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群 梁茵 潘彥琳 甘葉儒 編輯/張偉
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質量管理模式探究
文/何志群 梁茵 潘彥琳 甘葉儒 編輯/張偉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展國際收支統計以來,我國的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體系不斷得到完善與優化。2009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國際收支和國際收支頭寸手冊(第六版)》(下稱《手冊》)。為達到《手冊》提出的最新國際統計標準和要求,國家外匯管理局于2013年完成了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下稱《辦法》)的修訂,并以此為法律依據,全面完善國際收支統計配套制度。為落實《辦法》,確保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的及時、準確和完整,應對現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質量管理模式進行改進。
一是相應的外匯管理配套制度尚不完善。第一,尚未制定與《辦法》配套的實施細則。《辦法》是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基本法規,需要有相關實施細則指導銀行和申報主體的具體操作,才能真正落地。第二,尚未制定居民個人直接申報制度。雖然《辦法》中增加了對擁有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的中國居民個人的申報要求,但新的《對外金融資產負債及交易統計制度》的報送主體仍僅有金融機構,對居民個人的申報要求沒有具體明確。應盡快制定相關申報制度,逐步將我國居民個人的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納入申報范圍。第三,尚未建立金融機構對境外資產負債及損益申報的核查制度。2014年9月推出的《對外金融資產負債及交易統計制度》及其統計系統,由于涉及的數據范圍較大,制度設計以及系統建設工作復雜,雖然
在數據采集端口和后期數據分析界面中內設有部分數據的校驗程序,但至今仍未制定指導外匯局分/支局開展數據核查的相應規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數據質量的提升。第四,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制度尚需完善。現行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的制度性文件以國家外匯管理局2011年制定的《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制度》(匯發〔2011〕1號文)為主要依據,但隨著近幾年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內容延伸及擴展,對核查的要求還需進一步更新及細化。
二是直接申報和間接申報的非現場核查方法尚不完善。第一,判別申報數據的準確性缺少輔助信息。間接申報的非現場核查主要是針對申報數據信息的表面一致性開展的,即假定部分信息是真實的,相應其他各項信息根據一定的邏輯性來判斷其表面是否合理。對外匯局而言,由于缺乏對真實交易情況的掌握,難以對申報內容做出準確的判斷。第二,數據采集的準確性難以保證。《對外金融資產負債及交易統計制度》的申報主體為各金融機構,由于相關報表報送涉及業務種類繁雜,牽涉的部門多,銀行各部門間的協調存在一定問題,難以保證數據報送的準確、及時和完整。第三,缺乏核查系統,外匯局難以開展有深度的核查。以間接申報為例,自2014 年5 月1 日新交易編碼使用后,間接申報核查系統停止使用,外匯局對申報數據的核查只能通過綜合查詢系統導出逐筆數據,通過Excel表的篩選功能進行人工邏輯性核查。該方法的核查工作量巨大,核查工作效率低下。直接申報方面,由于申報頻率及申報量不大,各級外匯分/支局對其非現場核查仍處于探索研究、各自為政的狀態,目前的核查方法以核對申報主體相關外匯業務報表數據為主,尚未能形成系統的核查方法和核查制度。
三是間接申報與直接申報數據的現場核查難以落實。第一,對銀行接口程序的現場核查缺乏專業人員和技術手段。銀行接口程序的規范性直接影響統計申報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因此《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制度》將對銀行接口程序的核查列為現場核查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在實際核查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校驗工具,難以對銀行接口程序進行全面有效的核查。第二,被核查主體的配合程度和數據提供能力不一。由于各銀行的業務憑證管理規定和業務系統功能、權限設置不一,導致部分被核查銀行提供材料、數據的能力不足,無法按照要求提前準備好相關的紙質憑證或電子明細數據,從而降低了現場核查的效率。
四是銀行及基層外匯局統計人員需要過渡期來適應新申報體系。第一,根據國際新標準修訂的《涉外收支交易分類與代碼(2014 版)》,變化巨大,尤其在間接申報方面,銀行及基層外匯局統計人員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新舊涉外收支交易分類與代碼的轉換,需要一定的過渡期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學習,并與舊代碼進行比較,方能避免出現選用交易編碼錯誤。第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增加了對申報主體的信息保密內容,明確了申報主體和統計人員的統計義務和違反規定的罰則要求,也需要統計人員通過學習和適應加以掌握。
五是申報主體要適應新版交易分類與代碼有一定難度。部分申報主體對新統計標準和原則的認識不夠。在銀行審核過程中也發現,申報主體填報的申報數據質量有所下降,如統計項目錯誤、附言不規范等。特別是由于服務貿易項下業務品種越來越繁多,申報主體對于新版涉外收支交易的分類和代碼的學習及消化需要一定過程。
緊跟《手冊(第六版)》的統計要求,重新修訂和完善核查制度,使制度的創新和規范化相結合,實現以制度防控違規風險的整體效益。
一是進一步完善國際收支非現場核查方法。一方面,加強對特定統計項目的核查,重點關注新版交易分類與代碼調整比較大的統計項目,核查其是否按照新的規定進行申報;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開發核查輔助系統,通過輔助系統提高核查工作效率。此外,還應不斷完善轄區分/支局交叉非現場核查機制。
二是創新國際收支現場核查方法。第一,簡化行政程序,創新核查方式。建議對現行的核查行政程序進行簡化,增加靈活性;同時,組織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管理人員開展聯合核查,使現場核查更具針對性,提高檢查效力。第二,加強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核
查。沒有統計數據真實性就沒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因此,建議現場核查應將重點放在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的真實性上,積極探索科學、有效、完整的核查方法。
三是進一步加強國際收支統計人員的培訓交流。包括加強支局自身業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金融機構國際收支統計業務人員素質,積極探討建立國際收支統計持證上崗定期參訓制度的可行性;加大對申報主體權利及義務的法制意識宣傳,樹立國際收支統計的權威等。國際收支申報是一項法定義務,非銀行機構和個人,在通過境內銀行發生涉外收支業務時,應當及時、準確、全面地申報其國際收支;同時,要明確外匯局、銀行、申報主體在涉外收支申報中的責權,明確一旦違規面臨的處罰,以體現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四是轉變工作理念,改善統計申報功能。第一,開發“交易編碼選用助手”插件。開發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企業版)交易編碼選用助手,將其納入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企業版),這樣有利于申報主體更準確地辦理申報。第二,開發相關軟件,實現交易編碼與交易附言半聯動填報。銀行網點人員錄入交易編碼之后,系統聯動填報對應的可編輯狀況核心附言,再遵照紙質申報單補充編輯完成附言填報,通過自動程序,杜絕編碼與附言邏輯不一致的錯誤。同樣,將“交易編碼與交易附言半聯動填報功能”納入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企業版),這樣有利于申報主體更準確地辦理申報。第三,完善各個環節的填報邏輯校驗功能。選擇銀行業務系統環節、信息導入接口程序環節、接口文件生成環節,開發申報信息、管理信息填報邏輯的校驗功能,防范信息之間邏輯錯誤和信息報送缺失錯誤。第四,簡化申報程序,創新申報手段。一方面,繼續大力推廣對公涉外收入網上申報,有效減少銀企統計管理成本,簡化涉外收入申報操作程序;另一方面,探索個人涉外收入申報信息移動設備終端報送等模式的創新。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何志群、梁茵單位:外匯局廣東省分局
作者潘彥琳、甘葉儒單位:外匯局茂名市中心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