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淳
淺析事業單位如何應對營改增后的問題
◎ 文/李 淳
從2013年8月1日開始,全國范圍內開展交通運輸業和一些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除了公司以外,行政事業單位也加入了“營改增”行列。“營改增“的落實將怎樣影響事業單位值得人們深思。本文介紹了國內“營改增”的落實情況,分析此項政策對事業單位的影響,并根據具體的情況提出適合的改進意見。
事業單位;營改增;對策
2011年10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經國務院批準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至2013年8月1日,將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推開,按照“十二五”稅制改革的進度,2015年年底,基本實現“營改增”全面覆蓋,也就意味著營業稅將完全被增值稅所替代,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只用了一年的時間,營改增的改革試點覆蓋了全國較大的范圍,且取得了較好的試點效果;使企業稅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加快試點行業的發展速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熱情的不斷高漲。
(一)對稅負方面的影響
事業單位日常運營中涉及到上交營業稅,其中包括服務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無形資產轉讓或出租收入。牽涉“營改增”試點改革僅有服務性收入,至于無形資產轉讓或出租收入、房屋出租收入還需要上交營業稅。在落實“營改增”政策以前,事業單位應該按照5%的比例上交營業稅,在落實此項政策之后,事業單位只需要上交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比例轉為服務業6%進行繳稅,小規模納稅人比例轉為服務業3%進行繳稅。事業單位服務性收入是以其他單位支付的課題經費和其他服務性收入為主要來源,是否需要繳稅要根據收入的來源屬性不同而加以區別。有三種情況:第一本單位也屬于課題的承擔者,其名單在總項目任務書中有列明,此時,從其他單位轉撥來的課題經費收入不用上交稅,根據財政部票據管理中心的明文規定,從2010年7月1日開始,在總項目任務書中有列示的課題承擔單位的,不能再從財務部開取相關的票據,收款單位可以憑借銀行收入回單與銀行帳入賬,付款單位憑借銀行支付票據與銀行帳入賬;第二本單位為其他單位提供技術研究、開發服務取得的收入屬于稅法規定免稅范圍的,需到稅務主管部門申請、備案的技術服務合同,以前免營業稅,現在免增值稅;第三除以上情況,其他單位支付的課題經費和其他服務性收入,開具增值稅票,需要上交稅。
事業單位收取的服務性收入主要是因人力資本而收費,人力成本無法獲得增值稅票。由上可得,在落實“營改增”政策之后,事業單位可能面對缺乏可抵扣項目稅款的情況,按照6%的比例上交增值稅,與未落實前的5%相比,比例有所提高。
(二)會計核算部門建立新標準
按照新出臺的規定,事業單位的收入包括事業收入和營業收入都應該繳稅,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會計核算方面,將稅收收入與非稅收收入完全區分開來有一定的難度。根據合同的性質來劃分,事業單位開具發票的部分收入歸屬為預收款項,作為課題經費管理,部分收入作為技術服務收入。根據賬務核算來看,預收款項中的課題經費可歸屬于不需要開具發票的財政項目以及非專項項目費用,也可以歸屬于其他單位轉付需要開具發票的課題經費,以此看來分類容易混淆;技術服務收入同樣面臨這樣的困擾,在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服務所取得的收入,可分為符合國家相關政策的免稅收入和非免稅收入。從制度上和法律規定層面來看,這種核算方式是可行的,從會計核算的層面來看,卻不能較好地運用于實際操作中。自從營改增政策落實以后,稅務部門應不只是根據票據管理來分辨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還應該根據事業單位收入性質進行稅務征收,這種體制下,事業單位也應該從會計核算方面區分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
會計核算的根本原則收支實現配比,目前很多事業單位是財政補助單位,人員經費和運行經費遠遠不夠,差距的部分需要事業單位自己籌集,在這種情況下,事業單位會通過課題經費和技術服務收入來補充經費的不足。課題經費使用預收款管理方法,項目的支出,包括檢測所需材料費,差旅費等,都會列入課題經費中,年終時,根據項目支出將預算款列轉成收入,實現收支配比;另一方面,事業單位用技術服務收入來彌補工資經費支出和機構運營支出部分,無法實現收支配比。落實“營改增“政策之后,事業單位應該細分哪些款項的進項稅可抵扣哪些不可抵扣。事業單位的技術性服務收支不配比,如果獲得的增值稅稅票所使用的費用來源于財政撥款,則征收的進項稅款不能從應稅技術性服務收入征收的銷項稅款中抵扣,在這種形勢下,事業單位應該建立健全的會計核算制度,細分各部分款項之間以及不同性質稅款之間的關系,做好會計核算工作。
(一)強化事業單位內部的管理
事業單位在落實“營改增”制度的同時,需要對增值稅進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合理的、科學的稅收計劃。在此過程中,需要規范相關的管理流程,明確各單位的職責和分工,加強對稅務管理,將項目成本與稅務成本分開,運用先進的、科學的方法進行內部考核調整。在落實“營改增”的政策之后,在事業單位可以拿到有效、合法的進項稅發票,以此來避免事業單位的負稅過重,最終達成促進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加強對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
事業單位在落實“營改增”政策的時候,納稅人成為稅制改革過程中的敏感核心工作人員,因此事業單位在納稅過程中需要納稅工作人員與納稅單位進行適當的溝通。另外,事業單位應該加強對稅務人員的業務培訓,納稅人員全面掌握關于稅制改革的措施,才能以政策為根本,制定相關的工作計劃,保證事業單位稅制改革的正常進行。事業單位納稅工作人員應該不斷提高自我學習的意識,并經常留意國家關于稅收政策的動態,了解納稅的具體要求和與此相關的操作流程,避免在與納稅人溝通時因缺乏對政策的了解產生矛盾,不斷提升業務水平,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營改增稅收制度的變化。
(三)事業單位應該不斷提升風險評估能力
在落實“營改增”的過程中,事業單位應該加強對自身的管理,不斷提升風險評估能力,只有保障稅收工作在科學、合理的體制下進行,才能保證稅收改革制度可以進一步落實,可以避免潛在的各種風險。在具體的應用中,事業單位采購材料、日常辦公用品的時候,可以先對比不同商家的價格后再進行采購,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結算方法完善自身對財務的管理,根據發展情況制定相關的納稅管理方法,通過提升風險評估能力,避免因為改革造成稅收系統內部出現混亂,進一步提高自身管理稅務的水平。
綜上所述,自從“營改增”政策落實以來,得到很多事業單位的肯定,有效地解決了反復征稅的問題,完善了國內的稅務征收系統,避免了稅收系統中的風險存在,推動事業單位前進步伐,有利于我國經濟長期快速穩定發展。
[1]柳芳.“營改增”下事業單位稅務風險及其應對策略[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05.
[2]郭玲. “營改增”對我國事業單位的主要影響及其應對措施探析[J]. 財經界(學術版),2014,07.
[3]劉映書. 營改增稅制改革對事業單位的影響探究[J]. 財經界(學術版),2014,12.
[4]王華. 事業單位“營改增”有關問題的探討[J]. 現代商業,2014,24.
(作者單位: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