在民俗錢幣設計中起到了很好的裝飾和傳情達意作用,并以物質形態(銘文本身)和精神形態(銘文語義)兩種形式成為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傳播媒介和交際工具。
2.“制器尚象”的造型
造型是民俗錢幣設計的外在形態,是其它設計形態的形式依托和作用結果,與銘文、色彩、材質等設計形態是互為條件的關系。《易傳·系辭上》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制器尚象”的“象”的含義具體細分有三層:首先,形于外的形狀、征象。其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于外的形狀征象在“地”成為“形”,在“天”才稱為“象”。第三層含義,即由具體事物(自然萬物)及抽象規律中得出的事物的象征意義。④“制器尚象”要尚“象”,象源于物,則需要通過“觀物”而取萬物之象。把大自然與社會事物和現象作為“觀”的對象,作為創造的原型,并且,“觀物”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照搬“物”本身,模仿“物”的物理性狀和屬性,而是“取象”,捕捉“物”的整體形象和內在規律。④所以,中國的民俗錢幣在造型上多采用圓形,圓形錢又大多采用為外圓內方,呼應中國傳統文化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3.“隨質而變”的色彩
“隨質而變”此處指根據物象本體、本性的變化而變化。色彩在民俗錢幣設計中體現并不明顯,但卻又無時不在,它依附于錢幣的材質而存在,又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民俗錢幣的設計過程是在古人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因時、因事而鑄造的,與當時的歷史環境有密切的聯系,受經濟、政治、思想的制約。民俗錢幣設計中,色彩的賦予與材質利用有緊密聯系,金、銀、銅、錫、鉛、鐵、象牙、玉等材質均體現其材質色彩。例如:皇家貴胄利用金、銀、玉所鑄厭勝錢呈金、銀、玉固有色,平民百姓利用銅、錫、鉛、鐵等材質所鑄民俗錢幣則呈銅、錫、鉛、鐵的固有色。又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民俗錢幣多為出土和傳世兩種,出土和傳世兩種錢幣的色彩是不一樣的。一是材質所賦予的,二是在儲存和把玩的過程中后天生成的,所以我們說民俗錢幣設計中的色彩形態是隨質而變的。作為出土的錢幣,一般我們叫生坑錢,它有銹,銹色是在材質色的基礎上和土壤里的酸堿起氧化反應而后天變化而來,其銹色自然,多顯紅斑綠銹。傳世品則材質原色明顯,帶有一層自然、溫潤的黑色或銅色包漿,又稱“黑漆古”。
4.“紛繁各異”的材質
民俗錢幣的材質多種多樣,除了銅質,還有金、銀、鋅、錫、鉛、鐵等材質,并多以合金的形式出現,但在某個歷史階段和不同地域因社會環境的不同又存在合金配比上的一定差異和材質運用上的特殊出現。如象牙材質、琺瑯材質等。
先秦時期重要的科學技術著作《考工記》開篇就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⑤”由此可看出,古代民俗錢幣的設計強調“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其中,“材美”就是指材料的質感本的美感呈現,根據目的不同而選擇合適的材料,并通過恰當的工藝得以實施以展現材料本身的材美。
中國民俗錢幣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藝術美感,具有著實體形態和社會歷史審美的融合的特征。并且在整個文化的傳承上承擔著文化載體的功能。在當今的文化學語境下對中國民俗錢幣設計形態的研究要綜合的從中國古代文化、宗教、哲學、民間藝術和社會風俗等多方面去探尋,以彰顯其設計形態存在和對當今造型文化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注釋:
①邱德美.中國古錢幣與民俗文化[J].新疆錢幣, 2007(4).
②周盛來.淺析宋代“瘦金體”在錢幣上的裝飾藝術[J].美與時代:下, 2012(1).
③陳布瑾.由“制器尚象”談中國傳統文化對器物造型的影響[D].湖南大學,2004.
⒕趙鵬,江南.“制器尚象”對中國宗教文化識別傳播的影響及表現特征[J].山東社會科學,2012(6).
⑤【清】戴震.考工記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