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莉
跨境金融 服務為綱
文/本刊記者 王莉
在跨境金融業務競爭日趨充分的市場環境下,個性化特色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客戶議價能力進一步增強。這促使商業銀行必須通過加快綜合化經營,構筑多元化的盈利結構,以支撐可持續發展。跨境金融業務的戰略意義也由此凸顯。面對企業“走出去”經營模式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該如何提升“走出去”企業的金融服務能力,開拓“走出去”金融業務的新領域?為找到答案,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王順。總部經濟為北京地區的商業銀行開展跨境金融業務帶來了先發優勢。工行北京分行經過在這個市場的多年耕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目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在規模、投資主體、投資結構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該如何看待企業“走出去”經營模式的多樣化和復雜性?
W:客戶是銀行發展的根基和價值創造的源泉。“走出去”企業主要類型包括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以及對外設計咨詢等。不同類型企業“走出去”會有不同的業務需求。但對跨境金融服務的共性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用支持。通過境內母公司向境內銀行申請擔保,為他們在境外履約能力和資信方面提供信用支持,以便其獲得境外交易對手及銀行的認可。二是海外融資。用以滿足企業在境外經營過程中對流動資金、貿易融資、并購貸款、項目融資、搭橋貸款等中長期融資的需求,并配套提供各種組合型或結構性的融資方案。三是對海內外資金進行集中、統一管理。四是風險管理。通過銀行的介入,減少或規避可能面臨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國家風險和匯率風險等。五是投資銀行需求。如境外發債、上市等。
滿足企業的上述需求,是商業銀行為了實現自身戰略轉型、尋找業務新增長點的重要抓手,也是商業銀行未來國際業務發展的重要機遇。所以在經營模式上,商業銀行必須從傳統、單一的存貸款、結算、擔保和貿易融資業務向全球現金管理、供應鏈融資、結構化融資、財務顧問等“商行+投行”的經營模式轉變。
:銀行在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W:一是境外經營網絡的搭建。通過設立機構、建立代理行關系等方式,形成一站式服務網絡,提升企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目前我國銀行都十分重視境外經營網絡的拓展,且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及招商、交行等股份制銀行的境外機構布局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果。如工行,現已在境外41個國家和地區設有330余家分支機構,加之通過控股南非標準銀行方式對非洲市場的戰略布局,進行內外聯動和特色經營,使集團整體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二是形成完整的產品體系。商業銀行在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過程中不僅要提供結算、融資和擔保等基礎類業務,還要在跨境人民幣和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試點等新興領域引領企業,并通過境內外聯動和總分支行聯動,在境外項目融資等專營產品和服務大型跨國公司個性化需求等方面努力進行模式創新和嘗試,實現銀企互贏、境內外協調發展的局面。
三是提供個性化服務。在面對跨境金融業務競爭日趨充分的市場環境下,個性化特色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以最基礎的對外擔保業務為例,由于同質性較高,各家銀行都能夠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所需的各種對外擔保業務產品,因此,如果沒有吸引客戶的特色服務或拳頭產品,沉淀客戶就會比較困難。目前工商銀行北京分行采取的是“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創新服務模式。如通過嘗試開立法語和西班牙語等小語種保函、產品創新等特色服務贏得“走出去”企業的信賴,從而壯大了“走出去”的客戶群,進一步縮小了與市場先進銀行的差距。
最后,要有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這涉及到各商業銀行在走出去產品的政策制定、產品設計、流程設置及系統控制等方面對風險預警能否做到及時,對關鍵風險點的把控是否到位。只有實現了市場和風險、發展和質量的有
機辯證統一,各商業銀行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才能走的更遠,走的更好。目前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堅持“銀企共贏”的合作模式,比如在境外承包工程領域,充分發揮對外擔保技術性審查在關鍵業務環節的風險把關和提示作用,對每個“走出去”客戶的保函條款逐條進行風險揭示,為企業提前做好風險預警或提供風險緩釋手段,確保企業的“走出去”風險最小化,實現銀企“走出去”共同成長。
:現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還處在低谷中,不穩定因素較多;中國“走出去”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也處于高發階段。在新形勢下銀行應如何管理經營中的風險?
W: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復雜多變,既有國別、政治風險,也有商業風險,因此銀行在風險規避和管控上,應該建立常態化的風險管理機制。首先,從銀行自身角度來看要加強部門合作,建立有效的內部溝通機制,在制度完善、客戶準入、業務調查審查、貸后管理等方面加強溝通協調,推進和提升對外擔保及跨境融資業務的管理水平;同時,要追求精細化管理,通過不定期對業務風險進行評估,歸納總結業務及風險管理經驗,穩固業務發展基礎。此外,還應加強對高風險地區局勢變化的研究和關注,建立分支行聯合動態跟蹤機制,并做好對境外項目所在國局勢的動態信息收集和提示工作,努力做到對各種風險的提前預判。其次,可借助總行境外機構的網絡拓展,發揮與境外機構的聯動優勢,并從總行層面制定跨境信貸業務委托貸后管理的責任劃分和分潤機制,以此建立跨境信貸業務風險控制的長效機制。最后,應借助第三方保險機構、專業保理公司、代理行及當地政府關系,通過加強信息通報預警,防范企業境外經營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要加強人才培養和業務調研,對企業走出去目的地所在國的國情、競爭對手的實力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引導和輔助企業加深對當地法律法規、制度、社會習俗等方面的了解,將多方合作作為未來走出去風險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總體上看,“走出去”項下涉及的風險有些是商業銀行無法規避的,需要由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及中信保等多機構參與進行風險分擔,共同化解風險,讓中國企業走得更好。

王順
: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一方面催生了大量跨境金融服務需求,同時也不斷加劇著同業競爭。如何能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W:一是要抓住我國重點行業結構升級,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帶來的資源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向外轉移、技術裝備出口、資源貿易等市場機會,鎖定北京地區“走出去”龍頭企業、ENR排名250強企業、對外投資百強企業、大型航空公司、廠商系和金融系租賃公司,積極拓展并購貸款、出口信貸、飛機船舶融資、結構性融資等“走出去”專項融資產品與跨境信貸業務。二是要實施“工程+貿易+金融”全產品組合聯動營銷,將“走出去”項目做細、做精、做深。要深入挖潛“走出去”項目各環節中的內保外貸前期搭橋、短期貿易融資、跨境擔保、國際結算、現金管理、資金避險、本外幣存款等業務資源,配套提供“走出去”上下游交易過程中的金融產品支持,提高對客戶跨境金融需求的響應速度,通過全方位鏈式營銷服務,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大同業合作。國內商業銀行做跨境業務,離不開境外代理銀行。在走出去過程中,與代理行形成優勢互補是最佳選擇。與代理行之間的合作,除代理清算、結算之外,還可以探索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合作,謀求在各自具有優勢的市場中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