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黨紅
(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
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的本質區別是非盈利性,所以,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更關注資金運營與財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了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降低行政成本,財務管理人員要一手抓執行進度,一手抓執行效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近年來,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執行進度與單位年終績效考核相結合,要求財務管理者加強預算管理、加快預算執行進度,自發地運用管理會計的技能和工具,提升本部門的管理效能和利用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下面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對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進行探索和總結。
筆者所在單位是主管國內流通和對外貿易、外經工作的綜合部門,除日常的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外,還有內貿、外貿、“走出去”等專項資金。各類資金的用途和使用原則不同,但加強預算執行管理的初衷是一致的,目前在預算執行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由于責任心和資金量“能大不要小”的觀念影響,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信息溝通不充分,很多單位沒有根據單位的年度工作任務和重點來編制預算,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某項資金不夠用,而另一些資金用不出去的現象,編制方法較為粗糙。
習慣性的照搬上年的預算名目,沒有明確的指向,也沒有細化經濟分類,不明確的全部歸入“其他商品服務和支出”,項目支出預算不夠細化。一些切塊本級的資金和補助市縣項目資金未明確具體使用單位及用途,主管部門有較大的調劑資金空間,形成存量資金沉積,二次分配的資金存在調劑的空間。
財務部門局限于傳統財務核算的會計角色,沒有用管理會計的理念去推動預算執行,只關注資金的使用進度而對項目、資金的使用效果無暇顧及,對項目的分配和預算參與程度低,對節點完成進度和內容沒有明確,項目和預算執行前松后緊,前低后高,年底為完成任務突擊花錢。
項目支出未能及時預見而編入年初預算,年終對計劃進行調整和臨時增加的工作任務較多,造成執行過程追加頻繁,影響了預算編制的準確性。一些預算單位追加資金比年初預算還多,一些預算單位在部門預算尚未批復或剛剛批復時,就開始追加預算,留下了很多支出缺口,也違背了部門預算編制的基本要求。
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離不開合理的崗位設置。結合單位職能和業務,筆者單位財務部門設置了部門預決算編制管理、內貿資金管理、外貿資金管理、日常經費支出管理、政府采購管理等崗位,各崗位均由2個以上的人分級交叉負責,出納負責所有資金的撥付和現金管理。做到預算編制與執行相分離、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指標管理和實際使用相分離、會計與出納相互牽制,在機構和人員崗位安排上確保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和預算執行的順暢。
部門預算的編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預算執行的優劣。筆者單位充分運用部門預算編制軟件、財務會計軟件和決算分析軟件等信息系統,在分析單位事業發展實際需求,征詢業務部門綜合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年度收支預算。同時,引入預算績效管理方式,編制項目支出預算績效目標,重點項目全部列入預算績效考核。
推進預算執行,首先要改變“財務負責資金來源,業務負責預算執行”的觀念,改進預算執行管理的模式:業務部門按照財權與事權統一的原則,對預算安排和執行負責;財務部門轉向以價值為導向的管理會計,統籌和監督資金預算和執行。為此筆者單位提出以下做法:
一是對現有的部門日常經費預算中指向性較明確的大額資金項目和各專項資金進行梳理。分解到各業務部門,簽訂承諾書,明確支出時間節點和責任人。
二是將預算執行進度納入領導干部年度考核。6月底、9月底和12月底的支出進度要分別達到45%、70%和95%以上,未完成任一時間節點支出進度任務的責任部門不得參與年終評優評先。
三是定期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財務部門定期對單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發現資金運行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
四是及時跟蹤督促資金支出情況。財務部門每月檢查項目進展情況,每季度通報預算執行進度,提交資金運行分析,每季度的最后一個月按旬、按日跟蹤進度。
根據工作經驗,在統籌預算管理,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方面歸納了幾個對策。
一是財務部門多到兄弟單位、兄弟省市學習調研。二是熟悉掌握本單位業務部門、下屬部門的業務活動,支出需求;三是加強對上一年度預算執行的分析,找出關鍵節點。四是對支出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預測和論證,對項目預算進一步細化,明確資金具體使用范圍、統籌部門或資金使用部門。通過以上方法,充分運用部門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理論知識,綜合考慮本單位整體支出的效益,改變對預算執行效益不夠重視的現狀。
年初部門預算確定后,財務部門應對預算項目進行分解,按照項目歸屬部門進行分類,確定責任部門和責任人,要求責任部門制定詳細的支出計劃,倒排工作進度和確定資金支出節點。將預算執行進度、執行效果與領導干部年度考核掛鉤,將預算執行情況作為處室或下屬單位的領導干部年終評優評先的依據。
在財務部門內部進行科學分工,依照內控原則以及資金的類別將資金分類,按崗位分工對項目資金的執行進行分類跟蹤,做好臺賬和數據收集,并對財務報賬、政府采購申報管理進行業務指導,在加快各項資金執行進度的同時,規范資金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近年來,財政通過預算或轉移支付方式給予各級財政、各職能部門重點工作專項資金的支持規模越來越大,以前大部分通過項目,采取直接補助方式無償撥付企業和其他項目單位。這些專項資金納入預算進度考核后,為了既完成撥付進度又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可通過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公私合營(PPP)模式或設立基金的方式,將一部分專項資金由原來無償撥付的方式調整為經營投資方式,引導和撬動社會資金參與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公益性、服務性平臺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基金實行專業化管理和適時的退出機制,實現財政資金的良性循環、滾動使用和對重點領域的長期、可持續支持。
在取得財政部門認可的基礎上,單位內部年度安排的項目可根據實際情況多于財政當年預算資金可安排的項目,超出部分通過跨年度資金撥付兌現。同時,對當年大額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向提前到上年度10月份就開始規劃、確定,從11月份開始組織項目申報,年度開始后2月份前組織項目評定,3月份人大批復預算確定資金總盤時即可安排并下達項目資金,需二次分配的中央轉移支付在收到資金后30天內安排分配完畢,確保12月底前完成項目資金撥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