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華 編輯/丁小珊
Business 商業
保密協議:國際并購交易的起點
文/張偉華 編輯/丁小珊
在國際并購交易中,因為保密協議而引發的爭議數不勝數。并購項目的參與人員要善于從商務活動、交易條款中去發現交易對手的戰略、戰術和盤算,并通過采取相應策略保護自身利益并控制風險。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大,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規模也在日益擴張,且越來越多地參加到國際并購的商務競技之中。而國際并購的競技,實際上也是對并購參與者掌握國際通行規則程度和商業謀略技巧的測試。由于國際并購競技場上的玩家眾多,且各自的利益和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同,因而如何競技是很有講究的,否則很可能會掉入對方設下的陷阱。
保密協議在國際并購中最為常見。保密協議和信息披露行為有關,在國際并購的開始階段,最基礎的工作之一便涉及到如何處理保密協議。并購項目從一開始,保密協議便會放上項目人員的案頭,不僅交易雙方需要談判保密協議,交易各方還需要和各自聘用的各種中介、顧問(法律顧問、財務顧問、財稅顧問、技術顧問、公關顧問、政府關系顧問)簽署保密協議。然而在實踐中,有的買方對保密協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根據交易實際情況、不認真了解賣方的公司情況、不考慮交易的競爭態勢,隨便選擇不是針對項目進行專門設計的保密協議進行簽署,從而在交易的一開始就給自己埋下了風險。為此,參與國際并購的企業需要對保密協議的游戲規則進行較為透徹的了解。
出于本文寫作的需要,信息披露方和賣方具有相同的含義,信息接收方和潛在買方具有相同的含義。
從國際并購交易賣方(招標方)的角度看,挑選什么樣的公司簽署保密協議是有講究的。其中的關鍵是要識別潛在的買方是否是嚴肅的投資者。有些公司接近賣方簽署保密協議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賣方的相關信息。如在國際油氣業的并購實際操作中,有的石油公司只以獲取非自身熟悉區域的相關地質資料為目的,在市場上采取“有機會就看、有賣家就聯系、有資料就收集”的策略,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這會給潛在賣方帶來不小的困擾。尤其是在潛在買方是賣方在市場上的競爭對手的時候,賣方在簽署保密協議進而披露有關保密信息的對象時,更要慎之又慎。鑒此,賣方需要設定一個評估的標準,對潛在買家的技術能力、資金能力、發展戰略、投資近況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了解,之后才能決定是否與其簽署保密協議,進而披露相關的保密信息。如果將各國政府的投標項目也視為廣義的國際并購的話,各國政府經常設置的投標資格預審查,可以認為是對潛在交易對手篩選的一個較好機制。綜上,和哪家公司簽署保密協議,進而披露相關的公司保密信息,絕不是一個盲目的商業行為,其背后有著大量的分析、算計和決策的過程。
由于國際并購的玩家眾多,交易參與方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些時候,給公司送來項目機會的所謂賣方,可能就是一個動機復雜的“二道販子”(中介公司)。二道販子有的自稱中東王子的親戚,或者將軍的兒子,不一而足。他們在與潛在買方簽署保密協議的時候,往往要求買方做出一個所謂的“不繞過”(Non-Circumvent)承諾。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參與國際并購的潛在買方一定要加以警惕:這樣的二道販子往往并不是項目的所有權人或者保密信息的有權披露人。不繞過承諾條款一般會規定在簽署保密協議后,信息接收方不得再繞過信息披露方就所述項目尋求與任何第三方的合作機會。對此,買方需要非常小心,一定要注意確認信息披露方是否是項目所有權人,如不是,又是否有權披露信息,或者信息披露方是否要借助此條款來限制信息接收方的商業選擇范圍及靈活性。
當然,在國際并購交易中,并不是說買方不能和中介公司(或者二道販子)打交道,而是要注意打交道的技巧,以及對風險的控制和對商業靈活度的保持。英國上訴院最近判了一個和不繞過條款有關的案例。該案例中, Dorchester公司獲得了一個商業機會,披露給了BNP,同時簽署了含有不繞過條款的保密協議,要求BNP在披露信息給任何第三方之前均需要簽署背靠背的保密協議。后來BNP公司將商業機會信息披露給了第三方,但未和該第三方簽署保密協議,使第三方繞過Dorchester公司而贏得了該商業機會。Dorchester公司遂以BNP未履行包含“不繞過”條款的保密協議的義務為由,將BNP公司告上法庭。最終,上訴院判BNP違約并賠償相應損失。
在國際并購交易中,從潛在買方和賣方的角度看,均需要保持商業上的靈活性。本文通過分析以下案例,幫助企業發現有效保持商業靈活性的方式。
A公司欲友好收購上市B公司。經由投行介紹、表達意向后,雙方簽署保密協議,并進行收購談判。在A、B公司進行談判的過程中,另一家C公司在市場上惡意收購B,并公開報價。由于A公司與B公司簽署的保密協議中有Standstill條款(Standstill條款是對信息接收方購買信息披露方股票或者資產行為的限制,在信息披露方是上市公司的時候,具有特別的意義:信息接收方有可能通過保密信息了解到信息披露方的一些不為其他股東所知的信息,從而占有特別的信息優勢地位,并可能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惡意收購,或暗中在市場上購買信息披露方的股票。為了避免出現此類情況,信息披露方需要用Standstill條款對信息接收方的行為做出限制),因而盡管A公司極欲鎖定B公司的項目機會,但在保密協議簽署后的18個月內,除非雙方友好談判達成交易,否則A公司不能在公開市場上對B公司的股票進行任何形式的收購。鑒于A公司與C公司系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達到目的,A公司決定與C公司接觸,商討C公司惡意收購成功后的合作意向。就此事進行分析,A、B公司又該各自采取什么策略呢?
從A公司角度看:首先,如果A公司從事項目的人員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有足夠的估計,則應在和B公司談判保密協議的時候,要求在保密協議的Standstill條款中加入“出現了惡意收購方的時候不適用”的除外條款,這樣A公司就可以享有更多商業上的靈活度;其次,如果A公司得到了B公司董事會的支持,那么A公司不必一定要在C公司惡意收購成功后與C公司合作,而是可以直接與B公司談判友好交易,充當“White Knight” (白衣騎士,指目標公司在遭遇敵意收購襲擊時所尋求的第三方,其作用是與惡意收購方爭購。一般而言,它們也是目標公司更加愿意接受的買家);第三,如果A公司一定要與C公司進行合作,則需要成立與原有交易無關的“Clean team”(清潔小組),并設立防火墻規則,使該組內人員專門從事與C公司的合作項目(根據保密協議的義務,A、B公司談判中所涉及的任何資料和信息均不能與C公司共享)。
從B公司的角度看:可以在保密協議中再加入No-teaming條款(Noteaming即不與他人合作條款,是并購交易中對信息接收方的限制性條款,以避免其與其他潛在收購方尋求交易,從而降低信息披露方的競爭性或者出現信息披露方不愿接受的潛在買方),則A公司就很難和C公司進行合作了。
在國際并購交易中,潛在買方在和目標上市公司簽署保密協議的時候往往能夠接受Standstill條款的限制,但也會提出如下要求來進行除外:第一,不得禁止信息接收方向信息披露方提交保密的報價;第二,不得限制信息接收方從其他已經擁有公司股票的人手上購買股票,只要這些股票不是信息披露方的大部分或全部股票;第三,不得限制雙方已經進行的,或者在正常業務范圍內的任何交易。對于賣方而言,簽署保密協議并不意味著其有義務與潛在買家達成交易,所以在國際并購交易中,賣方往往會要求在保密協議中寫入下列條款:簽署保密協議并不意味著信息披露方和信息接收方要簽署確定性協議;提供保密信息僅供信息接收方研究是否進行交易,而不是為雙方創設進一步推進交易的義務。此外,也很少有賣方在保密協議中承諾給予潛在買方獨家談判權,除非潛在買方給予一定的對價或者回報。這也是賣方保持自己交易靈活性的一個方式。
對于賣方而言,對潛在買方的行為采取一定程度的限制是必要的,例如潛在買方不能利用談判的機會與賣方的員工接觸并將其挖走,也不能利用獲得的保密信息與賣方進行商業競爭。所以,在國際并購的保密協議中常會列明限制行為條款。
限制行為條款一般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守門人條款(Gatekeeper),該條款的含義是,未經允許,信息接收方不得與信息披露方的員工接觸,以消除對經營的干擾和信息源的統一;二是不得競爭條款(Non-compete),意為信息接收方不得利用從潛在賣方獲得的保密信息進行競爭性使用;三是不得招聘條款(No Solicitation),意為不得在簽署保密協議后對信息披露方的雇員進行招聘(該條款一般只適用于某些高管或者特定人群,且會有時間限制),但如果信息披露方的雇員主動應聘或者根據招聘廣告應聘則不受此限制。
在國際并購交易中,因為保密協議而引發的爭議數不勝數,并購項目的參與人員要善于從商務活動、交易條款中去發現交易對手的戰略、戰術和盤算。只有熟稔了商務游戲規則,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清醒無惑,更好地保護自身利益并控制好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法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