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德勝 編輯/靖立坤
便利跨國公司資金運營
文/孟德勝 編輯/靖立坤
《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規定》(匯發[2014]23號,以下簡稱23號文)自去年實施以來,不僅有效提高了跨國公司資金管理和運行效率,還推動企業實現了更有效率、更有質量的發展。這是外匯局在2012年啟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以下簡稱外幣資金池)試點的基礎上,進行的又一次制度創新。
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外幣資金池可實現如下功能:
一是創新了跨國公司賬戶管理。目前對于非跨國公司,需要區分資金性質,分別開立不同的外匯專戶辦理相關業務??鐕緞t利用同一國內外匯資金主賬戶,既可以辦理境內成員企業經常項下資金收付,也可運營直接投資、外債、對外放款等資金;同時,在境內外資金實現有效隔離的前提下,還可以開立國際外匯資金主賬戶,與境外自由劃轉,且無額度限制,實現了跨國公司特定主體的基本可兌換。
二是外債、對外放款實現了集中管理。一是外債額度共享使用。主辦企業可集中共享、使用、調配成員企業的全部或部分外債額度,中資企業可用外資企業額度,無外債額度的企業也可使用共享的外債額度,便利企業內部調劑余缺。二是對外放款額度可集中使用。主辦企業可將成員企業境外放款額度進行集中,用于海外收購、上市等戰略布局。外債和對外放款資金在一定額度內共享使用,為企業提供了資金內外聯通的便利,有利于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支持企業“走出去”。
三是經常項目可集中收付匯、軋差凈額結算。主辦企業將成員企業的經常項目收支統一通過國內外匯資金主賬戶集中辦理收付匯;也可通過國內外匯資金主賬戶匯總各成員企業的內部經常項目應收或應付款項,將企業間一定時期內的收入和支出集中,簡化為一筆外匯交易進行沖抵,即軋差凈額結算。業務框架詳見圖3。
四是簡化單證審核,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外幣資金池業務還進一步簡化了單證審核,銀行按照“了解客戶”、“了解業務”、“盡職審查”原則,在審核真實性后辦理經常項目收結匯、購付匯手續,內控制度完善的銀行在確保交易真實性的前提下,還可審核電子單證等。此外,還實現了資本金、外債意愿結匯,可先結匯進入企業開立的人民幣專用存款賬戶,除不得用于列舉的禁止性用途外,可在審核真實性后直接對外支付,真正實現了“負面清單”管理。
上述政策設計,推動參與企業積極嘗試各項業務,切實提升了企業資金集約化、便利化管理能力和銀行資金服務能力。在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同時,政策設計上也注重加強風險控制,通過搭建多重“防火墻”,切實防控風險,包括全面采集跨國公司外匯收支信息、對集中收付或軋差凈額結算進行數據還原申報、留存相關單證備查、落實額度控制監管“閥門”等,發現資金流動異?;蛘咂髽I違規,可暫?;蛉∠髽I辦理相關業務。
23號文實施以來,共有23個省市200多家跨國公司開辦了外匯資金集中管理業務。地區分布上,既有北京、上海等總部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有四川、河南等中西部地區;企業類型上,既有大型國有企業、外資跨國公司,也有民營企業,創造了平等競爭的環境。政策賦予企業更大的資金運作空間,便利了企業跨境貿易結算,降低了企業整體結算及匯兌成本,體現了服務實體經濟的特點。
一是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支持企業“走出去”。主辦企業把國內外分散的資金管理權集中到中國區總部,利用資金通道的便利性,實現境內外資金一體化調配運營。通過這樣的運作,既可集中引入國外低成本資金,也可將國內資金集中調往境外拓展海外布局,因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進一步支持。
二是便利貿易結算,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部分跨國公司通過開展經常項目集中收付及凈額結算等創新業務,優化了資金計劃和結算流程,減少了內部交易量,降低了經營成本,收益顯著。
三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吸引“資金中心”落戶我國。外幣資金池將境內外外匯結算業務、外債和境外放款業務等集中在跨國公司在華主辦企業,帶來了金融資源的聚合效應,吸引了更多的跨國公司在華設立“資金中心”和
“管理中心”。 新政推出后,有的跨國公司將中國區財務管理中心提升為亞太區財務管理中心,有的在中國設立了全球區域結算中心。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國利用外資質量,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長期以來單純將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做法,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的“升級版”。
四是拓展了業務維度,銀行競爭力增強。外幣資金池涉及的國際資金歸集運用、集中收付匯和軋差凈額結算業務,屬國內首次嘗試。鑒此,為適應企業需求,及時、高效地為企業建構資金池各項業務,各合作銀行在業務流程、風控手段和服務理念上不斷進行調整、創新,并積累了寶貴的業務經驗。銀行在對跨國企業資金池集中管理模式進行升級推廣的過程中,業務范圍進一步拓展到為跨國公司開辦全球現金管理,不但提升了跨國公司全球范圍內融通內部資金管理的能力,而且也使企業在銀行的外幣存款、國際結算、結售匯等國際業務量得到穩步增長,進而牢牢鎖住客戶的存款和現金流,增強客戶粘度和忠誠度。
雖然,外幣資金池業務推出不長時間就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這只是改革邁出的第一步。今后,應繼續按照“服務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高效配置資源、有效防范風險”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政策設計,為跨國公司及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與發展模式。
一是以市場導向推進業務發展。外匯資金池業務框架下,不但已開辦業務的企業受益,還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應:希望開展外幣資金池業務的市場主體越來越多。這就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實需原則,穩妥有序地推廣資金池業務??紤]到資金池業務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開辦業務的銀行和企業需進行良好的溝通,根據政策要求和企業業務特點設計業務流程,使之既便利企業資金使用,又能滿足監管部門真實性監管的要求,切實防范風險。
二是逐步推廣改革經驗。外幣資金池提供了開放的外匯政策,利用同一賬戶實現了不同性質資金的歸集處理,全面體現了當前外匯管理改革的成果,并作為外匯管理改革的“試驗田”,在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落實“五個轉變”要求、實施主體監管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環境日益寬松和不斷開放,一些改革措施在跨國公司這一特定主體范圍內試驗成功后,可以逐步向其他單一企業主體推廣,進而推動外匯管理改革的整體升級。
三是進一步加強制度創新。大型跨國公司進行資金集中管理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部分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業務模式,可作為我國外幣資金池業務開展的借鑒。下一步應充分學習這些發展經驗,推動外幣資金池政策的不斷“升級”,如在今后的改革中應盡量減少行政干預,并鼓勵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根據企業需求,制定合理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等,以適應跨國公司全球資源配置的要求,推動我國資金池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圖1 外幣資金池業務總體框架

圖2 對外放款業務框架圖

圖3 軋差凈額結算業務框架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