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榮蓉
特許兌換乘風揚帆
文/本刊記者 榮蓉
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發展壯大,不僅需要特許機構自身努力開拓、創新,而且需要監管部門、消費者等不同群體共同去扶植、支持。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自2008年試點以來,其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進一步助力特許業務發展,2015年5月,三家特許機構獲批辦理調鈔及批發業務,打破了境內外幣現鈔批發由銀行單方面供給的局面,成為特許業務深化發展的新起點。為更好地了解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發展現狀以及相關政策的未來動向,8月中旬,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王春英。她認為,未來特許業務有著光明、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其發展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特許業務的發展壯大,不僅需要特許機構自身努力開拓、創新,而且需要監管部門、消費者等不同群體共同去扶植、支持。
: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并不長,但給居民帶來了很多兌換便利,也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您如何評價特許業務近年來的發展?
W:2008年以前,我國個人進行本外幣兌換的合法地點,只有銀行及其代兌點。因此,不僅在外匯短缺的年代,“黑市”活躍、“黃牛”猖獗,而且在進入外匯充裕的時代后,個人進出境的零星、小額貨幣兌換仍然頗不便利。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借助北京奧運會的東風,個人本外幣特許業務在北京、上海兩地正式揚帆啟航。經過一年時間的試點,2009年1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將特許業務試點范圍擴大到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的17個地區。隨著試點的深化和市場的發展,2012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將特許業務的試點正式推廣到全國。自此,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是特許業務覆蓋的地區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15年6月末,轄內開辦特許業務的分局達到22個。二是特許業務的本外幣兌換規模增加較快。兌換總金額從2008年的1715萬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7.3億美元,再提高到2014年的18.3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特許業務的兌換規模已達10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剛推出的調鈔和批發業務政策即將發力,近期還會再推出通過互聯網辦理特許業務的政策,今年全年的業務量將會再創新高。三是特許機構的服務能力迅速提升。到目前為止,共有法人機構59家,網點數量達到382個。其中,單一外匯局轄內經營特許業務的機構52家,全國范圍內經營特許業務的機構7家。四是創新業務不斷涌現。在傳統的柜面現金兌換業務的基礎上,新增了電子旅支代售和兌回業務、線上預訂線下提取業務、個人使用銀行卡通過POS機兌換外幣業務、邊貿試點業務以及今年推出的調運外幣現鈔進出境和批發業務。
可以說,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推出,在提升境內兌換服務水平,促進境內外交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服務時間大幅延長,營業網點設置靈活。設立在機場的特許機構網點能夠根據航班進出港(包括延誤)情況,靈活安排人員和營業時間,必要時可24小時不間斷營業,彌補了銀行網點不能全天營業的不足。二是掛牌幣種明顯增多。特許機構借助從客戶處收取的零散和稀缺貨幣,運作小面額和小幣種現鈔,并形成了內部循環體系,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客戶小面額外幣和稀缺外幣的兌換需求。三是配鈔方式更加迅捷。特許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比銀行網點配鈔能力更強,能夠為境內外個人提供更為周到的兌換服務。
:盡管特許業務取得了快速發展,但相對于居民巨大的貨幣兌換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您認為,制約當前特許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W:如果說2008年以來特許業務發展較快的原因是平地蓋樓效應,那么從目前情況看,一些制約因素逐漸顯現,成為當前需要突破的瓶頸。
如果說2008年以來特許業務發展較快的原因是平地蓋樓效應,那么從目前情況看,一些制約因素逐漸顯現,成為當前需要突破的瓶頸。
一是業務平盤渠道單一。特許機構的外幣現鈔仍主要通過境內銀行調劑。由于經營外幣現鈔的利潤低,商業銀行供給外幣現鈔意愿不強,致使外幣現鈔,尤其是小面額、小幣種貨幣的供給長期不足,難以滿足特許機構外幣現鈔的需求。特許機構無法獲取充足的外幣現鈔意味著無外幣可賣,直接導致部分業務流失。而且,特許機構議價能力低,只能以零售價格從銀行獲取外幣現鈔,還需要承擔運輸、保存等成本,也進一步推高了外幣現鈔的價格。這些因素是特許機構業務開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障礙。
二是業務量較小,難以發揮規模優勢。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城市中,銀行網點的設置也比較密集,特別是在具備開辦特許業務條件的商業區、城市CBD、高檔住宅小區、外國人居住區等境內外人員流動大、外匯需求大的區域,均有各類銀行的網點。特許機構雖然以自己的獨立資金、獨立品牌、獨立場所開展業務,但在開戶、平盤等方面仍依賴于銀行,并受到銀行諸多限制,難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競爭。
三是黑市交易活躍,壓縮了特許機構的生存空間。不可否認,現階段外匯黑市仍然存在,部分地區還很猖獗,有的甚至故意擾亂特許機構的日常經營。這極大地壓縮了特許機構的生存空間,成為特許業務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挑戰。
四是特許機構之間存在惡性競爭情況,突出表現在爭搶機場和關口等“黃金地帶”。由于市內網點盈利難,特許機構爭先搶占機場、關口的網點。這種競爭局面使得擁有場地租賃權的機場或口岸順勢大幅漲價,吞噬了特許機構的大部分利潤。同時,不同的特許機構網點設置過于集中,也分流了客戶,導致單個網點的盈利處于下降趨勢。
除了上述列舉的客觀困難外,在經營壓力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下,個別特許機構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特許機構辦理業務時審核單證不嚴,違規辦理業務;有的特許機構以特許機構和代兌機構名義違規從事網絡炒匯活動(或雖然未以特許機構名義但其中的部分管理人員參與網絡炒匯);還有的特許機構未經許可或備案,就開辦創新業務等。近年來,多地均出現過特許機構或其從業人員因從事違法、違規活動而被各類媒體曝光的情況,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正如您所說,特許機構的發展需要突破瓶頸。此次跨境調鈔及批發業務的推出將如何助力特許業務的發展?
W:跨境調鈔及批發業務的推出有望彌補境內外幣現鈔供不應求的局面,不僅可以為眾多特許機構提供配鈔渠道,還可以為中小銀行提供現鈔平盤服務,豐富兌換幣種,凸顯專業兌換的優勢。相信調鈔及批發業務的擴大會進一步促進個人客戶與特許機構之間、特許機構同業之間以及特許機構與銀行之間形成完整的現鈔交易和清算機制,覆蓋從零售到批發、由批發到跨境調運的全過程,為特許業務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許機構作為非金融機構從事貨幣兌換業務,其監管和風險防控是重中之重。外匯局作為主要的監管機構,是如何處理特許業務發展與監管關系的?
W:外匯局歷來高度重視特許業務的發展。與其他外匯管理業務不同,特許機構作為法人主體,其主要管理權限在外匯局。盡管特許機構的本外幣兌換規模在結售匯總額中占很小的比例,對外匯形勢變化的影響也很小,但是由于特許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個人,涉及面較廣,社會影響較大,哪怕一個小小的問題也很容易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對外匯局的形象、對特許機構的形象均會造成負面影響。
從外匯局的角度來說,既要認識到特許業務近幾年來取得的成績,也要高度重視特許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正確處理發展和監管的關系;既要推動特許業務的發展,推進本外幣兌換服務能力的增強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也要提升特許機構自身和外匯局的監管能力,以保障特許業務試點的健康和良性發展。
近年來,外匯局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一是建立了以備付金管理為關鍵環節、以柜面業務監管和事后核查為輔助的監管制度;二是根據試點辦法的規定,推進機構和網點的設立,及時收集和報送相關業務監測數據,進行非現場和現場核查;三是積極推進創新業務的發展;四是及時處置特許業務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風險提示,并聯合檢查部門進行必要的檢查和處罰;五是從前瞻和創新角度,對特許業務和行業的未來發展進行研究和規劃,以指導特許業務的長期發展。
:下一步還會采取哪些措施推進特許業務的發展和監管?
W:下一步,為處理好發展和監管的關系,外匯局將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特許業務創新。推進創新,一方面可以提升特許業務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特許業務的發展,改善目前多數特許機構盈利少甚至虧損較嚴重的不利局面,同時減弱特許機構違規辦理業務的動機。特許業務的創新包括多方面,既可以是業務范圍的創新,也可以是支付工具的創新,還可以是經營模式的創新。外匯局將繼續對特許業務創新抱著積極支持的態度,多了解特許機構的需求,多了解公眾對本外幣兌換的現實需求。我們也會要求各地外匯分局對申請的創新業務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創新業務的主要風險點,設計好業務流程和監管的關鍵環節,為總局的決策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二是緊緊抓住監管的關鍵環節。從目前監管制度看,要抓住監管的關鍵環節,一是要把好特許機構的審批關,一方面要防止盲目開設機構和網點,另一方面要嚴格審查申請機構業務管理人員的專業資質和內控制度,特別對設立全國范圍的經營機構,相關的要求要更高一些;二是日常監管要重點關注特許機構的資金進出是否是通過備付金賬戶進行的,備付金賬戶的收支又是否與特許機構的經營收支相符;三是要注意特許機構的業務流程是否與個人結售匯的要求一致,是否能將辦理的個人兌換業務及時、準確地登錄個人結售匯系統。對于后兩點,無論是傳統的兌換業務還是創新業務,我們都要嚴格堅持相關監管原則。
從外匯局的角度來說,既要認識到特許業務近幾年來取得的成績,也要高度重視特許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正確處理發展和監管的關系。
三是認真對待特許業務的風險點。從目前特許業務的發展看,主要的風險點包括特許機構合規經營的風險、客戶損失和投訴風險、外匯局監管失當風險。對合規經營的風險,既要注意違反外匯管理規定的風險,也要注意洗錢的風險;對客戶損失和投訴風險,特別要關注在設計和推出一項創新業務時,盡可能降低使用新的支付工具可能帶來的客戶損失風險;對外匯局監管的風險,需要特別予以重視的方面包括:是否能按照行政審批的要求及時處置機構的業務申請,是否存在由于制度設計或監管不力而引發特許機構的合規和客戶面臨損失的風險,是否存在因與特許機構的不正當交往而引發濫用職權和腐敗的風險。可以說,在支持特許業務發展的同時,外匯局自身也在不斷反省、不斷進步,努力為特許業務的發展和國內兌換服務提供“正能量”。
四是努力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目前,特許業務出現的問題多數是從舉報中發現的。這說明,僅僅依靠日常的非現場和現場核查還不足以達到防范違規風險的監管目的。這就需要我們能借助多種渠道主動尋找和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特許業務發展的時間不長,一些新型業務的出現需要我們去認識、去設計符合要求的監管方式和方法;一些分局處于新設特許業務的階段,對特許業務的了解不深、監管經驗不足,也需要系統內部加強相互交流溝通,豐富監管經驗。
五是及時處理不規范的經營活動。各級外匯局對特許機構違規行為要抱著慎重、認真處理的態度。對于舉報或通過其他方式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查實。對于未經批準、超范圍經營的特許機構,不能遮掩、姑息縱容,要及時暫停或取消其特許業務經營資格,以免造成嚴重后果;對于暫停業務的機構,要督促其進行整改,認真評估其整改情況,慎重決定是否恢復其經營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