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文斌 編輯/丁小珊
涉外企業財務運作問題分析
文/吳文斌 編輯/丁小珊
隨著涉外經濟的發展,企業利用境內外利差、匯差以及外匯管理的便利化政策,通過財務運作降低財務成本的現象日益增多,直接導致了各項統計數據的偏離,也加大了外匯管理的難度。
隨著人民幣匯改工作的不斷推進,市場主體對匯率、利率等價格信號日益敏感。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的情況下,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成為企業的選擇,在財務運作上表現為早收匯、多結匯、少購匯、遲付匯。
安徽省涉外收支數據顯示,企業的外匯資金運作,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一是收/結匯率和付/購匯率可大致反映企業的外幣持有意愿。若人民幣處于上升通道,則企業持匯意愿降低,會提前結匯和推遲購匯,導致收/結匯率上升而付/購匯率下降;反之,企業則會推遲結匯和提前購匯,導致收/結匯率下降而付/購匯率上升。
二是企業的貿易融資意愿,與境內外利差密切相關,并受到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企業談判能力、境內外貨幣政策對比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認為,企業預收或延付貨款體現為貿易融入資金,企業延收或預付貨款則體現為貿易融出資金。為綜合計量企業的融資行為,設貿易融資率=(收匯額+進口額-出口額-付匯額)/(收匯額+進口額+出口額+付匯額)。總結安徽省涉外收支數據,可以得出二者具有以下關系。其一,貿易融資率與利差成正比,但滯后于利差的變動。貿易融資率同利率差具有較強的同向變動關系,即企業主體出于收益最大化考慮,當境外融資成本降低時會更傾向于境外融資,在貿易項下則體現為預收或延付貨款。此外,融資率總體滯后于利率差而變動,這主要是由于貿易合同的簽訂總是先于外匯收支的發生,二者一般間隔在2~3個月。其二,出口不收匯導致貿易融資率銳減。2014年以來,企業貿易融資率大幅下滑,一直在0值附近徘徊。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經濟下行,在地方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出現了大量的出口不收匯企業,整體拉低了企業貿易融資率。其三,企業貿易融資率整體偏低。剔除出口不收匯因素影響,其余各月貿易融資率仍然偏低,這與境內外較大的利率差不符。不難判斷,國際市場流動性仍然偏緊,且境內企業出口產品仍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談判中仍處弱勢地位,貿易項下利用外資的能力依然不足。
其一,影響跨境收支申報與結售匯統計的準確性,加大管理部門對跨境資金流動監測的難度。一是涉外企業財務運作產生的跨境收支、結售匯時機選擇,會影響當期統計申報數據。二是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對銀行結售匯行為的替代作用縮小了銀行結售匯規模,且跨境人民幣支出對購匯的替代作用,會導致結售匯順差“被增長”。三是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中的收入與歸還融資款,須申報在“獲得/償還境外貸款”項下,跨境融資雙向交易虛增了資本與金融賬戶跨境收支規模,扭曲了資本與金融賬戶的實際發生情況。
其二,外資融資租賃公司套利明顯,影響金融穩定。這是因為,外資融資租賃公司享有更為寬松、便利的外債管理政策。
其三,涉外企業財務運作背離保值避險初衷,增加經濟運行風險。以保值避險、融通資金為主要目的的銀行貿易融資產品及其組合,在為企業規避風險創造收益的同時,也讓套利行為有了操作空間。從企業看,當前財務運作所涉及的產品設計都是基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一旦形勢逆轉,企業將不得不承擔較大損失。
一是要建立更靈敏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體系。其一,明確目標定位。管理部門應將企業財務運作監測重點放在防范該項業務引發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上,而不僅僅局限于對某項業務的合規性監管。因此,管理部門應對企業財務運作導致的資金流動變化,保持必要的容忍度,根據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對企業合理的財務運作與套利行為進行界定,在強化監測的前提下,對具有真實性貿易背景的財務運作和純套利的運作模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二,改進數據采集方式,進一步完善貿易融資、貿易信貸數據的采集渠道。貿易融資、貿易信貸已成為企業開展財務運作的主要方式,但目前外匯局對兩項業務的數據采集仍存在不足:在貿易融資數據統計方面,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貿易融資統計系統,貿易融資數據采集渠道不固定、不順暢;在貿易信貸數據統計方面,目前貿易信貸數據主要來源于貿易信貸抽樣調查系統以及貨物貿易監測系統中的企業報告數據,但由于后者取決于企業報告的質量,監管部門無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根據以上情況,建議建立全國適用的貿易融資數據統計系統,建立與銀行會計系統的接口規范,確定數據的顆粒化程度,實現貿易融資數據的自動采集;在貿易信貸數據統計方面,建議進一步完善貿易信貸抽樣調查制度,擴大抽查面,提高抽樣調查的代表性。其三,加大對重點企業財務運作的監測力度。一方面,設立對因財務運作導致的跨境流動資金的監測閾值,對超過閾值的企業,需對其財務運作開展重點監測與管理。另一方面,對區域內外匯收支規模較大、對當地經濟影響較大的重點企業,要加大管理力度。可以考慮設立財務運作重點企業監測庫,采集與財務運作相關的數據,對財務運作在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加以密切關注,以為研究企業財務運作對跨境收支及結售匯的影響提供翔實數據支撐。
二是要關注財務運作導致的本外幣市場資金流動,提高本外幣綜合監管力度。目前,企業財務運作多會利用本幣與外幣的市場差異進行套利,資金在境內外、本外幣市場間進行融通流動,跨市場交易增多。但在當前本外幣分開監管的機制下,人民銀行和外匯局無法做到對財務運作資金流的全過程管理,不利于對跨境資金的監測;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進程的快速推進,分開監管的弊端會更加突出。因此人民銀行、外匯局應進一步加強協作,建立涵蓋本外幣的綜合監管體系。如以企業為主體開展管理,對企業整體資金運用情況進行核查、監測與管理,分析發現資金跨市場運作行為,及時識別可能引發的市場波動和風險,從而逐步實現本外幣綜合監管。
三是要加大聯合監管力度,對階段性出現的特殊情況加強監管。如當前在中西部地區出現的出口不收匯情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順差順收缺口。對于監管部門而言,如果企業出口不收匯,就很難判別企業是否具有真實的貿易背景,也無法確定企業是否確實未收匯還是本地本企業未收匯而是異地、其他企業收匯,無法確定企業是否僅為獲得地方政府獎勵或是還有其他意圖。建議海關、稅務、外匯等部門開展聯合監管,徹底弄清該業務的流程、操作方式與目的,出臺具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
四是要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金融風險理念和財務管理理念,合理進行財務運作。監管部門可通過宣傳、培訓、案例剖析、違規查處等方式,引導企業將財務運作視為管理工具而非盈利工具,防止過度投機行為。外匯局要加強對企業的關注,對其業務要進行全方位的監控;要加強對銀行的窗口指導,要求銀行對貿易融資和企業套利行為進行一定的規模控制,預防外匯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企業財務運作在為企業減少風險同時也會帶來收益,但也對監管部門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與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外匯局應結合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和宏觀調控目的,在強化監測、重點管理的同時,引導企業通過財務運作合理套保,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作者單位:外匯局安徽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