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顏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特殊教育現狀的描述,介紹了關于特殊教育中感覺統合訓練的模式,闡述了感覺統合與藝術知覺和藝術表現形式的五種感覺之共通連結,強調了特殊美術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可以介入特殊兒童康復治療的一種教育方法,并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理論,論述了特殊美術教育在這部分的作為,以及作為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存在的必然性。通過與傳統美術治療理論做一定的對比,強調特殊美術教育是作為公民一部分的特殊兒童應當享有的權利,其發展勢在必行。
關鍵詞:特殊美術教育 ? 特殊兒童 ? 感覺統合
一、我國特殊教育現狀與特殊兒童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4月2日國際自閉癥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發表致辭一開始就是:“今年的世界提高自閉癥意識日讓我們有機會祝賀自閉癥譜系障礙者的創意思維,并重申我們幫助他們實現巨大潛力的誓言……”;而美國總統奧巴馬一開始就強調:“每年,全球各地的人們都要在這個時間來認識數以百萬計的自閉癥譜系患者,也包括每68人中就有一人的美國兒童。美國自閉癥者貢獻于社會的各個方面,是我們多元化國民中的重要一員。在世界提高自閉癥意識日,我們向所有自閉癥譜系患者表達我們的支持與尊重……”。
《中國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研究》一書中指出:在2009年我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一共有419489名殘疾兒童在校接受教育,其中,63.19%的殘疾兒童正在普通教育學校或特殊教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數量達到四萬多名。但是這些特殊老師所針對的教學領域還基本以感官障礙等顯性障礙類型為主,即是通常所說的聾啞盲等殘疾兒童。自1988年來,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兒童數量顯著增加,隨班就讀教育形式的開展改變了我國普通教育的生態環境,打破了我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二元獨立存在的傳統局面,并鋪墊了我國融合教育的前行之路。而隨班就讀師資隊伍包括班級教師、資源教師、和巡回指導老師。在現階段我國國情下,主要由隨班就讀個案區域的公立特殊學校教師承擔資源教師和巡回指導教師工作。而我國目前的公立特殊學校本身也在發展中,在指導層面及擔負額外工作量上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也就是說,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校在隨班就讀師資隊伍的培養上幾乎還沒有開始。
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1300萬自閉癥患兒,平均每100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自閉癥,在合并多動癥、學習障礙、顯性障礙類聾啞盲兒童、唐氏綜合癥、腦癱等特殊兒童,人數就還要大大多于統計的1300萬。在我國正在發展的特殊兒童教育中,特殊美術教育類的師資培養也幾乎沒開始,這成為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二、特殊教育中的感覺統合訓練
筆者在中新網上曾看到這樣一篇的報道,北京創藝寶貝與全國婦聯《我和寶貝》雜志、《BEIJINGKIDS》雜志聯合主辦的“touch!touch!兒童感覺美術館”于2012年10月23日在北京世貿天階南街地下一層正式開幕,在11月1日首場公益體驗中接待了一群特殊兒童。美術館安排專人對這些特殊兒童進行陪護與參觀講解。美術館的設計理念主要是寓教于樂的方式,這類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美術館是首次登陸中國,館內有聲音游樂園、視覺游樂園、生命展覽館、觸覺游樂園、魔法游樂園等場館。期望兒童能通過對事物不同角度的全新體驗與重新解析,例如,聲音的體驗和解析,再結合視覺的動態模式,或和節奏點肢體動作連接,或和色彩、觸覺等各種感知覺產生連接,從而形成新的感覺模式。目的是使孩子們調動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五感進行深度溝通,透過“五感”這五個生命窗口,并通過親自觸摸、操作、觀察和體驗后,期望大腦、肢體、情感與創造力、好奇心、想象力得到刺激,結成紐帶,使身心得到充分解放,智力獲得啟發,思維變得活躍,心靈得以升華……。
這種所謂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其實早在1960年,由ShrttinhyotC. S LashleyK.S首先提出,稱之為感覺統合。感覺統合術提出后,廣泛地應用于行為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AyresA.J根據對腦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統地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
那么,什么是感覺統合失調?首先我們試著分析現在最令家長們頭疼的一種常見兒童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其根源就有很多,很多時候我們常將這種問題歸類于兒童的興趣、動機沒有被調動、現代社會電子玩具的干擾太多,這確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更多時候,孩子只是在感覺的整合上出現了問題,例如,他可能肌耐力不夠,無法忍受20分鐘,半小時的安坐,或許是他視覺上的干擾太多,他無法找到焦點,也可能是孩子對聲音過度敏感,使他們無法過濾掉不相干的聲音,因此也無法在許多聲音中找到目標聲音,這些感覺處理的混亂使他們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希望他集中的焦點上,而這類感覺統合上的問題它是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個包裹,因為注意力的缺失,造成學習理解差、做作業拖拉、從而影響性格造成緊張、膽小和退縮。過去,那些被診斷為多動癥的問題兒童,以及現在大量的自閉癥患者,大都合并有許多令人頭疼的行為問題。給孩子吃藥、打針等,效果甚微,更何況自閉癥患者仍然是醫學上的一個謎,吃藥無非只能稍微控制孩子的異常多動、異常情緒,卻有可能造成某些后遺癥;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能聽懂卻不配合,是有意不聽話,對孩子又打又罵,造成孩子的身心創傷。AyresA.J認為,10%~30%的兒童出現上述癥候群,并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導致通過感覺器官的信息不能經過大腦有效整合,在醫學和心理學上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或學習能力障礙。
歐洲、日本、美國、臺灣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從70年代興起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現已發展成每間小學都設有感覺統合訓練室。日本各生活小區和公園,公共兒童游樂區域中都有秋千和沙池,這其實是非常有深意、符合兒童感知覺發展規律的,為兒童的前庭覺和觸覺的刺激發展提供最方便的材料和工具,同時作為兒童最感興趣的游戲活動,最大限度愉悅豐富了他們的童年生活。而在我國,由于安全管理問題,很難在公園和社區的公共區域中找到秋千和沙池,除非是收費游樂場。
如今,對于大多數特殊兒童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有針對的訓練理論和技術逐漸在開發和完善,參加訓練的特殊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臨床實踐證明幾乎85%的受訓兒童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也就是說在當今特殊教育多樣化的理論實踐領域當中,感覺統合訓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適用解決3-13歲有學習困難或行為問題的兒童。
三、感覺統合引發的特殊美術教育思考
筆者走訪了廣州主要的特殊兒童康復機構,例如歡樂島、太陽花、康納自閉癥學校及廣州啟智特殊公立學校,與現正從事特殊教育的較為資深的老師有過深入的接觸和交談,在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至今,沿用了多種國外特殊教育理論,一般都已達成共識:一個特殊兒童的康復進步,綜合多個特殊教育理論,綜合多樣操作技法,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而評估系統更是各種綜合問題的觀察體現。于是筆者開始思考,特殊美術教育在其中可以有怎樣的作為?幾乎每一個特殊兒童只要參與康復訓練,首先就會有一套隨身的評估結果,廣州中山三院神經康復科就提供權威的評估體系。因此操作的美術教師很容易了解個案的具體真實情況,但是針對特殊兒童的美術教育,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論知識,并需要累積一定的特殊兒童教學技法操作和經驗,這也就是為什么筆者要在美術教育前面加上特殊二字,它跟我們以往所認識的美術教育有很大的區別。也可以說是現今美術教育的一大空白。
美國作家艾略特·W·艾斯納在他的《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中指出:當我們去分析在直觀藝術實踐和欣賞中起作用的幾個因素時,會清楚地看到,藝術創作和欣賞是一種復雜的認知——知覺(cognitive——perceptnal)活動。這里所指的知覺和本文第二段所引摘中新網上報道所提出的五種感覺,并感覺統合教育理論,在一定層面上都有關聯。當代藝術不再僅僅局限于視覺形式,語言文字、音樂戲劇、大眾傳媒。數碼影降、聲光電化,只要能傳達特定信息,就無所不用,繪畫超越平面限制,雕塑結合風景和建筑,展出場地也不局限在畫廊扣博物館,也就是說當代藝術,是多方面在刺激人類各部分感官系統。因此,僅僅就特殊兒童感覺統合的訓練,特殊美術教育就可以有很大的作為,在感覺統合失調的特殊兒童,如何結合他們的綜合評估結果,再通過特殊美術教學有針對的介入,起到參與特殊兒童治療康復的作用。
四、特殊美術教育與美術治療的區別及發展的勢在必行
在已有的文獻中,關于繪畫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幫助,許多專家在這一方面寫過許多相關的論文,提出應有知能和感官,促進感覺統合,王丹在《藝術治療——促進孤殘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就已經指出,并在文中強調了通過藝術治療 ,對于部分因受到心靈創傷而導致心理、情緒不穩定的孤殘兒童,可有助于幫助他們實現穩定,進而引導他們的意識行為。而南京師范大學的陳琨在其《繪畫投射技術應用于美術治療的探索》一文中進行了報道,對兩個有明顯攻擊行為的自閉癥兒童進行了繪畫藝術治療的干預過程。由于自閉癥兒童大都合并社交、語言障礙,他們在溝通和表達上有缺失的表現,通過繪畫美術治療,期待能夠發現他們的恐懼、焦慮和沖突,由此可以進一步挖掘出導致產生攻擊性行為的深層動因,并減低攻擊行為的發生頻率。但是在這些文獻里所提到的美術治療,操作介入的部分更多屬于精神心理層面,它的范圍與功能相對狹窄。就如心理美術治療(art therapy)是誕生于20世紀中期的一種藝術療法,由精神分析學家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創立,它主要通過繪畫、雕塑、拼貼創作等美術手段幫助當事人釋放難以言表的情緒、控制行為、解決問題,進而獲得身心整合。
特殊美術教育當然包括了繪畫藝術治療,但它首先是一種教育,是特殊兒童作為公民接受義務教育的一種權利,它可以合并介入特殊教育的許多領域,特殊兒童失調的感覺統合、社交障礙、情感缺失、認知理解、行為問題等等,都可以有特殊美術教育介入的空間,并且服務于特殊兒童成長教育的各個階段。而且,占據了所有殘障類兒童之首的自閉癥兒童,就有幾乎10%的孩子屬于天才癥候群,相當多的兒童對于藝術有著特殊的愛好和有著相當的敏感度,他們在美術領域中也有可以被引導發展,并成為他們日后賴于謀生的可能。就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袁佐老師曾經在一次自閉癥兒童畫展的訪談中指出:“有可能他們是自閉癥患者,但僅此而已,他們同時也有可能是未來優秀的藝術家。”
參考文獻
[1]王雁等.中國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艾略特·W·艾斯納.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3]閆俊,崔玉華.一次集體繪畫治療嘗試[J].中國臨床康復, 2003, (30).
[4]高穎.藝術心理治療[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5]何靜,蔣明全. 繪畫藝術治療在中國發展的介紹[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09(2).
[6]王丹.藝術治療———促進孤殘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社會福利, 2007(6).
[9]陳琨.繪畫投射技術應用于美術治療的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 2007.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美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