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民族打擊樂的快速發展,民族鼓的演奏形式多種多樣,并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然而,就民族鼓的演奏而言,其力度的爆發、音色的虛實對比、輪鼓的流暢等演奏特征,卻被部分演奏者過度的肢體動作、夸張的表演所取代,忽略了民族鼓演奏的手上技巧。對于演奏者該如何適當地拿捏演奏時的度,做到收放自如?本文將從演出的曲目和演出的觀賞性來分析,通過結合不同的打擊樂作品來闡述民族鼓演奏的收與放,希望對大家演奏民族鼓有所幫助。
關鍵詞:民族鼓 觀賞性 專業性
一、 民族鼓的定義與演奏方法
民族鼓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鼓類的總稱,是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也是我們的文化遺產之一。民族鼓包括大堂鼓、小堂鼓、花盆鼓、五音排鼓、扁鼓、板鼓等。而五音排鼓、扁鼓、堂鼓、花盆鼓這幾種樂器打法一致,包含了相同的演奏技法。
民族鼓作為單一的無旋律音高的演奏樂器在演奏時略顯單調,因此演奏家們在民族鼓的演奏方法上尋求突破,通過敲擊鼓的不同的位置及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來發出不同的聲響。民族鼓的演奏技法有許多種:邊擊、悶擊、刮奏、滾奏、正常敲擊;而敲擊的位置可以是鼓心、鼓邊、鼓框、鼓腔、鼓釘,也可以是鼓棒互擊。常用的符號:刮奏“■”、鼓棒互擊“q”、悶擊“■”、敲擊鼓心“D”、鼓邊“X”、邊擊“T”、滾奏“DL”“XL”“■”等。
二、 影響民族鼓演奏收與放的兩個因素
在演奏民族鼓時應如何把握收與放的度呢?筆者將分為演出劇目、演出的觀賞性這兩個因素展開分析:
1.演出曲目
每個劇目所表現的內容,涵義各不相同,且在演奏樂曲及表現樂曲深層內容的要求下,需要演奏者綜合全曲,整體分配樂曲的“收”與“放”,即在演奏時通過力度與情感的把握,將樂曲完整的展現給聽者。因此,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先弄清作者的創作意圖,才能夠很好的詮釋作品。
以《牛斗虎》為例,這是一首山西民間廣為流傳的曲目,曲子描繪了動物之王老虎與牛相互打斗的場面,是一首大鼓曲目。一個演奏者模仿“牛”演奏大鼓1聲部,另一個演奏者模仿“老虎”演奏大鼓2聲部,曲子從緩慢的節奏開始逐漸加快,在兩個聲部節奏對位時演奏者分別模擬牛和老虎走路的模樣;而當牛和老虎相遇時要如何將牛面對兇狠無比的老虎并無所畏懼地與之展開搏斗這一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就對演奏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演奏這首曲子,演奏者要“放”開演奏,除了將譜子里的音符演奏出來,還要各自精心設計相應的動作,夸張的面部表情,將這出劇完美地表演出來。
《老鼠娶親》是絳州樂團根據縉云的一個民間傳說創作的打擊樂劇目,借著老鼠娶親的故事描繪了中國傳統婚嫁的過程:媒婆做媒、迎娶新娘、拜堂成親等熱鬧場面。這是首打擊樂重奏作品,由五音排鼓、堂鼓、木魚、三音鑼、水镲、拍板、小镲、碰鈴、更鑼組成。曲子由木魚的滾奏節奏開始,在一聲更鑼之后,主奏樂器五音排鼓加入演奏。對于相對緩慢的節奏而言,演奏者可以“收”著演奏,注意呼吸的運用及抬槌的松緊度,在這首曲子休止的時候演奏者夸張的“收”的動作讓曲子戛然而止,生動地刻畫了老鼠警惕而膽小的形象。而到曲子快速部分(譜例1),所有樂器一起加入襯托主奏樂器,此時演奏五音排鼓應該活潑地、熱烈地;堂鼓演奏者則運用雙擊、立著鼓棒演奏等稍微夸張的肢體動作來演繹伴奏節奏型,通過“放”的演奏方式把老鼠娶親的喜悅和熱鬧場面表現出來。為了深化這部劇的角色,演奏者可以穿著老鼠樣式的服裝來演奏。
[譜例1]
2.演出的觀賞性
面對不同的觀看對象,不同的表演形式,民族鼓演奏者收與放的程度也不相同。此處的“收”與“放”,則更多是技法之外,更側重于表演性的,動作上與舞臺表現層面的“收”、“放”。舞臺表現的“收放”與技法層面的“收放”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一個完備的整體,共同完成演奏者的音樂表現。
例如,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所面對的觀眾是中國十幾億同胞及海外僑胞,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層次背景,不同的審美觀念,因而要求演奏者的表演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演奏時就要盡量地“放”開演奏。紅攖束打擊樂團的一首《中國龍》便很快地吸引了大眾的眼球,這是一支女子打擊樂團,她們扎實的功底,整齊劃一的動作,錯落有致的編排,民族風格的服飾,震撼的音樂背景無不讓她們成為矚目對象。
而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新編排的打擊樂協奏曲《木蘭》在國內乃至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部作品是根據中國傳統故事《花木蘭》改編,將打擊樂和京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滿了趣味性和創意性。該曲塑造的兩個木蘭形象深入人心,而飾演打擊樂版木蘭的演奏者在演奏時恰當地拿捏了“收”與“放”的度,成功地將觀眾的情緒帶入到劇目中。而對于《滾核桃》這種既專業又不失觀賞性的曲目,通常在綜合性高校校園晚會上上演,演奏者則可以適當地加些動作“放”開演奏。曲子是由八面扁鼓和一個拍板組合(譜例2)。拍板在曲子中的角色相當于一個指揮,掌握著全曲的基本節奏和速度。曲子一開始就是由八位演奏者齊奏一個滾奏型節奏,而后每人輪流敲擊鼓邊滾奏,在敲擊時演奏者需要配合惦腳尖、掄手臂、甩頭等動作將節奏型傳遞給下一位演奏者,由慢到快兩個輪回后結束在齊奏滾奏上。在拍板起兩拍節奏以后,全體演奏者做著整齊的動作:身體跟著律動扭動,手握鼓棒畫圈,眼睛望向手的方向。曲子中段是慢起漸快的節奏型,演奏者融入舞蹈動作來敲擊鼓邊的不同位置,并用鼓棒互擊的漸快方式將曲子推向高潮。曲子中演奏者強弱和快慢的對比,不同的肢體動作,不同的敲擊位置將農民核桃大豐收時在屋頂晾曬核桃,核桃相繼滾落在地的場景表現得惟妙惟肖。
[譜例2]
三、“收”與“放”的專業性
隨著打擊樂專業、演奏的逐漸普及,以及聽眾欣賞能力的提升,如今對于打擊樂的演奏有了更高的要求。專業音樂院校的音樂會演出或者打擊樂比賽,就要求演奏者選擇更注重內涵的演奏方式,演奏者應該更多地“收住情感”,注重內心情緒、手腕手臂的分工、音色、力度等音樂元素;同時也要求演奏者對音量上的“收”與“放”進行細致控制,細致入微的表現樂曲。
上海音樂學院打擊樂副教授羅天琪創作的《云之南》是一首民族打擊樂重奏曲,這首曲子常被作為上海音樂學院打擊樂音樂會的曲目。主奏聲部是由五音排鼓及大軍鼓組成,演奏者采用民族鼓棒,大軍鼓鼓棒及用手拍的方式演奏;伴奏聲部由堂鼓、铓鑼、大鼓、海鑼組成,通過變換鼓槌、手拍的方式來制造不同的音響效果。曲子中4/4,3/4,2/4,3/8,5/8,6/8,12/8不同的節拍變換,三連音、四連音、五連音、八連音的交錯出現,這便要求演奏者的節奏要十分精準,成功地變換拍子的同時將每個音符,每個力度,每個音樂表情表現出來。因此,對于專業性的曲目演奏就要求演奏者要擯除過多的花哨動作和華麗的服裝,將演奏重點“收”在每個音的發力、音色及曲子的整體完成上。
例如,全國青少年打擊樂比賽民族鼓組別的規定曲目《鼓上飛舞》是一首高難度的五音排鼓作品,首先要求演奏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左右手獨立地演奏各自的節奏型;其次在確保力度均勻分配,音色平衡且不錯音的情況下將曲子演繹得流暢動人。曲子一開始的7小節包含了單倚音、雙倚音、滾奏、輪鼓滾奏等節奏型,演奏者應注意呼吸的調整及每個音落下的力度,在第三小節結束后深呼吸的同時將雙手抬起放松,為第四小節的演奏做準備。第八小節開始,右手單手敲擊八分音符,在確保每個音獨立的情況下漸強而后減弱成為伴奏音型。而在曲子的高潮段落也是點題段落,演奏者快速交替雙手來演奏三連音的節奏型,并在不同的鼓上輪流演奏,由于速度極快且雙手交替演奏,因此給人一種鼓上飛舞的感覺。此時,演奏者應當注重手臂帶動手腕發力,在交替時手腕要靈活地轉動,每個音的落點平均,輪奏時。
結語
民族鼓演奏者在演奏不同風格的曲目、面對不同觀眾、不同的演出場合時應該有不同的演奏處理。“收”時更強調演奏者演奏每個音時敲擊的落點、力度、音色飽滿度、節奏的復雜變化及內心的情感表達。“放”時演奏者可以釋放強大的氣勢和力度、既定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因此,對于民族鼓演奏者而言,要做到演奏時的收放自如就該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掌握演奏技巧、讀懂每份譜子并配上豐富的肢體動作和相應的面部表情。
參考文獻:
[1]李真貴.絳州鼓樂《滾核桃》[J].中國音樂教育,2002(8).
[2]史新剛.淺析絳州鼓樂《滾核桃》的藝術特征[J].音樂時空,2014(14).
[3]黃唯奇.民族鼓敲擊手法感覺與音色追求[J].中國音樂,2013(3).
[4]劉思軍.紅櫻束女子打擊樂團[J].國際音樂交流,2000(6).
[5]王滿.中國鼓的暗示動作[J].中國音樂,1996(3).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至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