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華 編輯/劉麗娟
掌握對澳并購法則
把握對澳投資趨勢,熟悉并正確運用交易規則,有助于中國企業把握中澳自貿協定帶來的投資新機遇。
文/張偉華 編輯/劉麗娟
中澳自貿協定中關于雙邊投資領域的諸多開放與便利化政策,即將引發中國企業赴澳投資的新一輪高潮。在此之前,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資源領域的投資已有所建樹,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五大投資國。對于希望把握中澳投資新機遇的中國企業來說,學習先行企業的實踐經驗,尤為重要。把握對澳投資趨勢,抓住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并生效的時機,選好目標資產或目標公司并熟練掌握交易規則與行業慣例,中國企業才能在對澳投資中游刃有余、應對自如。
多年來,澳大利亞豐富的鐵礦、鎳礦、鋁土、銅、煤、黃金、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一直是中國企業的重點投資領域。伴隨著中澳自貿協定談判在近幾年的快速深入推進,中澳經貿深度融合,投資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的熱潮逐步消退,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投資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并呈現出新特點、新動向。
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從以往的以國有企業為主,逐漸進入到多種所有制并行。根據畢馬威和悉尼大學所發布的統計數據,2014年以前,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而在2014年,中國私營企業在澳大利亞的交易投資數量(51件交易,占總交易數量的85%)和交易額(62.3億澳元,占總交易金額的66%)首次超過了國有企業。
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從過去集中在礦業和石油天然氣業正逐漸發展到多種行業。2006年到2012年之間,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并購投資總額約451億美元,其中80%投向了礦業。2013年~2014年,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礦業和石油天然氣業的投資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而下滑。2013年,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礦業交易和石油天然氣交易總和將近40億美元;2014年,中國直接投資澳大利亞的礦業交易(約10億澳元,占所有行業投資額的11%)和石油天然氣業交易(約7億澳元,占所有行業投資額的7%)的總額約為17億澳元,占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直接并購投資的18%。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地產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投資的新熱點。2014年,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直接投資的所有并購交易中,商業地產占比達到了46%,交易金額接近44億澳元;基礎設施行業占比約為21%,交易金額為20.25億澳元;排位第三的投資行業為休閑零售,占比12%,交易金額為11億澳元。
中國企業仍在尋找澳大利亞礦業和能源業的戰略性投資機會。由于中國國內對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基礎設施建設放緩和環境保護壓力,中國企業減少了對澳大利亞礦業和能源業的投資,但這也正成為戰略性并購的新機遇,比如在2014年,寶鋼集團通過其下屬的寶鋼資源澳洲有限公司,并聯合Aurizon公司,抓住目標公司股價低迷的時機,以約9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的Aquila資源公司;民營企業復星集團通過復星國際的全資附屬公司超越能源完成了對澳大利亞洛克石油有限公司100%股份的收購。
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并購的單筆交易規模逐步縮小,大宗交易越來越少。2014年,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并購交易中,超過5億澳元的交易僅有4宗,分布在建筑業、休閑娛樂業、港口基礎設施和礦業四個行業,累計交易額約為39億澳元。
在交易實務層面上,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尤其是在礦業領域,多以并購上市公司的方式開展。為保證并購交易的順利完成,中國企業需要從已有的成功案例中學習經驗,熟悉并正確運用澳大利亞市場的交易規則。確定并購投資意向之后,中國企業首先需要結合目標公司的特點,從要約收購(takeover bid)和安排計劃(Scheme of Arrangement)兩種方式中選擇適用的交易模式。
所謂要約收購,是指并購方在公開市場上向目標上市公司的股東以一定條件發出收購要約,獲取目標上市公司股權的行為,在實務中包括場外要約收購(Off-Market takeover bid)和場內要約收購(On-Market takeover bid)兩種運作模式。要約收購的突出特點是能夠以較快方式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同時買方可以有效控制交易進程。由于場內要約收購需要以現金方式開展,不能對收購施加任何條件,并且在澳大利亞市場中需要以政府批準、債權人批準或者融資等作為前提條件,所以投資者在澳大利亞市場多采用場外要約收購模式,場內要約收購比較少見。復星集團并購洛克石油公司的交易,采用的就是場外要約收購方式,充分體現了迅速獲得目標公司控制權和自主控制交易進程的優點。
安排計劃是在法院監督下進行的并購,在澳大利亞市場分為并購公司安排計劃(Scheme of Arrangement)和并購上市信托安排計劃(Trust Scheme)。安排計劃的一般流程是:首先,買家和目標公司董事會就并購交易達成一致;其次,提交目標公司的特別股東大會投票批準;最后,投票結果需要法院予以批準。安排計劃是被并購的上市公司主導流程的方式,基本上只能在目標公司董事會配合的善意收購下實行。鑒于安排計劃并購方式的“一步性”和靈活性,一般大型并購交易會優選安排計劃模式。
盡管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大型并購往往采用安排計劃的方式,但在寶鋼集團并購澳大利亞Aquila資源公司的交易中,寶鋼集團并未事先獲得目標公司董事會的支持,而是繞過董事會直接向Aquila資源公司的股東發出了要約報價。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并不多見的“惡意并購”(Hostile takeover bid)。
在場外要約收購和安排計劃模式下,交易雙方需要首先確定交易的先決條件。一般的交易先決條件主要包括政府審批、目標公司沒有重大不利事件發生、沒有出現任何針對并購交易的管制行為、沒有出現特定事件及目標公司沒有在正常商業行為之外行事等。
確定并購投資意向之后,中國企業首先需要結合目標公司的特點,從要約收購和安排計劃兩種方式中選擇適用的交易模式。
對于要約收購來說,很重要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要約生效的條件,即收到多少百分比的目標公司在外發行的股票。一般來說,如果是以收購100%的目標上市公司的股票為目的,往往會將百分比定在90%或者公司法規定的能召開股東大會同意收購的比例上(有的是50%、有的是2/3、也有的是75%,具體取決于目標公司所在轄區的相關法律規定)。
在復星集團并購洛克石油公司的交易中,要約生效的條件之一為在市場上收購超過50%的目標公司股份,而非90%。由此可見,復星集團是做好了在沒有收到90%目標公司股份的情況下,保留目標公司上市地位的準備。最終,復星集團在要約期間在市場上收到了目標公司92.595%的股份,因此有權強行收購剩余股份,從而將洛克石油公司變為自己100%控制的公司并從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退市。
在寶鋼集團與Aurizon公司聯手并購澳大利亞Aquila資源公司的交易中,寶鋼方面也將“收到目標公司50%以上的股份接受”作為要約的生效條件之一。這種報價法將出現三種可能的結局:第一,要約期滿,未在市場上收到50%以上的股份,則要約自行失效;第二,收到50%以上股份但未達到90%,則寶鋼方面控制目標公司,共同投標的Aurizon公司獲得10%股份;第三,收到90%以上的股份,則可以強制性擠出其他剩余小股東,從而將目標公司100%收入寶鋼旗下,共同投標的Aurizon公司將獲得15%的股份。
除了要約生效條件的收購股票比例,政府審批和融資條款也是交易先決條件的重要方面。由于復星集團在并購交易中以其香港全資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并將采用自有現金和自身融資渠道解決并購股份價款的支付問題,因此在交易文件中并沒有將中國政府審批作為要約的先決條件,也不包含“Financing out”條款(即在并購融資未獲得時有權不交割),從而有效提升了報價的吸引力。此外,由于在復星集團并購洛克石油公司的交易宣布之前,洛克石油公司已經與另一家石油公司Horizon簽署了合并交易,復星集團和洛克石油公司的交易算得上“更優報價”(Superior Proposal),因此,在復星集團和洛克石油公司簽署的要約執行文件(Bid ImplementationAgreement)中,洛克石油公司和Horizon石油公司書面終止其合并安排,也是要約報價的先決條件。
由于我國自2014年5月開始實施《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對中方投資額10億美元以下且不涉及敏感行業與敏感地區的的境外投資項目實施備案制管理模式,因而寶鋼集團的并購項目不需事先獲得我國發改委的審批,在寶鋼集團和Aurizon公司的要約報價中,中國政府審批也沒有作為要約報價的先決條件。2014年年底,我國發改委進一步取消了10億美元的“門檻”,而僅要求“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境外投資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進一步放松了對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審批的限制。這一政策變化將顯著增加中國企業對外并購中要約報價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復星集團與洛克公司簽署的要約執行文件(Bid Implementation Agreement)中關于重大不利事件條款的寫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復星集團在要約期的利益。從行業慣例來看,對重大不利變化的描述一般分為三種方式:概括性描述(定性),定量描述,以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描述。在國際并購交易談判中,賣方一般不會接受將重大不利條款進行定量。復星集團在與洛克石油的交易文件中獲得了對重大不利事件定性加定量的表述,即在目標公司出現1500萬美元的價值減損時有權退出交易,這是中國企業在跨境交易的風險控制條款方面的突破。
在跨境并購交易中,在要約期(要約并購模式下)或者交易過渡期(安排計劃模式下),往往會有突發事件發生。處理并購交易中的突發事件,非常考驗中國企業運籌帷幄的智慧與隨機應變的能力,需要較強的交易“技巧”。
復星集團宣布并購洛克石油公司的交易后,一家澳大利亞律所就聯系洛克石油的機構投資者,欲以洛克石油公司2009年的儲量縮水事件為由發起股東集體訴訟。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方面,洛克石油公司立即發布公告對此行為進行駁斥,并表示如果該律所征集股東集體訴訟將竭盡全力予以辯護;另一方面,在發布公告的當天,洛克石油公司的最大股東對復星集團的要約報價表示了接受,此做法,對那些仍未將股票投給復星集團的股東起到了示范性效應。鑒于股東訴訟在上市公司并購中的普遍性,中國企業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
寶鋼集團從一開始籌劃并購Aquila資源公司的時候,就積極與當地公司合作,一方面消減了中國國有企業“惡意”并購當地資源公司的負面性;另一方面通過參與目標公司的項目降低了執行風險。在寶鋼集團并購Aquila資源公司的要約有效期內,另一家澳大利亞公司Mineral Resources在市場上以超過寶鋼集團和Aurizon公司報價10%的價格購買了目標公司約13%的股票,意圖以此方式參與目標公司項目。寶鋼集團和Aurizon公司立即對此回應“不會對要約報價進行修改”,并表示寶鋼集團如果不能達到控制目標公司的目的,將不再參與目標公司旗下的資源開發項目且有很大可能賣掉其已經持有的目標公司股份。同時,寶鋼集團和Aurizon公司贏得了持有目標公司約29%股份的最大股東的支持。Aquila資源公司董事會也明確表示,如果沒有出現更高的要約收購報價,Aquila資源公司董事會將推薦公司股東接受寶鋼集團和Aurizon公司的要約報價。在這樣的情況下,Mineral Resources只得轉而支持寶鋼集團與Aurizon公司的要約收購。由于寶鋼集團和Aurizon公司并購策略成熟得當,應對突發事件時果斷、堅決,目標公司認可了寶鋼和Aurizon公司的要約,以“惡意”開始并購交易,最終以“善意”成交落下帷幕。這些手段和技巧的運用,說明中國企業在運用國際規則和市場慣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一般的交易先決條件主要包括政府審批、目標公司沒有重大不利事件發生、沒有出現任何針對并購交易的管制行為等。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法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