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濤 編輯/王莉
商業銀行杠桿率新解
文/高濤 編輯/王莉
目前,銀行業務經營面臨著更加全面的監管,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對方式已適應不了新形勢。新的《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修訂)》自2015年4月1日起實施。其適用主體為中資銀行、外商獨資銀行及中外合資銀行。因涉及面廣,所以引起市場的普遍關注。
此次辦法所做的主要修訂與巴塞爾委員會對杠桿率國際規則所做的修訂保持了一致。和2011年的版本相比,主要不同之處是調整了“三個計量”,即表外項目計量、衍生產品資產計量及證券融資交易資產的計量(見附表)。
目前,我國銀行業的“四大監管工具”為:資本充足率、撥備率、杠桿率和流動性。其中,資本充足率要求,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一級資本和總資本的最低資本比率分別達到5%、6%、8%;對所有銀行設置留存超額資本2.5%,以抵御經濟周期波動;另外,對系統重要性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先后被列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還計提附加資本,為風險加權資產的1%。這些均需核心一級資本來滿足。撥備率要求,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占貸款余額的比例原則上應不低于2.5%。流動性要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率均為100%。在2010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第三版巴塞爾協議》中,首次引入了杠桿率指標,明確了杠桿率的國際監管標準。
2011年6月,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確立了中國銀行業的杠桿率監管政策的總體框架。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實踐證明,單靠風險加權的資本充足率監管仍難以有效控制銀行的杠桿化程度。國際上對此已達成共識,應在現有的風險加權資本充足率之外,引入簡單、透明、不具有風險敏感性的杠桿率指標,以有效控制銀行體系的杠桿化程度。《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一方面對單家商業銀行提出了杠桿率的監管要求,另一方面強調對銀行業的整體杠桿率情況進行持續監測,全面體現了杠桿率同時作為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監管工具的職能。

《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修訂)》主要修訂內容一覽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法規整理
在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中,也引入了杠桿率。杠桿率和資本充足率都是資本管理的有效指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鑒于資本充足率順周期的特點以及可能引起監管套利,引入杠桿率指標來加強約束,形成雙重約束、相互補充,將有助于提
升對銀行資本監管的有效性。
在此次的《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修訂)》中,對杠桿率的定義為:商業銀行持有的、符合有關規定的一級資本凈額與商業銀行調整后的表內外資產余額的比率。按照現行的監管規定,商業銀行并表和未并表的杠桿率均不得低于4%。對于杠桿率低于監管要求的商業銀行,監管部門可采取下列措施:要求商業銀行現期補充一級資本;要求商業銀行控制表內外資產增長速度;要求商業銀行降低表內外資產規模。
商業銀行總資本包括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長期以來,鑒于中國銀行業融資渠道較為單一,所以核心一級資本(包括實收資本或普通股、資本公積、盈余公積、一般風險準備、未分配利潤等)相對充足,其他一級資本短缺。高質資本的另一面是高成本,這種發展模式不利于銀行可持續經營與更有效地抵御風險。為促進商業銀行開展資本工具創新,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增強銀行體系的穩健性,2013年,銀監會發布了《關于推動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商業銀行開展資本工具創新的原則,并對新型資本工具的一些合格標準進行了細化規定。
新型資本補充工具在我國屬摸索階段,但在國外已是比較成熟的資本工具。主要工具有無限期債券和優先股。隨著《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關于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的指導意見》等辦法的陸續出臺,為優先股的發行提供了制度依據與保障。2014年,中國農業銀行400億元優先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優先股是兼具股性和債性的新型證券品種,在優化投資者結構、擴大投資者群體等方面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按照農行網站(http://www.abcchina.com)提供的數據,農行在發行400億元優先股后,一級資本充足率將提升約0.41個百分點。作為境內資本市場首支優先股產品,農業銀行在優先股發行方案、流程和定價等方面也實現了重大創新和突破,為后續其他銀行發行優先股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對于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資本補充能力相對較弱,因而推進業務發展模式從資本消耗型向資本集約型轉化是較為現實的選擇。

雖然創新資本工具對有效補充銀行體系的資本具有重要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擴大內源性融資的占比,更為重要。商業銀行的資本補充方式主要分為內源性融資和外源性融資。內源融資通常通過利潤轉為留存收益等形式實現;外源融資通常通過增發股票等方式完成。正如中國銀監會國際部主任范文仲所指出的,商業銀行在資本工具創新中,一方面應該加強對資本工具創新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應堅持以內源性資本積累為主的資本補充機制,結合本行實際,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和資本規劃,強化資本約束,轉變發展方式,以控制風險資產的過快增長。
目前,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面臨著更加全面的監管,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對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當前新的監管形勢。借助新規的實施,銀行應該從本行業務特點和風險管理現狀出發,更加深入思考在經營管理中“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內在聯系,使三者形成良性互動,促進杠桿率與經營的協調發展;同時,應通過加快業務轉型、不斷提高內源性補充資本的能力,實現業務經營、資本機制與發展戰略之間的有機統一。
作者單位:外匯局湖北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