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康 均 張淑敏
淺議電子發票
◎ 文/康 均 張淑敏
2011年6月《中國電子發票藍皮書》順利發布,標志著我國電子發票運動的開始。
2011年10月《“十二五”期間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建議,相關部門需要制定法律規范,相關行業需要制定行業準則,標志著電子商務運動趨于規范化發展。
2012年2月《關于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順利發布,標志著電子發票運動進入普及化階段。
由此可見,隨著國際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和國家的倡導推動,電子發票在我國的普及是電子發票運動的必然結果。
目前,電子發票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少數的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臺灣地區得到了廣泛運用。而發達國家之間,包括美國、歐盟、臺灣地區的學者對電子發票有著不同的定義。依據歐盟學者的觀點,電子發票系藉由電子資料交換。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則認為,電子發票是指以計算機開立電子數據,并使用Internet傳輸的一種發票。
我國學者尚未對電子發票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電子發票是指由稅務機關發行的,紙質發票的電子化影像和記錄。
基于上述對電子發票的定義,我認為可以將電子發票定義為,具有影像和記錄的,納稅個體可在線領購、開具、傳遞和申報的電子化數據。和紙質發票對比,電子發票具有許多突破性優點,包括電子化、無紙化、快捷化等。
電子發票的運用始于本世紀初,并在接下來的十年席卷全球,截止至目前,發達國家地區已基本趨于成熟。
美國在電子發票的應用處于世界前沿水平,尤其是在大中型公司已基本達到普遍運用,據統計約有80%已經采用了電子發票系統。
歐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統一標準的,據統計,2009 年已有22%的公司使用電子發票,并且在過去5年之內使用率上升了40%。
而我國臺灣地區的電商早在2000 年不再寄送發票。2013 年底,初步實現消費者可以用手機、悠游卡、甚至內建電子芯片的手表來消費并同時產生電子發票,而不再產生紙質版發票。這意味著,臺灣地區每年生成約4億張電子發票,少砍伐數萬棵樹木,同時可以節省數千萬新臺幣的費用。
(一)降低企業成本
電子發票因為其存在的特殊性,即無紙化,故既可以降低紙張成本,又可以降低傳輸成本和倉儲成本。
(二)提高企業效率
電子發票依托于網絡而存在,這意味著它可以快捷而準確地傳遞于企業之間和企業內部部門之間,大程度提高企業的效率。
(三)提高稅務部門效益
因為網絡數據的可追蹤性和可監督性優點,稅務機關可以依此掌握納稅人的發票去向,同時還可以防范和杜絕發票偽造問題。同時還可以解決收征管的滯后問題,提高稅收效率。同時還可以釋放大量的稅務部門工作人員,減少國家人力資源的占用。最終,能實現“以票控稅”到“信息管稅”的轉變。
如今電商已成為銷售行業的中流砥柱,但最為突出而普遍的就是開發票難,這也似乎是電商市場中的“潛規則”,造成了稅務部門的各種難題。倘若電子發票得以普遍施行,電商的偷稅漏稅行為必然舞所遁形,這大大提高了稅務部門的效益。
(四)方便消費者維權
對消費者而言,發票是維權的重要依據。紙質化發票的固有缺點例如發票遺失問題,給消費者維權帶來了莫大的困難,而電子發票規避了這些風險,電子數據的保存更加安全。
(五)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1.對審計范圍的影響
電子發票的使用是以網上支付為前提,又是在政府、商家和消費者多方參與的條件下通過Internet才能得以實施。此時已嵌入到企業會計信息系統中的電子發票管理系統,存在著訪問群體覆蓋面廣、外來入侵渠道和手段增多、身份認證和信息安全性難以保障的風險。因此,承擔不真實以及非法數據的責任人就不能局限于被審單位,還包括交易雙方以及相關的社會公眾和網絡用戶,他們都將被列入審計范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網絡虛擬實體的審計。
2.對審計對象的影響
以往發票審計的對象是傳統紙質發票,審計人員可以通過順查法和逆查法跟蹤和收集審計證據, 而在網絡環境下,企業的資金流動以信息流的方式體現,數字化、隱蔽性以及修改無痕性等特點使違規行為更容易發生,也使審計工作者難以對證據進行有效跟蹤。另外,開放的網絡和動態的數據庫也增大了審計取證的難度,從而大大增加了審計風險。所以審計對象已不僅僅是作為電子發票來源的購銷業務本身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還包括網絡發票管理系統的可靠性、電子發票信息真實性以及應用程序與數據文件的安全性等。
3.對審計技術的影響
傳統的發票審計主要是判斷發票的真偽、核實發票的來源以及對產生發票的經濟業務的真實性審計。但在網絡發票管理系統中,電子發票所包含的隱藏信息是龐大且豐富的,審計人員通過授權,可以直接跟蹤被審計單位的電子發票申報、開具、傳遞情況,分析出一系列被審計單位經濟業務的數字化和圖形化信息。此時,以往事后審計和就地審計的方式已無法滿足審計需求,要求審計人員采取比傳統審計更復雜的計算機技術,運用多元化的網絡審計方法,及時搜集審計證據,減少審計風險。
隨著電子發票的廣泛應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在嘗試推廣電子發票運動,試圖將傳統發票取而代之。國際電子發票運動的正火力全開,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以下經驗。
(一)制定電子發票相關法律法規,為審計提供政策支持
眾所周知,法律法規就是審計工作者的“武器”,對電子發票的審計也一樣,要依法審計,才能揭露違法問題。從20世紀70 年代開始,美國就已對包括電子發票在內的涉稅電子數據制定了管理辦法,并進行了不斷地修改和完善。但是在我國,目前除了對一般納稅人通過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使用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的規定以外,再沒有對電子發票的相關制度規定,且在涉稅電子數據保存的技術參數方面也是一片空白。因此,制定電子發票及相關涉稅數據領域的標準和管理辦法刻不容緩。
(二) 完善電子發票管理系統,設計實現電子發票審計系統
電子發票管理系統是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稅務機關依托網絡技術,構建發票管理數據庫,使發票信息在開放的、數據化的管理平臺上實現統一調撥、安全發售、實時抵扣和網絡化跟蹤管理。電子發票管理系統由多個功能模塊構成,而電子發票審計系統作為電子發票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監督系統是否正常運行;防范來自系統內部和外部的非法入侵行為,為安全策略的正確實施提供保障等功能。電子發票審計系統可及時發現電子發票管理系統中可疑的、違規的、危險的行為并對這些行為進行預警并采取有效的阻斷措施, 同時對系統用戶的操作行為進行記錄,為審計提供詳細可靠的數據源。
(三) 運用網絡審計技術方法,形成系統的電子發票審計流程
網絡環境下的審計技術方法包括審計數據采集技術、審計數據分析技術、查詢技術、電子簽章審計技術以及網絡數據實時備份加密技術。這五種技術方法有別于傳統審計方法,具有顯著的信息化特性。審計人員在對電子發票進行審計時,可以充分運用網絡審計方法,形成系統的電子發票審計流程,方便進行定期審計以及為后繼審計工作者積累經驗。例如審計人員首先通過審計數據分析技術發現一筆存在疑點的經濟業務,之后通過查驗該業務所產生的電子發票攜帶的信息,就可粗略判斷該經濟業務內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有關規章制度、簽章是否真實,如仍存在問題,則通過遠程審計延伸涉及該筆業務的關聯單位,通過網絡取得詢證函及其他審計證據,使審計人員直接獲得第一手的資料,最后形成審計底稿。
(四) 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更好地進行審計工作
隨著電子發票對審計范圍、對象和技術的影響,相應對審計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傳統審計所必須的財會、金融、管理、審計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識,還需掌握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熟悉電子發票管理系統的運行模式和機制,掌握網絡審計技術方法,能夠利用電子發票審計抓住有效線索,最終作出令人信服的審計評價。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